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杀了袁崇焕,到底对不对?
这要看用什么“标准”来评判。
从崇祯角度说,肯定“对”。不然,这个昏君也不会于大敌当前的时刻,杀了这位数一数二、战功卓著的抗清名将。
对构陷袁崇焕的兵部尚书梁廷栋来说,杀袁崇焕无疑也“对”。否则,他不会与朝廷首辅温体仁以及御史高捷、袁弘勋等紧密勾连,必欲置袁崇焕于死地而后快。
对叛卖袁崇焕的谢尚政来说,杀袁崇焕同样“对”。因为,他诬告袁崇焕,便可一跃当上福建总兵,已然利欲熏心哪还管袁崇焕曾是平生待他恩义最深的主帅。
即使就当时京城那些不明真相的百姓来说,杀袁崇焕,大约是“对”的。崇祯三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绑缚刑场,还没行刑,已被扑上去的“百姓”咬去了浑身之肉,以致露出了内脏。刽子手“凌迟”袁崇焕一千刀,围观者争相出钱买割下的肉,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手还要咬一口,再骂一声“汉奸”。(见《明季北略》)
但是,世间总有“公理”和“大义”在。
若从“大势”“大局”来看,对于“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大明朝,对于渴望能有和平安定日子过的绝大多数百姓,杀袁崇焕不仅不对,而且大错特错。
可以说,杀袁崇焕,无异“自毁长城”。袁崇焕被“凌迟”的同时,明朝灭亡的丧钟,就已经敲响了。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清兵偷袭北京。十月二十八日,袁崇焕得此讯后,旋即赶回北京护城。
十一月十一、十二、十三日,其所率之部与清兵大战数阵皆胜。
二十日,袁崇焕领兵抵达京城,与清军在广渠门外大战,恶斗整日,胜负不分。
十二月初一日,崇祯召袁崇焕和祖大寿进宫,不问军情,即以擅杀毛文龙将袁崇焕逮捕入牢。当时,朝廷加在袁崇焕头上的“罪名”有两条——一为“叛逆”;二是“擅主和议”。
“叛逆”的“罪状”,唯一的证据是擅杀毛文龙。就袁崇焕来说,他的确未经批准诛杀毛文龙。
但在崇祯当年六月十六的圣旨中,已说过毛文龙罪大恶极,袁崇焕杀他“杀得好!”“不必引罪。”
袁崇焕入狱后,一些毛文龙故旧想借机为其“翻案”。崇祯亦均驳回,仍称毛文龙“罪有应得”。
可见,这个“证据”,不过是一借口。(见程本直《漩声》)
关于“擅主和议”,确为袁崇焕给朝廷的谏议。但其谏议同时,与清兵作战丝毫没有怯懦和退缩,反而骁勇善战,多次大胜清兵。
袁崇焕之正常谏议,如若不妥,本当受到朝廷贬斥,然而非但没有,崇祯反为其“加太子太保衔”,从“二品”升至“一品”,赐蟒袍、玉带及银币。
可知,这个“罪名”也属于“莫须有”而已。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主事,正六品。不久,王化贞所率大军在广宁覆没,举朝震惊。此时,袁崇焕却一人一马,私自去了关外前线。
当上司、同僚、家人还在为其突然“失踪”而懵懂慌张之际,袁崇焕已经从阵前回来了。他向上司禀报:“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
这就是袁崇焕的个性。
这种个性,也为他的惨烈结局埋下了伏笔。
照常理,袁崇焕擅离职守,本该革职查办。或许是朝廷太过忧急彷徨,急需人才,他不降反升,获任兵部佥事,被派往前线,助守山海关。
袁崇焕从家乡广东及广西,共招募调遣九千兵员,很快开赴驻所。
到任后,他提出“关外守关”策略,因之与辽东主帅王在晋发生争执。袁崇焕便径直去向朝廷首辅叶向高投诉、申请,仍不被理睬。
这件事,再次“暴露”了袁崇焕自身的“毛病”,即“固执”、“一意孤行”且“不按规则”办事,这是导致他后来结局的“叠加根源”。
好在很快,孙承宗取代王在晋担任辽东主帅。
天启二年九月,孙承宗同意了袁崇焕“关外守关”策略,派其与副将满桂助守宁远。
之前,明军防守范围,只在山海关八里之内。而宁远,一下将战线推至关外二百余里。
袁崇焕驻守宁远后做了三件事——
第一,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加固城防。将城墙高筑至三张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墙厚三丈。此项工程耗时一年,却让这座城将满清重兵拒于城外三十一年。假若不是吴三桂开门纳敌,真还不知道清兵何时能够攻破此城。
第二,在孙承宗大力支持下收复辽河以西失地。于天启五年,先后将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等要塞重新至于掌控之中,又自宁远向北推进了二百里。
第三,于天启六年,与十三万清兵进行了“宁远大战”。以一万抵十三万,血战三日。袁崇焕带去的三千广东兵士几乎牺牲殆尽。清军也蒙受巨大损失。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我自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什么单是宁远一城就打不下来?”半年后,努尔哈赤背疽复发,抑郁而死。
努尔哈赤,一生只打过这一个大败仗。
清人所修《明史·袁崇焕传》说:“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可见满清对袁崇焕何等敬佩且忌惮。这也是皇太极偷袭北京与袁崇焕血战不胜后,设计诬陷其“通敌”的根本原因。
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受挫退到京南的南海子。故意让被俘虏的两名在城外养马的太监杨春、王成德,听到清兵参将鲍承先、宁完我的“耳语”,说“皇上和袁督师已有密约”云云,然后假意疏忽,放杨春十一月三十日逃回京城,速将“偷听”到的“机密”禀告了崇祯。
第二天,就发生了崇祯召袁崇焕进宫并将其拘捕入狱的事情。
崇祯是否真的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一开始或有可能。
当时,袁崇焕可使用的兵力,只有九千骑兵。崇祯已被清兵吓破了胆,一再催促袁崇焕立刻与皇太极开战。以九千对十万,无异是以卵击石,所以,袁崇焕只守不攻。这令崇祯万分不满。一旦听到杨春禀告的消息,立马将袁崇焕投入大狱,似可理解。
问题在于,后来护驾军队源源赶来,清兵退去,而袁崇焕的“案子”拖了八个多月才最后裁决,事情的真相和曲直,是完全可以搞清楚的。
只能说,崇祯就是要杀袁崇焕,无论“通敌”真假,无论有无证据,在崇祯心里,袁崇焕“死定了”。
金庸先生在《碧血剑》中说过一句极精辟的话:“他(崇祯)对袁崇焕又佩服、又害怕,内心有极强的自卑感。杀袁崇焕,是自卑感作祟。”
斯言诚不我欺!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相当于宰相或副宰相的“大学士”五十个;换了十四个正式的“兵部尚书”,像袁崇焕这种“加兵部尚书衔”的不算,其中九人被杀、自尽或下狱;杀死或逼迫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共十一个;杀死或逼死的“巡抚”十二个,等等。
对肱骨重臣尚且如此随意杀戮的昏君,还讨论什么“他杀袁崇焕对不对”?
大明到了崇祯这朝,不亡都难。
朱由检何止杀了一个袁崇焕![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