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遇害当日,十万岳家军为什么没来劫法场?看看监斩官就知道了
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临安城外雪花纷飞。城南的大街上,行人寥寥,唯有几队身着重甲的禁军来回巡视。午时三刻,一队兵马护送着一位身着囚衣的将军向法场走去。这位将军便是赫赫有名的岳飞,而在城外,他的十万岳家军却不见踪影。有人说,岳家军闻讯后震怒不已,却为何没有一人来营救?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何赵构会让杨家将的后人担任监斩之职?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支战无不胜的劲旅在主帅临难之际按兵不动?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一、岳家军的实力与忠诚
岳家军的形成可追溯至绍兴二年,当时岳飞被任命为鄂州团练副使。这支军队最初仅有数百人,多为河北、河南流民。岳飞采取了独特的招募制度,凡是投军者必须经过严格考核,不仅要测试武艺,更要考察品性。
在军队建设上,岳飞创立了"三班六军"制度。"三班"分别是弓箭手、长枪手和刀盾手,"六军"则是由这三种兵种组成的前后左右中五军加上一支预备军。这种编制保证了军队在战场上的灵活性和攻防能力。每个军都配备专门的辎重部队和后勤保障,使得岳家军能够在复杂地形中快速机动。
岳家军的训练极为严格。每日天不亮便开始操练,内容包括单兵搏击、队形变换、远程射击等。岳飞还特别重视夜战训练,在月黑风高时组织军队进行实战演练。这种严酷的训练使得岳家军即便在夜间也能保持战斗力,这在当时的军队中极为罕见。
军纪方面,岳家军实行严格的赏罚制度。立功者升官进爵,违纪者重罚不贷。军中设立"家法",规定士兵不得扰民、不得擅自离营、不得欺凌百姓。这些规矩使岳家军在驻地深得民心,也为补充兵源提供了良好基础。
到绍兴四年,岳家军已发展为一支精锐之师。他们在睢阳之战中首次展露锋芒,以三千精兵击退金军万余人马。这场战役奠定了岳家军"百战百胜"的威名。其后在郾城、颖昌等地的战役中,岳家军更是屡建奇功。
岳家军的装备在当时堪称一流。岳飞重视骑兵建设,特别设立了"飞骑营"。这支骑兵除了配备精良马匹外,还装备了特制的长矛和强弓,能够实现快速突击和远程打击的双重作用。步兵则配备了改良版的连发弩,这种武器在当时可谓超前,大大提升了部队的火力。
军中将士对岳飞的忠诚度极高。这种忠诚不仅源于岳飞的个人魅力,更来自于他与将士同甘共苦的作风。岳飞经常亲自参与训练,在行军时与普通士兵同食同住。他还设立了抚恤制度,对阵亡将士的家属进行妥善安置,这使得军中上下形成了浓厚的战斗情谊。
到绍兴十年,岳家军的规模已达十万之众,成为南宋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他们不仅在军事上所向披靡,更因其严明的军纪和高尚的操守,成为维护南宋统治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存在,使得金军在南下时不得不重新考虑战略部署,也让朝廷内外对这支军队既敬且畏。
二、杨家将后人与岳飞的渊源
在岳飞命运的最后时刻,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人物出现在了法场上。这位监斩官正是杨家将后人杨存中,此事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议论。杨存中与岳飞之间的渊源,要追溯到北宋末年两个家族的交集。
杨存中是杨业之孙杨文广的第三子杨文通之后。北宋时期,杨家将曾在抗击契丹的战斗中建立赫赫战功。杨业在雁门关一战中率七十余骑血战契丹十万大军,最终以身殉国。这种忠烈精神在当时传为佳话,也对后来的岳飞产生了深远影响。
绍兴元年,杨存中初次与岳飞相遇是在襄阳城外的一场遭遇战中。当时金兵南侵,岳飞正率军据守襄阳。杨存中带领本部五百精骑前来投奔,恰遇金军偷袭襄阳城外的粮草转运队。杨存中二话不说,立即率部驰援。他采用杨家枪法中的"回马枪"战术,在狭窄的山道上连续突击,成功解救了转运队。
这场战斗之后,岳飞对杨存中的才能颇为赏识,将其编入飞骑营。在此期间,杨存中多次展示了杨家军代代相传的骑战技艺。他改良了岳家军的骑兵战术,将杨家枪法与岳家军的阵法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作战方式。这些战术在后来的淮西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绍兴三年的郾城之战中,杨存中担任前军都统。他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佯装主力进攻郾城东门,实则率精骑从西门突入,一举攻破金军大营。这场胜利使得杨存中在岳家军中声名鹊起,被誉为"小杨令公"。
