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关厂,也不妥协的“硬气三星”栽了?要被印度罚44亿

郭嘉聊健康 2025-04-02 02:34:45

在2025年3月,印度政府突然向三星开出了一张总额高达6.01亿美元(约44亿元人民币)的关税及罚款账单,直接把这家韩国科技巨头推向了舆论旋涡。

买手机、用家电,大家都知道三星这块招牌;可就在印度这市场上,三星却面临着一场异乎寻常的税务争议。

它被指控在2018年至2021年间,从韩国与越南进口“远程无线电头”时错误申报,从而逃避了10%至20%的关税。

随着印度官方调查的不断推进,三星与印度海关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尖锐。

为什么印度会对外企接连“秋后算账”,甚至连“硬气三星”都吃不消?

一、从进口争议到天价罚单

2025年3月,印度方面一纸天价罚单,让三星在印度市场的经营一下子陷入巨大危机。

回顾这起关税争议,要先从2018年至2021年三星进口的“远程无线电头”(RRH)产品说起。

在此期间,三星从韩国和越南共计进口约7.84亿美元的RRH,用于在印度的5G或其他电信基础设施建设。

三星在申报时,称这些RRH是零关税产品,而印度海关则坚持认为RRH应当接受10%到20%的进口税率。

双方意见分歧由此形成。

据印度海关专员Sonal Bajaj所言,三星不仅错误分类,还涉嫌在提交清关文件时提供虚假资料。

这一指控基于《印度海关法》第138条,若海关认定进口方有虚假申报行为,能施加追缴税款和最高100%罚款等措施。

最终,印度政府要求追缴税款和罚款共6.01亿美元(约合44亿元人民币)。

随着调查深入,三星也没有示弱,一方面强调其产品本身只属于射频电路模块,不构成可单独收发信号的电信设备;另一方面,三星还递交了4位专家出具的独立鉴定报告,力图证明RRH确实应为零关税的“组件”。

然而,印度海关的态度并未因此软化,甚至指称三星的部分报告或文件存在“混淆”或“不实”之处。

就这样,这场从申报环节一路蔓延到法律争议的拉锯战愈演愈烈。

2023年印度税务部门启动对三星的进口行为调查,指控其逃税。

2025年3月25日,印度政府正式下达命令,要求补缴及罚款合计6.01亿美元。

2025年3月27日,三星发表简短声明,称将遵守当地法律,但可能会寻求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

2025年3月30日,印媒证实三星已收到正式罚款通知。

这几天的进展里,三星态度谨慎,却并未明确表示会全额缴纳罚款。

它正思考下一步的应对,比如进一步上诉或展开新一轮谈判。

而印度政府则很强硬,强调其监管决心,不容外企再触碰税务红线。

二、印度《海关法》第138条如何“卡死”三星?

现行的《印度海关法》在2024年经历过一次修订,令海关在追责外企逃税问题上更具操作可行性。

据法条解析,第138条的核心就是赋予海关对“虚假申报”行为施以重罚的权力,且追溯期相当宽。

印度税务部门认为,三星的RRH并非仅仅是“射频电路模块”,实际“传输信号”功能已经成型,理应被归为可独立使用的电信设备并缴纳关税。

如果海关认定某进口方违反了第138条,常见的惩罚手段包括:

没收货物:一旦被认定为虚假申报,让企业血本无归;

追补税款:补缴本该应付而未付的税款;

罚款:最高可达欠缴税款的100%;

高管连带责任:个人罚款甚至刑事风险。

在2024年的一些先例里,哪怕产品已过完清关流程,只要后来被查出“分类错误”,官方仍然可以“秋后算账”,并要求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连带赔偿。

这就造成了一种极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这不是简单的“补税”,而是在印度长年运作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潜藏合规风险。

在三星此案里,还出现了印度方面对三星高管提出的“8100万美元个人罚款”可能性,这就凸显了《海关法》第138条的强硬威力。

高管们如果要规避风险,就必须全程合规,而一旦本土化生产流程中涉及进出口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引发惩处。

此番法律争议,很明显印方是要给所有外资企业一个警示:坚决杜绝所谓的“虚假申报”或“错误分类”。

三、三星印度市场的“甜蜜与苦涩”

为何三星会在印度陷入这样一场博弈?很大原因是印度市场对三星而言既拥有广阔机会,又隐藏高昂的合规成本。

1、战略地位

三星在印度拥有诺伊达工厂,这里号称三星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基地,年产量约1.2亿部,占全球出货量的20%。

