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云回忆:84年我担任济南市委书记,出门走一圈竟数到48堆马粪

峻辉聊过去 2024-07-18 01:52:20

1984年的一天,知天命的姜春云在山东省人大会议上,被选为山东省代省长兼济南市委书记。

满怀着喜悦和憧憬,姜春云乘车来到了济南市委大楼,准备在人生的后半段再次干出一番政绩,好好为家乡父老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谁料姜春云刚下车,脸上的笑意转瞬即逝,眼前的景象让见惯了大场面的姜春云都感到无所适从。

市委大楼门口垃圾遍地,腐烂食物散发着一阵恶臭,路上的行人经过大楼都紧紧捂住口鼻,生怕吸进一点气味。

道路也是坑坑洼洼,三轮车、货车驶在路面上,咚咚响个不停,好似有人在演奏打击乐。

事后多年,垂垂老矣的姜春云回忆在济南任上的往事,总会说道:

“那时的济南远不是现在这般秀丽,我走出市委大楼,常常会在街上看到马粪。有一次,我便耐着性子数了一下,一是出于好奇,一是想见微知著,看看市容,竟然发现马粪多达48堆。心头不禁一紧,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斤。”

不过姜春云可不是明朝的万历,他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土改干部”。

几十年水里进、火里出,拥有丰富行政经验的铁骨头、硬汉子。

只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济南的市容就旧貌换新颜,并凭此功绩,又高升为山东省委书记,成了地方大员。

新手期的姜春云

1930年,姜春云生于山东莱西。实事求是地说,姜家家境一般,可在战乱纷飞,有今天没明天的年代,父母还是省吃俭用,供姜春云进入了莱西一所新式小学。

没想到的是,7年之后,日本就打进了山海关,侵占了山东。

年幼的姜春云被战争的巨浪所裹挟,当了一名悲惨的亡国奴。

日本人占得了国土,却无法摧毁一个民族的脊梁。

山东毕竟是孔孟之乡,传统文化时刻浸染着姜春云的思想。

同时,八路军在山东部分山区还建立了根据地,宣传抗日主张。

因此到了1947年,日本战败以后,17岁的姜春云就加入了组织,被送到莱西训练班学习。

结业后,姜春云成了一名兢兢业业的“土改干部”。

时代造就下的“土改干部”不同于苏区时期的老革命,也不同于喝过洋墨水,有过留洋经历的海归一代。

以姜春云为代表的“土改干部”有一定的文化理论水平,接受过系统的指导,深入了中国社会的底层,把握了政权变更期的时代脉搏。

他们明白,要想建立政权,不得不依靠广大的“泥腿子”群体;要想完成工业化,也得求助于“泥腿子”挥洒的汗水。

不解放“泥腿子”,就无法释放劳动力,进而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

也就是这个时期,姜春云初次走上工作岗位,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土改”中,姜春云也养成了注重调查的习惯,不管去到哪儿,都会带着笔记本倾听农民的心声。

到了1957年,姜春云来到中国土产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任副科长。在外人眼里,这可是一个“肥缺”。

建国初期,国内出口的商品有限,能在出口公司任职的官员往往能提前一步享受到国外产品。

姜春云在此任职,始终洁身自好,同外国人打交道也优先考虑国家利益。

改革开放为姜春云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全国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了经济,就能有飞黄腾达的一天。

1984年姜春云结束了省委秘书长的职务,来到了省会济南主持具体事务。

改造济南

济南,又名“泉城”,是山东省的政治、文化中心。

早在清朝末期,济南就修建了诸多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作为连接华北、华东的运输中心,济南的地理位置还算不错,物产也相当丰富。只是受困于计划经济,济南的潜力一直无法充分释放。

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济南的市貌未有一丝一毫的改善,路边马粪成堆,污水肆意流淌,给民众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根据济南统计局的数据,在1983年,济南全市工业总产值低的可怜,仅为48.2亿元,农业也只有9.3亿元。

相较于城市,由于农村地区最先改革,境况叫好一些,人均纯收入和1978年相比,由101.2元增加到408.12元,不少地方出现了“粮满仓、油满缸,盖新房的”可喜局面。

为了改变济南经济“走一步,看三步”的形势,姜春云一上任就带领市委班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颁布了一些政治政策为经济改革保驾护航,后人将他的主政思想总结为“弹跳式改革”。

