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明朝的言官制度,是明朝政治的一大特色。纵观整个明朝的政治历史,明代政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政治集团,分别是君主、内阁以及宦官。而言官集团,则相对应地成为了这三种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言官斗争实际上成为了明朝党争的缩影
明朝前中期的时候,君主在明朝的政治中占到了主导的地位。
因此当时的言官集团直接对君主负责,依靠着君主赋予他们的弹劾监察权,在明朝的官场中起到了纠正官场歪风邪气,检举揭发官员不法行为的“清洁剂”作用。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明朝的君王大多懒政怠政,将朝政的处理交给了内阁或者是身边的亲信太监。
所以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实际上是由以内阁首辅为首的内阁集团和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为首的宦官集团掌握的。相对应地,言官集团也在此时逐渐变成了这两大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明朝中后期言官集团实际对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学者在研究明朝中后期历史的时候,都把言官集团的转变,作为了明朝后期党争的开端。而党争恰恰是明朝最终灭亡的一大根本原因。
因此,史学家通过研究明朝中后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得出了一个结论,明朝灭亡实际上是灭亡于党争,而党争的开端恰恰开始于言官之间的门户之争。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不难分析出明代言官的门户之争,最早应该开始于嘉靖一朝。
嘉靖朝的大礼议拉开了言官分化的序幕
嘉靖一朝的“大议礼”事件,便是明代言官门户之争的开端。那么“大议礼”事件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它又为何会导致了明代言官之间产生了门户之分从而相互攻讦倾轧呢?
这件事就不得不从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如何继承帝位说起的;明代皇帝一般驾崩之后,都会把帝位传承给自己的嫡长子。
这便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明孝宗朱祐樘驾崩之后,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嫡长子朱厚照,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武宗。
明武宗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贪图享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有人说他平息叛乱、率军远征蒙古,是一个明君。
真实的明武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已经不得而知了,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上来看,明武宗在一次外出游玩的过程中不幸落水而后英年早逝。更严重的是,此时明武宗没有留下子嗣,大明帝国的皇位悬而未决。
为此时任内阁首辅的杨廷和只能从明朝皇室中的旁支中,挑选人来继承大统。最终便选择了明武宗的堂兄弟——兴献王朱厚熜继承皇位。
按照明朝宗室的礼法来说,朱厚熜作为一个地方藩王继承了皇位之后,就要和明武宗朱厚照一样,认明孝宗朱祐樘为自己的亲生父亲。
可朱厚熜毕竟是少年心性;就要和首辅杨廷和对着干,一定要把自己亲生父亲母亲的牌位搬入太庙之中,拒绝认明孝宗当亲生父亲,只是称呼他为“皇伯考”,也就是皇伯父的意思。并且还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想要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帝。
朱厚熜作为一个地方藩王继承皇位,在朝廷之中本来就没什么根基。实际上朝廷的官员,都是按照首辅杨廷和的意思办事。
作为皇帝,为了给自己的父亲争一个名分,朱厚熜和杨廷和之间的争斗势在必行。这也是明代言官第一次产生了门户之分的导火索。
朱厚熜继承皇位之后,改年号嘉靖。嘉靖皇帝很快就在朝会上提出了要追封自己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的想法。
不出意外地,遭到了首辅杨廷和的反对;杨廷和为了给嘉靖皇帝施加压力,便鼓动言官们,一起进谏,要求嘉靖皇帝遵循明朝的宗室礼法,认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
杨廷和在官场上经营多年,资历尚浅的朱厚熜自然不是他的对手。为此,朱厚熜便在朝廷中物色自己的班底。这个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人就走进了嘉靖的视线。张璁是当时的新科进士,但是由于没有背景关系,一直郁郁不得志。
这次事件,让张璁看到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于是召集了一群言官,给嘉靖帝上了一篇奏章,大体意思就是嘉靖是皇帝,想要干什么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的,更何况兴献王本来就是皇帝的亲生父亲,嘉靖追封自己亲生父亲的行为一点都没错。
这篇奏章正中嘉靖帝的下怀;于是他便利用皇帝的权力,将张璁拉入了内阁之中。自此朝廷上大致就分为了杨廷和和张璁两派,言官们也各自站队。言官之间第一次产生了门户之分。两派人在朝廷上展开了著名的“大礼议”。
最终的结果就是嘉靖皇帝得偿所愿,如愿给自己的亲生父母追封了皇帝。明朝的言官的第一次门户之争也落下了帷幕,张璁一派在大礼议中大获全胜,深得皇帝信任取代了杨廷和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言官斗争的特点——内阁争权
嘉靖朝的言官门户之争,给明朝中后期后续的言官争斗定下了一个基调,那便是以内阁之间的争权夺利为主。
有人可能会对这个结论产生质疑,明朝后期不是宦官乱权更加严重,以至于内阁都成为宦官的附属吗?
