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否一定要依赖西药?
9岁的小明(化名),是我门诊上的一位小患者,他的经历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从去年开始,小明总是频繁眨眼、耸肩,有时还会不自主地发出“嗯嗯”的声音。起初,家长以为这只是孩子的坏习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了小明的学习和社交。

去医院检查后,小明被诊断为抽动症。医生建议服用西药控制症状,但家长担心西药的副作用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经朋友推荐,他们决定尝试中医治疗,便找到了我。
初见小明时,他面色偏黄,神情有些紧张。家长反映,小明不仅抽动症状明显,还伴有食欲不振、睡眠差、情绪急躁等问题。

通过详细的问诊和观察,我发现小明的舌苔薄白,脉象弦细,判断他属于肝郁脾虚、肝风内动型抽动症。
中医认为,抽动症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滞,气滞则化火,火盛则生风;脾主运化,脾虚则痰湿内生,进一步加重肝风内动。因此,治疗抽动症需要从调理肝脾、平肝熄风入手。
我为小明开了一个以疏肝健脾、平肝熄风为主的方子,主要包含以下药材:
天麻、钩藤、茯苓、白术、白芍、龙骨、牡蛎、陈皮、半夏、甘草等。
天麻:平肝熄风,缓解抽动。钩藤:清热平肝,镇静安神。茯苓:健脾祛湿,改善食欲。白术:健脾益气,增强体质。白芍:柔肝止痛,缓解情绪波动。龙骨、牡蛎:镇静安神,改善睡眠。
服药一周后,家长反馈小明的抽动症状有所减轻,尤其是眨眼的频率明显减少。两周后,小明的食欲改善,情绪也稳定了许多。
一个月后复查,小明的抽动症状进一步缓解,睡眠质量显著提高。我根据他的恢复情况,对药方进行了适当调整,去掉了部分镇静安神的药材,增加了健脾益气的成分。
两个月后,小明的抽动症状基本消失,情绪和注意力也显著改善。家长高兴地说,孩子现在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还交到了更多朋友。
抽动症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长、医生和孩子共同努力。通过中医调理、生活调整和心理支持,许多孩子都能像小明一样,逐步恢复健康,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