所谓“弹跳式”,就是一步当三步,迈开步子,大胆往前走。

主导济南经济还是以国企为主,国企内部充斥着大量冗员、冗费的现象,人人都削尖了脑袋,进入国企。

如此一来,国企经济效率极其低下,严重制约了济南经济的发展。

姜春云力主了政企分开,让企业走市场化的路子,自己到市场上寻找出路。

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阵痛,但很快济南就凭借着地理优势和人力优势,走出了一条市场化的新路,提供了大量的税收。

在农村地区,济南及时响应中央,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了农民们吃饱的需求。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出现了新的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农业效益低,一些地方种植业日渐受到冷落,甚至出现了萎缩的苗头。

比如在苍山县还发生了群体性事件。

一些农民的田地里蒜薹获得了大丰收,可苦于没有销售渠道。

眼见蒜薹烂在田地的困境,部分农民积攒的怨愤刹那间爆发,动用暴力砸了县政府办公大楼。

起初,姜春云也是一筹莫展,但他吸取了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经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策略,走“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在这种模式下,农业不再单独是农业,而是注入工业的力量,提高了农产品的亩产量。

同时,将农业和商品贸易结合起来,让种植农户直接和大型超市、农市场、政府部门对接,让农户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政府有了税收,自然有决心、有底气处理市貌市容问题。

为此,姜春云提出了“建设文明清洁城市”的口号。

在1984-1987年,连续三年致力于市政建设,兴建了许多柏油道路,改造了不少老旧公厕,大幅度提高了环卫工人的工资,马粪随处可见自此一去不复返。

为了满足市民们的娱乐需求,公园自是必不可少的场所。

济南本就有“泉城”的称呼,姜春云亲自和行政管理局打招呼,让他们另选新址,离开“万竹园”。

时隔封闭多年的“万竹园”终于得到解禁,济南市民欢喜不已,都纷纷称赞姜春云这一举措。

主政一方

从1988年开始,姜春云开始担任山东省委书记。

在更高的位置上,姜春云依旧跟随时代潮流,主导了山东八九十年代的改革。

这一次,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从政府部门开刀,实行了机构改革。

早在1986年,政府改革就提上了日程,并在一部分试点地区率先施行,姜春云也只是萧规曹随罢了。

比如在山东昌邑县、莱芜市,省委采取了“撤、并、转、放”四项措施,精简了队伍人员,裁撤了一批用不着的机构。

1992年以后,姜春云领导下的省委坚持“小机构、大服务”,县市人员精简了50%,乡镇人员减少了2/3,让机构改革适应了新时期的要求。

工业是经济的坚实保障,山东工业底子不错,门类也较为齐全,但存在不均衡的问题,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无法满足山东本地的需求。

省委提出了“以重保轻,以轻养重”的路子,大力发展了一批乡镇企业和轻纺工业。既增加了就业岗位,也让工业深入乡镇,至1990年,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有了明显改善,从10年前的46:54调整到了54:46。

调整后的工业企业,既加快了发展速度,又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诞生了一批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竞争力的重型工业企业。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央给山东下达了死命令,让山东依靠沿海的地理优势,扩大对外开放。身为一省之长的姜春云更是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比如在1988年2月,姜春云主持召开了利用外资和“三来一补”的座谈会。

当场就发布了10项优惠政策,三个月后又在人民大会堂发布了后补政策,包括最大限度地扩大审批权,加快办事流程;实行税收减免政策;保障外商合法权益等等。

7月份,山东就在香港举办了为期7天的会议,全名为“对外经济合作洽谈会和名优产品展销会”。

省委有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云集香港,签订了多项合同,进出口贸易成交额多达1.2亿多美元。

1994年之后,姜春云赴京履职,出任总管全国农业的副总理。

在任期间,姜春云重视科技的力量,多次邀请农业专家,召开座谈会,发动了“种子革命”,提前实现了中央制定的到200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万斤的目标。

退休以后,姜春云依旧走在时代的前列,预感到生态的重要性,利用自己几十年的从政经验和北京海量的调研数据,并结合实地考察的结果,出版了多本有关生态保护的著作。

其中尤以《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生态新论》最为出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语:

纵观姜春云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

自参加工作以来,姜春云就和共和国一同成长,历经了多项运动,不改心中的志向。

年还出版了《姜春云调研集》,全书共260万字,几乎涵盖了主政山东、改造济南的全过程,为后来人留下了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资料。

2021年,92岁的姜春云走完了奋斗的一生,多位领导人亲自参与了追悼仪式。

参考资料

《主政济南三年,姜春云当年带来了什么?》 廉政瞭望 2021年第17期

《姜春云调研文集:山东与改革发展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正确处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论坛荟萃 姜春云

0 阅读:6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