的确,宦官乱政确实是明朝后期的一大特点;不过这都是天启崇祯朝的事情。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言官之间站队争斗最主要的还是以争夺内阁的权力为主,此时的宦官还远没有资格参与朝局的争斗。
从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的历史来看;言官之间的倾轧争斗当数嘉靖一朝最激烈,万历一朝最严重。张璁取代杨廷和成为朝廷的首辅之后,并没有过太长时间的舒心日子。很快围绕着内阁争权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新的言官站队斗争。
像夏言、徐阶这些著名的首辅,都是依靠着言官的斗争,踩着前任首辅上位的。一直到了严嵩的时候,嘉靖一朝的言官站队斗争才算告一段落。
嘉靖之后,即位的皇帝是隆庆。隆庆这个皇帝在明代的皇帝中没有什么存在感。
隆庆时期,皇帝更多地将处理政务的权力,放给了内阁的辅臣们。随着内阁权力的加大,围绕着内阁争权夺利而展开的言官争斗愈演愈烈。终于到了万历一朝,达到了顶峰。
万历朝最开始的首辅是张居正;张居正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首辅。他主持的变法,让日暮西山的大明王朝又焕发出了一丝生机。
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朝廷上的言官斗争居然实现了短暂地停息。朝廷中的各方势力,都被张居正压得抬不起头来。
直到张居正去世之后,各方势力便开始重新抬头。朝廷上的言官斗争卷土重来之后,进化升级成了最终导致明朝灭亡的党争。
各方势力由于一直被张居正所压制,失去压制之后就变得更加猖狂起来。此时朝廷上的臣子,居然明目张胆地按照地域分成了不同的派别。
当时的朝局有多么混乱呢?只要皇帝一上朝,那么言官的各种言论就一定会铺天盖地地朝着皇帝袭来。内容不外乎就是对敌对势力官员的弹劾攻讦。明代中后期皇帝懒政怠在和言官之间的门户斗争,也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哪个皇帝想一上朝就处理这种事情呢?
万历之后,言官成为了宦官的代言人
万历过后,明朝言官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万历皇帝死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宠信宦官。宦官逐渐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地位。比如天启皇帝一朝著名的大宦官魏忠贤,基本上就是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敢自称九千岁。
宦官得以掌权,是踩着东林党人上位的。东林党人是明朝后期朝廷中,一位自诩“清流”的政治家。他们标榜自己忠君爱国,最看不起宦官专权。因此,两大集团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这次争斗再次加剧了明朝言官之间的门户之争;言官们又开始重新站队,在朝廷上基本形成了东林党集团和宦官集团两大言官势力。
彼此之间为了争取夺利相互攻讦。宦官由于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很快就在政治斗争之中取得了优势地位。相对应地,依附于宦官的言官也就越来越多。
等到魏忠贤真正地掌握了明代朝廷的大部分权力之后,基本上所有的言官或是被他收买,又或者是畏惧他的权势,都成为了宦官集团的代言人。
明朝后期的政治局势,基本上一边倒地朝着有利于宦官的局面发展。
有人或许就会问了,明朝言官的门户斗争这么严重,那皇帝为什么没有加以制止。实际上对于皇帝来说,内阁也好宦官也罢,都是依附于皇权而产生的。
他们就算再怎么权势滔天,都逃不出皇帝的手掌心。因此,皇帝也乐得看他们之间相互制衡。
皇帝对于言官集团一向都是既扶持又打压;一方面皇帝需要这群言官穿插在各个利益集团之中,挑拨各个集团的矛盾,让他们互相争斗以防出现某个集团一家独大到威胁皇权的程度。
另一方面,皇帝也害怕给予言官集团过多的权力,让他们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
结语: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明朝中后期虽然言官集团频繁参与到内阁和宦官之间的权力斗争之中,皇帝却也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让明朝统治者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对言官集团相互争斗的放任,助长了党争的嚣张气焰。最终导致党争成为了明朝末年一个尾大不掉的问题。
在党争大背景下,朝廷官员为了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导致吏治败坏。明朝后期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异族入侵。
朝廷的官员们由于党争都不想着如何挽救江山社稷,而是想着如何争夺权势。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
参考资料:
《明朝那些事》
《明史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