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春归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野杏溪桃三两枝,春归也作送春诗。
东君自爱长安好,能住山城得几时。
金末元初,元好问漫步于山间小径,感受着春天的气息。野杏溪桃三两枝,点缀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仿佛是大自然赠予的绚丽画卷。春归也作送春诗,元好问触景生情,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他凝望着那盛开的野杏和溪桃,不禁想起那些曾经陪伴自己度过青春时光的人们。如今,他们或许已经各奔东西,或许已经渐行渐远,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却如同这野杏溪桃一般,永远铭刻在他的心间。
东君自爱长安好,元好问想起了那些曾经繁华的日子。长安,作为古都,见证了太多的辉煌与荣耀。而元好问也曾经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感受着那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如今,虽然他已经离开了长安,但那份对长安的热爱与怀念,却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中。能住山城得几时?元好问不禁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山城,虽然不如长安那般繁华,但也有着它独特的韵味。他深知,自己在这里的时光也是有限的,不知道何时会再次离开。但他相信,无论走到哪里,那份对春天的热爱与怀念,都会如同这野杏溪桃一般,永远绽放在他的心中。
七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其一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翠叶轻笼豆颗匀,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翠叶轻笼豆颗匀,胭脂浓抹蜡痕新。元好问以诗人的敏锐捕捉着春天的痕迹。他眼中的海棠,尚未绽放,却已透露出一股别样的韵味。翠绿色的叶片轻轻包裹着尚未成熟的花蕾,仿佛是一颗颗精致的豆子,匀称而诱人。而那胭脂般的色彩,则涂抹在花瓣上,如同新鲜的蜡痕,让人不禁为之一振。
元好问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海棠的美丽和春天的短暂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他不仅仅是在赞美海棠的美丽,更是在借物抒怀,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元好问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同时,他还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将海棠的美丽和春天的气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七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其二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
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七绝.雪岸鸣鹌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离离残雪点荒丛,更著幽禽惨淡中。
笑杀画帘双燕子,秋千红索海棠风。
漫步在银装素裹的大地上,一片离离的残雪点缀着荒芜的草丛,仿佛是大自然最后的呼吸。在这凄凉的景象中,一声声幽禽的鸣叫显得格外惨淡,它们似乎也在倾诉着冬日的孤寂和无奈。
诗人的目光被吸引到了远处的画帘上,那里有一对双燕子在翩翩起舞。它们的身影轻盈而灵动,仿佛是在春天的气息中畅游。然而,在这银白的世界里,它们的存在却显得如此突兀和不和谐。
诗人不禁笑了,他笑这对双燕子的天真和无知。它们不知道,在这个季节里,它们所依赖的秋千和红索海棠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们所期待的春天,还远在天边。
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感慨和无奈,他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美好和完美。有时候,我们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和无法改变的命运。然而,他也相信,无论遭遇多少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一颗乐观和坚强的心,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青玉案》元好问——落红吹满沙头路,似总为、春将去。花落花开春几度,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 镜中冉冉韵华暮,欲诉幽怀恨无句。九十花期能几许。一巵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
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红索海棠[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