上周末,我和几个朋友去了一家出了名的无锡菜馆,点了一桌子地道的小吃。
几口尝下来,我的一个北方朋友眉头紧皱,突然感慨:“这也太甜了吧,真的没法吃!”我低头看他盘里的酱排骨,心想这熟悉的甜味、鲜味,不正是儿时的味道吗?
这个场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汪曾祺老先生在《五味》里的一段话:“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
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到底,无锡真的是甜到过分了吗?
汪曾祺先生用独特的文字写出了各地人的饮食习惯,他说:“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在他看来,像无锡炒鳝糊、小笼包这种食物确实是“甜到没法吃”的代表。
虽然这话在他笔下显得言辞犀利,但也不乏真实的成分。
我有幸在无锡住过一段时间,细细品味当地美食后,发现其实大部分无锡菜还是追求一个“鲜”字。
甜味,只不过是提鲜的一种手段罢了。
说起无锡的甜味料理,小笼包和炒鳝糊绝对是代表作。
熙盛源的小笼包,一口咬下去,薄皮包裹着鲜肉,满满的汤汁带着微甜,的确与众不同。
无锡的甜味,还在于它能让食物的鲜味更突出。
响油鳝糊,那丰盈的酱汁,少不了糖的点缀。
这种甜与鲜的结合,是无锡厨师们经过多年经验摸索出来的绝佳配方。
笑来喜的馄饨和小笼包,虽说同样偏甜,但也是追求一种香甜口感。
无锡人吃包子喜欢蘸点醋,这样一来,味道更醇厚,不容易腻。
或许外地朋友不太能适应这种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甜是无锡菜所特有的。
来到无锡,不试试当地的几家有名的店铺,简直是种遗憾。
位于健康路上的熙盛源,虽说总店已经关门,但那甜而不腻的小笼包却始终叫人怀念。
笑来喜的皮稍厚的小笼包,多了几分韧性,蘸上醋吃别有一番风味。
走在解放西路,你会看到福乐馄饨店的招牌。
这家店的拌馄饨简直是一绝,馄饨里塞满了开洋,咸甜适中,加入一点辣椒,更是风味独特。
还有那玉兰饼,无锡的美食界无人不晓。
毛华美食店和天福苑的玉兰饼,外脆内糯,让人垂涎三尺,但也挡不住那甜腻的口感。
无锡的面馆也值得一探究竟。
卜岩面馆,传统的红汤底,筋道的面条,再配上丰富的浇头,如爆鱼、鳝鱼或者什锦素三鲜,简直是味蕾的享受。
甜与鲜的平衡其实,仔细琢磨无锡菜,你会发现甜并不是唯一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它和鲜之间微妙的平衡。
像三凤桥的酱排骨,用了糖酱,虽说甜味是主打,却在最后有咸味收尾。
无锡的油面筋塞肉,同样咸甜适中,香气四溢。
甜,从一种角度来说,既是无锡美食的特色,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喜欢无锡的美食。
无锡的菜讲究食材新鲜,不时不食。
太湖的湖鲜,尤其著名的“太湖三白”,清蒸后鲜甜无比,极少会被多余的调味料掩盖了原本的鲜美。
无锡的厨师们,善于利用糖来提鲜,却不会让糖喧宾夺主。
在无锡吃甜,无非是一种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
无锡人也并非时时刻刻在吃甜食,他们也有辣的喜好。
只是,甜能够更好地带出食物本身的鲜美,成为一道道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锡的甜味,是对鲜味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
在无锡生活的那些日子,我慢慢体会到这里人与食物间的默契。
无锡菜的甜,不仅是一种味觉上的享受,也是文化的体现。
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就像刚才那个朋友,虽然初尝无锡的甜口,觉得不适应,但在几次尝试之后,他也逐渐开始欣赏这种甜中的微妙平衡。
无锡的甜味美食,背后藏着的是这片土地的富饶和人们的智慧。
当你再吃到甜甜的无锡菜时,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其中的鲜美,或许,你也会发现,这不仅仅是甜,它是无锡人家中日常的味道,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下次走进无锡的菜馆,不要轻易给那甜甜的味道下定义,或许你能感受到其中的不一样。
“甜到吃不下去?”还是让味蕾来做最终的裁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