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室因为杀戮过甚这点一直为人诟病,其中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一个就是明成祖朱棣,开创了“诛十族”先例的狠人,方孝孺九族加门生共873人尽数被杀。
而朱棣的老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就是狠人中的狠人。在洪武年间,仅仅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这四大案,累积牵连近十万人。
老朱是踏着尸山血海登上皇位的,杀起人来肯定不手软,但是以往杀的都是敌人。而洪武年间这四次大案,杀的都是大明朝的官,究竟是什么让朱元璋将这些人也当做敌人一样,毫不手软的举起了屠刀。
很多人喜欢给历史人物贴标签,但是他们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心态和行为,尤其是历代开国帝王。这种人的心思更加难以琢磨没有定数,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思会愈发深沉,甚至可能和年轻时的自己判若两人。其实洪武年间的这四次大案,也代表着朱元璋随着年龄增长和局势变化,自身心态的一些转变。
首先是洪武九年的空印案,其实关于这个时间的记录还有一种说法是洪武十五年,但是笔记更加倾向于洪武九年。
因为胡惟庸案是发生在洪武十三年,郭桓案是发生在洪武十八年,这两次大案都是诛杀了一大批朝堂的实权人物。如果空印案在洪武十五年,那就意味着短短六年内,朝堂的官僚系统被清洗了三次,而且每次都是数万人头落地。朱元璋就算自己再勤政,那也顶不上这么多空缺官位的职能。
其实空印案本身并不是大事,更多是朱元璋借题发挥,诛杀了一大批前元旧臣。毕竟空的半个官印虽然没啥大隐患,但是你们这批还按照元朝旧规矩办事,不把明朝新规放在心里的人却是明朝的大隐患!
而且朱元璋年少时就被元朝官吏欺压的狠,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是要“与民共天下”,可不是要和这些以前欺辱过自己的元朝旧吏共天下。此时朱元璋已经登基九年根基稳固,估计早就等着机会清理这批人,空印案就是这个机会。
而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则是朱元璋对开国功臣集体的一次清理,这次大案更多的是顺势而为。
胡惟庸是否谋反其实没有铁证,但是他以相权侵蚀皇权的行为却是真实存在的,这种行为在掌控欲极强的朱元璋眼里,和谋反也没啥两样了。胡惟庸肯定要杀,但是有一批人这次也要顺势诛杀,而且这批人只能用谋反罪杀。
朱元璋的登基时曾大封群臣,当时四十岁的朱元璋热血未凉,对于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确实讲义气。封了高官厚禄不说,还专门发了一大批免死铁券,非谋反皆课免其罪。
但是十三年的时间,当年打天下的兄弟在权力的侵蚀下,很多已经成为了大明的蛀虫,恃功自傲肆意妄为者不在少数。这些人平时杀不得,那就借着胡惟庸案以谋反名义一起杀,也是给剩下那些拿到免死铁券的敲敲警钟。
这前面两件大案,其实在朱元璋的心里都是已经谋划好的。但是后面两件大案,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超出了他的预料。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这是一起贪污案件。这一年朱元璋已经快六十岁,马皇后也离世三年了,朱元璋已经步入帝王末年时期。
朱元璋对于贪污一直是深恶痛绝的,起因还是因为童年的遭遇,当年若非元朝的那些贪官污吏,他老朱家也不至于过得那么惨,所以敢在他手里贪污的人,肯定要杀。
但是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件事一旦掀开了查,最终居然牵连到如此多人。开国不到二十年,还是在空印案已经清洗过一遍前朝旧臣的情况下,这些大明朝新一代的官员就已经都沾上了贪污的毛病。
没有了马皇后的朱元璋,就像是没有了刀鞘的刀,这一杀就止不住,杀到所有人心慌,杀到所以人对他这个暮年皇帝再次心生敬畏,最后杀的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几万官员被处死!
最后的一件大案是蓝玉案,名义也是谋反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这个时间点很巧妙,太子朱标是意外死于洪武二十五年,而朱元璋当时已经六十六岁。
自己的大限将至,以及接班人的意外离世,让朱元璋不得不在自己的帝王末年再处理一次谋反案。蓝玉案的起因是蓝玉,但是朱元璋要杀的却不只是蓝玉,而是剩下的几乎所有开国功勋,而要杀这批有免死铁券的人,只能用谋反罪。
蓝玉的死因并非谋反,但也不是因为朱标离世,根因还是太过嚣张跋扈,当年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将都因骄逸在胡惟庸案里面被清算,更别说蓝玉了,所以其实不管朱标死不死,蓝玉这个德行都得死,只不过罪名不同而已。
蓝玉案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些开国功勋基本都提前下去等着朱元璋,只剩耿炳文以及郭英这两个亲家,给孙子朱允炆留下一个没有掣肘的大明朝堂。
回顾洪武三十一间的四次大案,最开始空印案清理前朝旧臣,所以事情尽在掌握之中。然后到胡惟庸案处理自己的老兄弟,感觉事情并非都那么理想。再是郭桓案大开杀戒,需要借以酷刑才能强化威严。最后是蓝玉案彻底冷酷无情,更多是人到暮年的那种无力感。
其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大多如此,只看他的一个阶段或许会有很明显的标签,但是纵观这些人的一生,每个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不需要给他们打标签。另外咱们普通人的一生或许没有这些历史传奇的精彩,但是也不要给自己打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