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写了一首诗,一人大胆批评:这个字不好,这句话不妥

博延评历史 2023-03-06 22:27:04

毛主席的诗《七律·到韶山》,可谓妇孺皆知。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但是你知道吗?这首诗刚写成时,并不是现在的样子,是在一个人的“批评”下,毛主席做了“一字一句”的修改,才被传颂至今,津津乐道。

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

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韶山。

三十二年前,毛主席告别父老乡亲,立下“革命不成功,誓不还乡”的豪言壮语。

彼时,革命尚未成功,工农饱受压迫,而一别三十二年,毛主席重回家乡,韶山已经改天换地,从旧社会走到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毛主席感慨万分,有感而发,一夜无眠,挥笔写下一首《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要使人民百万年。

瞧,这首诗的最初版本跟现在流行版本有两处差别,一是第一句的“哭”被换成了“咒”;二是最后一句的“要使人民百万年”改成了“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主席为什么要做修改?这跟一个叫梅白的人有关。

梅白,湖北黄梅人,1922年出生,天资聪颖,智慧过人,虽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却才华横溢,出口成章,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1939年冬,当地一名义士被汉奸丢入江中杀害,家属向一家私塾求取挽联。彼时,几位老夫子不敢应承,梅白却挥笔疾书一副22字挽联:

每日打开门,怕看大江东去。终宵愁杀我,忍听孤雁南来。

此事传开,梅白声名大盛!

梅白还极具正义感,曾于妻兄处觅得一本共产党人印制的进步书籍,从此用心研读,萌生革命思想,终有一日离开家乡,投靠共产党,参加了革命。

革命中,梅白以笔为枪,从事宣传工作,将一篇篇文章投向敌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因文才得以进用,一度官至湖北省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

1958年,毛主席视察三峡,梅白陪同。

期间,梅白写了一首诗《夜登重庆枇杷山》,向毛主席求教。

我来高处欲乘风,夜色辉煌一望中。几万银灯流倒影,嘉陵江比水晶宫。

毛主席看后颇为赞许,提出3点意见:

一,把第二句的“辉煌”改为“苍茫”;

二,把第三句的“几万”改为“百万”,把“流”改为“摇”;

三,把第四句的“比”改为“似”。

不得不说,毛主席还是更胜一筹。

第二句的“辉煌”与第二句的“水晶宫”略有重复,改为“苍茫”避免了重复,而且更能显夜色浑厚之动态,也为最后一句的“水晶宫”作衬托之伏笔。

第三句“几万”改为“百万”,是诗词中常见的夸张用法,即写数字时一般写虚数不写实数,更能显示出山城新貌,灯火璀璨,“几万”太过小气。

至于“摇倒影”与“流倒影”,虽然都是动态,但摇更显生动,写出了江水荡漾之感。

第四句的“比”改为“似”,从语感上更通顺。

梅白大喜:这一改,境界全出,毛主席不愧真导师!厉害!

谁承想,梅白不久后也给毛主席当了一回老师。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故乡韶山,写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这首诗刚写出来,内容不是现在的样子,而是这个样子:

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要使人民百万年。

诗发表前,毛主席虚心向梅白征求意见。

梅白认真拜读后,大胆提出两个批评意见:一是“哭”这个字不好;二是最后一句诗不妥。

毛主席问:为什么这么说,又该怎么改呢?

梅白认为,“哭”情绪太普通,不如改为“咒”,“咒”感情色彩更强烈,诗意也更积极深刻;最后一句“要使人民百万年”太过直白,有口号之嫌,缺乏诗词应有的意蕴。

毛主席听后欣然接受,将“哭”改成“咒”,将“要使人民百万年”改为“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样一来,全诗的境界更上一层楼,高度赞扬了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热情歌颂了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也充分体现了毛主席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此事过后,毛主席尊称梅白为“半字之师”,伟人的谦虚态度,令人敬仰!

0 阅读:103

博延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