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不容易,特别是对一些散户来说,对此有着深切感受。近日,多地部署稳定生猪生产:尽快将补贴发放到位,鼓励养殖恢复。按理说,这岂非好事一桩?实际上并非如此,看到这个政策,恐怕一些养殖户心中五味杂陈。
前不久,朋友圈被一篇关于养猪的文章——《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刷屏了。其实,这篇传递政策的文章平淡无奇,引发网友转发冲动的是文后的评论,清一色表达了养殖户内心的焦虑。
近些年来,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农村养殖户饱受争议,禁牧令、禁养区纷纷出台,指定区域内原有的养殖场,各种动物圈舍面临着关闭和拆迁,一些地方干脆一拆了之,导致一些养殖户血本无归,甚至欠下巨债。关于禁养,有位老农就说,养殖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以前咋不说污染,现在牲畜已经减少很多了,却来谈污染?工业的污染不比养殖大吗?再加上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养殖户不仅不想再养,而且不敢养。
养猪是否会污染环境,到目前还存在争议。可以确定的是,生猪的养殖量减少了,猪肉市场供给不足、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民生需求。从今年3月特别是6月以来,我国猪肉价格持续上涨,这使得各地居民“菜篮子”增加了重量。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不得不被提上议程,于是一系列恢复养殖的政策出台。
此次,鼓励养殖的政策密集出台,能够及时纠偏,但要打消养殖户心头的顾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养殖户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一刀切,每当鼓励养殖政策一下来,就赶紧行动起来养猪;每当政策禁止养猪,有的部门就抱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煞气,把猪场给关了。遭殃的是养殖户,血汗钱全部打水漂,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表面上看,调控政策实现了调控生猪产量的目标,却把养殖户折腾得不浅,最终让养殖户丧失信心。按照生猪生产规律,从母猪怀孕、仔猪出生,到育肥猪出栏需约10个月。值得深思的是,一些政策的生命周期可能还不够10个月。政策变化多端,更让养殖户无所适从,民生获得感打了折扣。
稳定生猪生产,得让养殖户有个稳定的心理预期。倘若真要关掉养殖场,得有个新的出路;倘若猪肉价格下跌,得有个兜底的保障;倘若在政策支持下开始养猪,得避免一窝蜂现象,补贴得到位,规划得科学。宏观调控政策固然有指挥棒作用,但是这些细节一定要考虑周到,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连带效应,切实以人为本。
养猪非小事,几头猪也许是全家的生计。猪没养好,既影响市场,还重挫养殖户的信心。当养殖户有了稳定的心理预期,才会有对未来的信心、对政策的信心、对政府的信心,猪肉市场才会真正保持稳定,百姓权益才会得到真正维护。
浙江新闻“弄潮号”,评论员 评论员 李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