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的新冠疫情,给人们的经济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知萌咨询研究显示,疫情发生到现在,近7成人表示,自己的消费总支出减少,而近6成人表示对于2020年的收入预期增长并不乐观。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如期而遇,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恢复成为了近期的关键词。
那么到底是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储蓄?消费者的理财行为会因为疫情发生什么样的改变?针对此话题,知萌对一到四线18-60岁的消费者开展了相应研究,并形成了《后疫情时代的金融理财消费趋势报告》,从这个报告中可以看到,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理财行为,实际上会更加趋于理性。
谈不上“报复”,理性的储蓄是必然的趋势
自古以来,储蓄观念在中国一直深入人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截止至2018年,世界平均储蓄率为21.5%,中国居民储蓄率高达36.8%,超越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知萌咨询机构通过萌趋势调查系统开展的,针对一到四线18-60岁的1500位消费者调查形成的《后疫情时代的金融理财消费趋势报告》(后称“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平均每月会将34.9%的收入用于储蓄,“规律性储蓄”是人们几乎普遍的习惯。
在疫情的影响下,由于对于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消费者的储蓄意识在进一步增强。59.8%的消费者表示,疫情后要更加努力的存钱,让手里留住更多的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
事实上,这一趋势在疫情发生开始就已经显现,央行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居民部门新增存款规模创下近几年来新高。一季度住户存款余额为77.6654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3.1%。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度被贴上“透支消费”“月光族”消费标签的年轻群体,或许成为疫情影响下消费观念改变最大的群体。调查显示,除掉有着更大的社会压力的70后和80后,85后、90后和95后的储蓄意识也较为突出,对于“疫情后要不要努力存钱”, 分别有70.7%的85后,55%的90后,68.4%的95后表示肯定。
这也说明,成为主力消费群体的千禧一代,90后和Z世代群体,开始在花钱这件事情上趋于理性,“理性的储蓄”成为主流,“报复性储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如期而遇,各个商家和品牌要想让年轻人掏腰包,再通过营销等手段鼓励消费者借贷消费、透支消费的行为或将不再像过去那么容易。
稳健型理财,风控首当其冲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人的口袋鼓起来的同时,消费者的投资理财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基金、股票、黄金、外汇等等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理财对象。
但是,疫情让人们的理财行为更加保守,知萌报告显示,人们在疫情后,对稳健型的投资理财和保险类产品会更加青睐。在疫情前,银行理财产品、储蓄、基金是理财市场的宠儿,占比分别达到44.3%、40.9%和33.2%;而在疫情后,除银行理财产品和储蓄依旧稳居前列外,黄金同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也同样可以从市场上反映出来,今年1-4月以来,黄金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国际黄金价格在4月中旬创下7年多来的新高,目前在1700美元/盎司上方;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在5月初创下8年多来的新高,黄金交易量也在大幅增长。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除掉基金,房地产也是人们考虑加大投资的理财类型,经历过疫情,人们对于拥有“实物资产”将更加看重,也会更加重视风险意识。同时,保险行业也将在疫情后升温,调查显示,有33.5%的消费者表示,会在未来加大保险的消费,保障类、理财型保险,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对于金融理财市场而言,未来保本低风险型理财产品逐渐受到市场欢迎,而如何针对不同人群,提供更加立体和全方位的投资规划及个性化服务,也成为疫情后金融理财市场值得去关注的。
此外,下沉市场消费者在投资理财方面的需求也在逐渐释放,知萌报告显示,下沉市场的理财意识也在被激活,尽管投资理财的投入占比仅为一二线市场的1/3,但是,低风险、高保障的理财产品对于下沉市场来说具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机构,在下沉市场还有极大的挖掘和市场拓展空间。
数字化与年轻化:金融服务品牌的升级点随着数字化的普及,微信、支付宝等线上支付已成主流,同时,人们数字化支付行为的变革也进一步推动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知萌的报告显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以及微信公众号平台,已成为消费者与银行往来支出的首要选择渠道。
对于银行来说,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针对不同人群往来渠道偏好,将自己的数字化触点渗透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优化用户体验,稳定留存提升活跃度,是未来银行业需要去思考的点。
而就银行最为活跃的银行卡业务来看,知萌报告显示,在调查的群体中,人均持卡数已达到5张,银行卡在消费者中已实现基本普及。但是研究发现,银行机构未来最具有挑战的是如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调查显示,对于60、70后来说,他们的成长环境较为艰苦,所以大家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因此,同样是办理银行卡,60、70后更看重方便实惠;对于80后来讲,由于生活压力较大,丰富的商家合作资源最能打动他们;对于90后来说,伴随着互联网下电子支付方式的普及,实体卡的“收藏价值”也得到重视,各种有颜值的卡、可以表达个性的卡成为他们的关注点;而95后则更彰显出自己Z时代的特色,他们注重体验,愿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买单,所以,IP联名的卡最为吸引他们。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下银行通过跨界卡,抖音联名卡、喜茶联名卡、自定形象卡等来成为与年轻人沟通的触点。
而在银行的品牌形象塑造上,消费者眼中的银行,包含了“安全、实力、有保障”这些关键词,也导致当下银行品牌形象单一,品牌区分度不明显。报告数据显示,银行除了继续提升服务,保障交易安全和私密性等交易硬实力之外,还需在品牌形象上继续发力,打造年轻潮流的、有个性、有科技感的和消费者互动的品牌,才能形成差异化品牌认知,占领消费者心智,而紧跟热点,通过短视频等新兴的传播渠道进行宣推,根据品牌文化寻找合适的跨界营销,也是金融服务品牌赢得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关键。
从下沉到交互:后疫情时代的理财服务机遇针对消费者疫情后的理财消费行为的转变,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服务机构也需要抓住新机遇,创新产品和服务。
首先,深挖下沉市场,拓展理财产品线。疫情后,高学历、有过一线城市生存经历回流的小镇青年,也将先进的消费观念反哺自己的家乡,多样化、低风险、高保障的理财产品,固收、拓展权益类、指数型产品等,将迎来增长新机遇。
其次,以数字化服务渠道为触点,挖掘生活全场景消费和服务价值成为新的增长点。银行拥有多元化的数字触点,数字化浪潮下,消费者支付习惯改变的同时,也催生了消费者对银行数字化服务新的评价标准。在未来,对于银行来说,深化经营、运营管理,在多触点与生活场景上,提供覆盖整个客户生命周期的生活场景化服务成为新的机遇,而以自身海量数据和银行卡等海量用户为支撑,通过线上化运营,满足随时客户从支付到生活服务的差异化需求,打造以支付为纽带的数字化生活空间成为银行服务的转型方向。
再次,驱动银行品牌与消费者关系从“交易”到“交互”的转变。交互型的银行品牌与消费者关系,是指银行必须同客户建立高频的联系,这里的联系包含日常往来交易、非交易场景层面的多种联系。新型品牌与消费者关系构建,一是需要在交易层面提供更为方便的数字化体验;二是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通过品牌年轻化的活力塑造,品牌表达方式的转变以及服务场景的拓展,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我收入的百分之95都是存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