2024年,三星在印度的手机市占率约17%,仅次于vivo和小米。

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的中产阶层,对于智能手机、家电和其他电子产品的需求量巨大,这对品牌商来说是难得的市场机遇。

2、税务困境

2023年,三星曾因环保违规被罚1亿美元,当时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2024年,金奈工厂爆发罢工,整整拖累了产能30%,让三星本土供应链受到明显冲击。

此次6.01亿美元的关税与罚款,占其2024年全年在印净利润(9.55亿美元)的约63%,无论结果如何,已经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直接影响。

从这些数据看,三星在印度的收益和风险正同时上升。

若继续深耕当地市场,需要面对印度政府日益严格的“本土化生产”以及税务合规审查;然而一旦“抽身离开”,这个14亿人口的大蛋糕又会拱手让人。

这份左右为难,恰恰是当前跨国企业在印度共同面临的处境。

四、印度“税务风暴”模式

三星并不是唯一“中招”的外企。

过去几年里,印度对外资企业的监管动作频频,“财政补血”或者“制造业替代进口”的政策逻辑,逐渐被外界看作“税务风暴”。

以下几起案件颇具代表性:

小米:2022年被追缴了5.58亿元人民币的税款,理由是特许权使用费未计入进口商品的评估价值。

随后小米陷入备受关注的汇款冻结事件,在印度的经营环境骤然艰难。

福特:2023年,福特因长达数年争议,被补税14亿美元。

最终福特选择关闭印度工厂,虽有别的经营考量,但税务问题也是压倒骆驼的一根稻草。

凯恩能源:赢得国际仲裁后却依旧难以在印度索回赔偿,迫使其在海外尝试扣押印度政府资产作为对冲,演变成国际纠纷。

这些案例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印度政府利用关税和税务杠杆,倒逼跨国巨头在本土实现更多投资与生产,或者为印度财政作出更多贡献。

尽管印度工商联合会(CII)也一再呼吁“税制稳定、执法透明”,但在“印度制造”雄心之下,这种强硬态度恐怕短时间内难有实质松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跨国企业利益被触碰的同时,印度国内也在不断酝酿各种声音。

一些本土民众支持政府整顿外企,认为这是维护印度经济主权;另一些声音则质疑持续高举监管大棒,会否压制投资者热情。

无论如何,在这一轮高压态势里,各种政策信号都意味着外企在印度要格外慎重合规。

五、韩印外交角力对中企有何启示?

三星是韩国企业的代表之一,这次6.01亿美元罚单也不单纯是商业纠纷,背后还牵扯到韩国与印度之间的外交与经贸议题。

1、韩国方面

2024年时,美国和韩国曾在联合声明中对印度投射一些“非关税壁垒”批评。

尽管韩国外交部目前未直接发表关于三星印度罚款案的官方声明,但外界普遍认为韩方会密切关注。

对三星而言,印度不仅是重要生产基地,也是潜在的5G和其他高科技合作伙伴。

如果跟印度关系恶化,可能会连动影响手机出口、家电销售以及零部件供应等方面。

2、印度国内

印度工商联合会(CII)呼吁政府为外资提供更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也提醒外企要做好合规准备。

如若双方谈判破裂,则不排除三星选择缩减产能甚至“关厂明志”的可能性。

印度政府的发言则强调了对“违规行为”零容忍,并在媒体前宣示所谓“依法治税”。

3、对中资企业的启示

中国驻印使馆商务处早已多次发出警示,要求企业特别注意税务风险,“充分核实清关编码,避免过度筹划”。

在印度市场,无论是通信设备、手机零部件还是家电组装,短期内都要应对密集的关税体制和反复无常的政策环境。

小米、华为等品牌或在印度有类似经历,都在税务或其他监管层面遭遇困难。

这意味着,中资企业如要继续深耕印度,需要在关税、GST、进出口许可证等各环节做好详尽筹划,更要保留应对长期诉讼的心理预期。

结语

在多方博弈的夹击下,企业能做的是扎实全面地遵守当地法律,强化内部筹划,一旦出现“错误分类”或“零关税申报”失误就可能付出巨大代价。

三星事件的终局如何,目前仍无定论。

但它留给跨国企业的教训却是清晰的:在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既要看准广阔机遇,也要做好随时应对监管“转身”的准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郭嘉聊健康

郭嘉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