然而,杨存中的命运却在绍兴六年发生了转折。当时秦桧刚刚上台,开始推行主和政策。他暗中策划,将杨存中调离岳家军,改任应天府都统制。这一调动表面上是升迁,实则是分化岳家军的重要举措。
到了绍兴十年,杨存中被进一步提拔为禁军都统。这个位置使他逐渐远离战场,转而负责皇城防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岳家军的联系被刻意切断。秦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削弱了岳家军的战斗力,也为日后的计划埋下伏笔。
绍兴十一年冬,当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岳飞时,杨存中已经完全被控制在朝廷势力范围内。他被指定为监斩官,这个安排绝非偶然。秦桧此举一方面是要打击岳家军的士气,另一方面也是要向朝野表明,即便是与岳飞交情深厚的将领,也不得不执行朝廷的命令。
在临安城的那个雪天,杨存中出现在法场上时,身着的不是戎装,而是文官服饰。这个细节象征着他已经从一个战将变成了朝廷的官僚。他的出现,不仅打消了岳家军可能营救的念头,更成为了那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三、秦桧的周密布局
从绍兴七年开始,秦桧就开始了对岳家军的系统性瓦解计划。这个计划不是简单的一次打击,而是持续数年的细密布局,最终导致强大的岳家军在关键时刻无力营救主帅。
第一步是分化岳家军的将领。秦桧以升迁为名,将岳飞的心腹大将张宪调任江西安抚使,王贵调任荆州团练使,牛皋改任湖南制置使。这些调动表面上是对功臣的褒奖,实则是在削弱岳家军的指挥体系。各路大将被分散到各地,使得军中统属关系逐渐松动。
第二步是控制军需物资。绍兴八年春,秦桧以整顿财政为由,削减了岳家军的军饷开支。同时,他还下令各州府不得擅自向岳家军提供粮草补给。这一举措使得岳家军的后勤补给逐渐依赖朝廷调拨,失去了独立作战的物质基础。
第三步是设置暗桩。秦桧在岳家军中安插了大量眼线,这些人以军需官、文书等身份潜伏,专门负责收集情报。通过这些暗桩,秦桧不仅掌握了岳家军的动向,还打造了一张严密的监控网络。
第四步是调整驻防位置。绍兴九年,秦桧以防御需要为由,将岳家军主力分散驻扎。主力被分成数部,分别驻扎在淮西、荆襄等地,这使得军队的集中调动变得困难。各部之间的联系也被严格限制,阻断了军中上下的信息交流。
第五步是控制兵权调动。秦桧在朝廷中推行新政,规定凡是调动千人以上的军队,必须经过枢密院会审。这项制度表面上是为了规范军队管理,实则是在限制岳家军的机动能力。没有朝廷的批准,各部将领无法自行调动兵力。
第六步是打击军中骨干。绍兴十年开始,秦桧以各种罪名陆续拿下了岳家军中的一批中层将领。这些人或被贬职、或被流放,使得军中的指挥系统出现断层。失去这些骨干力量,岳家军的战斗力大受影响。
第七步是布置禁军包围。在逮捕岳飞前夕,秦桧已经调集了大量禁军进驻临安城。这些禁军不仅担负着看守岳飞的任务,更是在城内城外设下了多重防线,防止任何可能的营救行动。
最关键的一步是制造寒蝉效应。秦桧先是逮捕了岳飞的亲信张宪,并对其施以酷刑。这个消息传开后,军中上下人人自危。紧接着,秦桧又放出消息,称凡是与岳飞有关联的人都将受到牵连。这种恐怖氛围使得许多将领不敢轻举妄动。
通过这一系列周密的布局,秦桧成功地将强大的岳家军变成了一盘散沙。当岳飞被押赴刑场时,这支曾经战无不胜的劲旅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各部将领或是被调离,或是被控制,或是因为害怕牵连而按兵不动。这种情况下,任何营救行动都无法形成气候。
四、岳飞被害前后的军队调动
绍兴十一年腊月初,临安城内外的军事部署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调动看似寻常,实则都是精心设计的一部分,目的就是确保岳飞被害时不会出现任何意外。
首先是禁军的部署。秦桧调集了五千禁军,分三重包围圈布防。第一重在大理寺周边,由王所率领的御前亲军把守;第二重在城内要道,由新任的应天府尉程铎负责;第三重则在城门要隘,由禁军都指挥使王遂统领。这三重防线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其次是岳家军主力的调动。在岳飞被捕前,秦桧已经下令将岳家军主力调往各地。驻扎在建康的三万精锐被分散到江南东路各州,名义上是为了防备海盗;镇守襄阳的两万人马被调往荆门一带,说是要防范西线金兵;而原本在淮西的主力则被分成数股,分别驻扎在不同的关隘。
