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在上个世纪那可是相当有名的大儒,在民主人士里也是拔尖儿的。可就在1953年的一天,他居然在好多人面前跟毛主席起了争执,后来,还被群众给轰下台去了。
咱们一块儿来回忆一下当年的事儿。
时间倒回1953年,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扩大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梁漱溟作为委员参加了这个会议。
可是,在后来的会议当中,梁漱溟一发言,就把这个会议弄出了意想不到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开启了建设进程,梁漱溟对国家建设的事儿可积极了,一直在给党和国家出主意想办法。
梁漱溟本心其实没毛病,可他观点太偏激。国家刚建设的时候,梁漱溟就老担心一个事儿,担心国家把百姓给忽略。
农民可以说是社会建设中最重要的群体了。所以,梁漱溟特别忧心当时农村的发展状况。为啥?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把重工业看得很重,重视重工业自然就会重视工人,这样一来,农民被忽视就不可避免了。
这时候只能讲,梁漱溟的出发点是好的。不管啥时候,把人民放在重要位置肯定没错。不过,最关键的一点是,他是否符合当下的中国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对一个国家来讲,只有具备绝对的武力,才可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而且那时候抗美援朝刚结束不久,国家重视重工业那是很正常的事儿。
所以,7天前开那个会的时候,梁漱溟就对这个事儿提出疑问了。不过当时,他的想法可没那么偏激,他就讲:“中国共产党能有今天,靠的就是农民。新中国刚成立就嫌弃农民,大家会咋想?”
梁漱溟当时说党忽视了农民,这话一出来,会议上立马就炸开了锅,可当时并没有人站出来严厉反对并批评他这话。
并且,也有一些人认可他的想法,不过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毛主席亲自出面反驳、批评了梁漱溟头一天的发言。
毛主席的语气既严厉又坚定,指出梁漱溟说的话那是荒谬至极、完全不对的。受到这么严厉的批评,梁漱溟,不但没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很偏激,反而更加地不像话了。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的批评让梁漱溟特别不理解,心里也不服气。于是梁漱溟连夜写了封信给毛主席,信里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可在信里到底还是没法说清楚,随后两人就有了个简短的面谈。结果不用想也知道,他俩根本谈不到一块儿去,没说一会儿主席就气呼呼地走了。
过了几天,到了会议的时候,梁漱溟又想给自己之前的反应补充些内容。可在这之前,主席已经在会上对梁漱溟的反应狠狠地批评过了。
并且说主席是心怀不轨之人,还称主席为野心勃勃的“伪君子”,受到主席如此严厉的批评后,梁漱溟在后面的发言中,没想过怎么给自己解释,而是又把之前那套说辞拿了出来。
梁漱溟的那种执着和迂腐,可把主席气得不轻,他俩的关系在这个时候一下子就降到了冰点。于是,第二天开会的时候,他俩就在人民大会堂里,当着好多人的面吵起来了。
梁漱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那可是创下了一个第一,他是头一个在那样的场合公开顶撞毛主席的人。
两人说得越来越激动,接着梁漱溟干脆地说:“我得把话说完!”听了他这话,主席沉默了好一会儿后讲道:“给你半小时!”
原以为梁漱溟上台会为自己之前的发言辩解,可他到底还是坚持之前的想法。这不,梁漱溟刚说第一句话,下面就传来大家的声音了。
“快滚下去!”
梁漱溟,下去!
瞧大家这么兴奋,梁漱溟没法再讲下去了,只能结束讲话下台去。
二、当代大儒1893年,梁漱溟在北京出生。他跟主席同岁,不过,这两人走的可是完全不同的路。
梁漱溟由于家庭因素,打小就特别向往文学。他六岁时,父母就把他送去私塾念书了。当时的社会,普通老百姓想好好生存可不容易,好在梁漱溟的家庭条件在那时还算不错。
梁漱溟就这么完成了学业,当时的社会状况大家心里都有数。可以这么讲,只要是个中国人,面对当时那种社会情况都不会毫无反应,更何况是梁漱溟这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梁漱溟就是个文人,可他也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思。当时著名的爱国组织同盟会兴起后,他毫不犹豫就加入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慢慢接触到先进的思想。
嗨,你知道吗?主席和梁漱溟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的。他们俩能认识,还得感谢主席的老师杨昌济。
那时候梁漱溟正在北大教书。梁漱溟和杨昌济的关系可亲近,他老往杨家跑,就这么着和主席认识了。
他们之间的相交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主席和梁漱溟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如此。刚认识的时候,他俩老是能畅聊到深夜。
革命时期的时候还挺好的。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两人的想法就开始分道扬镳了。当时,整个社会对抗日战争差不多都不抱希望,梁漱溟就是这样的人。
但是主席非常坚定地讲:“中国的抗战必然会胜利!”之后,两人一直保留追究的意见。有一次见面的时候,这个问题又冒出来了。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肯定是避免不了的。蒋介石这人,没人能比主席更了解了,他要是有机会,肯定不会放过统治天下的。民主人士梁漱溟,他想议和,不想打仗。对于梁漱溟的这个想法,主席也反驳了。
虽说这两人早就有想法不一样的情况了,可感情,一直就没变过。主席对梁漱溟的性格那是清楚的,梁漱溟把知识分子的坚持发挥到了顶点,但是,也把迂腐和不知变通发挥到了顶点。
主席对梁漱溟只用了一句话评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见主席对梁漱溟是相当了解的。
后来梁漱溟也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有误,主席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唯有主席的想法最契合当时中国的发展。
结语梁漱溟前辈的想法初衷没错,可对咱们国家来说不是最恰当的。这俩人不能说谁就对了、谁就错了,只能讲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才起了争执。
梁漱溟到了晚年,每次提起主席那可都是满心钦佩。后来,这位前辈还把自己的孙子取名叫“钦东”,就是为了纪念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