再次是岳飞亲信部队的安排。岳飞的亲军营被一分为三:一部编入禁军,由朝廷直接统领;一部被派往沿海地区,负责海防;剩余部分则被打散编入各路军中。这些调动使得岳飞的嫡系力量完全瓦解。
值得注意的是运输队的调度。秦桧特意在腊月中旬安排了一批大规模的军需转运,将岳家军各部的粮草辎重集中调度。这一举措表面上是例行补给,实则是为了限制各部的独立行动能力。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即便是精锐部队也难以长途奔袭。
城防布置也经过精心安排。临安城的守军在腊月二十日前后被全部换防,新调来的都是与岳家军没有渊源的部队。城门的守卫力量加倍,巡逻频率提高到每个时辰一次。城内的关键路口都设立了检查站,盘查可疑人员。
情报系统的布置同样严密。秦桧在各路岳家军中都安插了眼线,这些人负责监视军中动向,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同时,在临安城内外设立了多处联络点,保证信息能够快速传递。
最关键的是时间的选择。秦桧选在腊月二十九这天处决岳飞,这个时间点经过精心挑选。一来是年关将近,军中将士都在准备过年,警惕性相对较低;二来是天寒地冻,大规模调动军队的难度加大;三来是这一天恰逢朔月,夜间伸手不见五指,不利于行动。
在行刑当日,临安城内的部署更是达到了最严密的程度。从大理寺到法场的路线上,每隔五十步就设有一个岗哨。城内所有的店铺被勒令关门,街道上禁止行人聚集。城门紧闭,只留下南门供执行公务的官员通行。
与此同时,岳家军各部都接到了严令,必须坚守原地,不得擅自调动。各地州府也收到指示,严禁为岳家军提供任何协助。这种多重管控使得岳家军即便得知消息,也无力采取行动。
在这样周密的布置下,岳飞被押往法场的路上,始终处于重兵包围之中。任何可能的营救行动都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制止。这种军事部署,加上之前的各种准备,最终确保了秦桧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五、岳飞被害后的岳家军去向
岳飞被害之后,这支曾经威震金兵的劲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化。绍兴十二年初,秦桧立即着手对岳家军进行全面改编,这个过程持续了近一年时间。
首先是对岳家军主力的处置。原本驻扎在建康的三万精锐被分成七个小股,分别并入江南东路的州军。其中最大的一支由张显统领,编入镇江守军;次大的一支则并入杭州禁军。这些部队不仅番号被改,连士兵的装备也被收缴重配,彻底失去了原有的建制。
淮西一带的岳家军遭遇了更大规模的改编。秦桧以整顿军制为名,将这支主力一分为三:一部编入淮南东路的水师,负责巡江堵截;一部改编为运输队,专门负责粮草转运;剩下的则被打散充实到各地方州军中。这种分化使得原本能够独立作战的劲旅变成了各自为政的散兵。
岳飞的亲军营遭遇了最严厉的处置。这支精锐被彻底解散,军官们或被贬谪、或被流放,普通士兵则被编入各地杂役。其中一些骁勇善战的将士被编入禁军,但都被分散安置,不得超过三人聚集。
值得注意的是军中教官的去向。岳家军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其特有的练兵方法,这些方法都掌握在一批老教官手中。秦桧下令将这些教官分别发配到边远地区,有的甚至被发配到岭南。这一举措切断了岳家军独特战法的传承。
军中的文书、账册也受到严密控制。秦桧派专人清点岳家军的各类档案,将其中的练兵方法、战术部署等重要内容全部销毁。军需账册则被转交户部,由朝廷直接接管。这种做法使得岳家军的管理体系完全瓦解。
更为严厉的是对军中世家的处置。岳家军中有许多将门之后,这些家族世代从军,与岳飞关系密切。秦桧以整顿军籍为名,命令这些家族迁居他地,不得再在军中任职。有些家族被迫改业经商,有些则沦为平民。
军中的工匠也未能幸免。岳家军拥有一批技艺精湛的军械工匠,他们负责打造特制兵器。这些工匠被强制改编,一部分被调入官营工坊,一部分则被限制从事民用器械制造。这使得岳家军特有的武器装备无法继续生产。
驻地的处置同样引人注目。岳家军的主要驻地被改作他用,军营或是改建为仓库,或是划归地方政府。练兵场被改作农田,军械库则被改建为官仓。这种做法从物质基础上断绝了岳家军重建的可能。
最后是对军中传统的清除。岳家军有着独特的军中文化和传统,包括特殊的旗号、号令等。这些都被秦桧以"肃清余毒"为名全部废除,改用朝廷统一制式。军中流传的歌谣、典故也被禁止传唱。
到绍兴十三年初,这支曾经叱咤风云的劲旅已经完全消失。它的将士星散各地,或是改行他业,或是隐姓埋名。昔日威震天下的岳家军,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