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想做个安静学霸,一不小心却成名将,谥号与云台28将之一相同

黑白说历史 2025-01-16 19:12:30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汉末三国,文武不分家。

话虽如此,身处乱世,安身立命,总有侧重点。

今天,要聊的这位,原来想安安静静读书,做个学者,阴差阳错却成为一位名将。

此人,就是李典。

早年履历

最初,李典跟随拥有英雄气概的叔父李乾做事。

李乾是当地豪族,家里养了好几千门客。

公元190年开始,李乾就带着自己的部众,追随曹操,讨黄巾,征袁术,攻徐州。

转眼到了194年,李乾奉命回到乘氏安抚当地民众。

第二年,吕布部将薛兰、李封杀害了不愿意被招降的李乾。

曹操派李乾儿子,也就是李典的堂兄李整,继续带队,并最终成功击破杀父仇人。

之后的日子,李典依然跟着堂兄四处征战。

但其实在这个期间,李典并不一定是以武将身份出工出力,他更有可能扮演参谋的角色。

下文会提及原因。

角色转型

公元200年,堂兄李整病逝,膝下无子,李典顺理成章统领李整的旧部。

毕竟,说到底都是李氏家族的“亲兵”。

根据《魏书》的记载,李典年轻的时候对于打打杀杀并不感冒,反而喜欢静下心来阅读。

他曾经拜师,研读过《春秋左氏传》,这是当时很多儒家学派的人都推崇的书籍。

同时,李典对于各类书籍也是多有涉猎。

如果不是堂兄去世的早,李典大概率会沿着学者,甚至成为学霸的道路越走越久。

所以,前文提到,在李乾和李整率队期间,李典很有可能是一个“文官”,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不过,李典终究是读书人,悟性高,能力强,曹操交给他一个任务——管理民政。

李典不辱使命,很快升迁为离狐太守。

当时正值曹袁官渡之战,刚刚转型的李典率领自己的宗族人员和部队,一起给在前线血拼的战友输送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官渡胜利后,袁绍北逃,李典升为裨将军,并负责屯扎在安民。

曹操追击袁谭和袁尚的时候,李典的重点工作还是运粮。

这大概与他前边运粮任务完成得出色有关。

当时,袁尚的一个太守高蕃带了军队堵在河流上游,把水道给断绝了。

这样的话,李典和程昱带领的军粮船队就没办法运输到前线了。

曹操特意下达指令:如果船队没办法走水路,那么就改为走陆路。

如果换成别人,估计就执行命令完事。李典虽然学者出身,却也不死读书。

他跟众人说:

高蕃的军队缺少兵器护甲,倚仗着占据上游的优势,士兵们都比较掉以轻心,我们只要迅速出击,必然能将其击败!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是对国家有利,都可以自己拿定主意,最好是马上攻击敌人!

程昱对于李典的看法也表示赞同。

于是,李典带队向北渡河,出其不意将高蕃大败,运输船队的水路也得以畅通无阻。

谋而有勇

经历运粮官这个角色,李典逐渐走入曹魏集团的中心。

刘备在刘表的授意下进攻叶县。

曹操派了大将夏侯惇,带着于禁和李典前去抵抗,双方在博望对峙。

早期刘备打仗还是挺有谋略的,他一大早烧毁自己的营寨带队撤军,同时在附近预设了伏兵。

夏侯惇立功心切,加上他之前见识过刘备被吕布挫败,大概不会想到刘备此人会有什么军事能力。

因此,他就准备带队追击。

李典站了出来,言之凿凿:将军,敌人无缘无故撤退,我怀疑对方设了埋伏。往南的小路非常狭窄,草木丛生,千万不可追击!

夏侯惇哪里肯听,带上于禁就追了上去,李典则留守大本营。

后来,夏侯惇果然中伏,庆幸李典援救及时,刘备才选择真的撤退。

之后,李典跟随曹操,四处征战,打过邺城,攻过壶关,进军长广,征讨荆州,西定韩马。

大局为重

后来,李典就跟着张辽、乐进带着七千人守卫合肥城。

期间,发生了三国史上最为出名的战役之一——逍遥津之战。

李典与张辽有私怨(因为早年间张辽替吕布做事,跟李乾他们打过),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李典主动放下芥蒂,听从张辽的指挥。

出击的时候,明确记载是李典和张辽一同带队的。

这战,是张辽的封神之战,李典也是功不可没的将领。

李典在经历此战后,增加了100户食邑。

谥号愍侯

李典仅仅36岁就病逝。

当年发生过瘟疫,他很有可能就是感染而不治身亡。

李典被追赠为愍侯。云台28将之一的耿弇也是愍侯。

由于李典并非国君,因此,这个谥号大概是为了表达对李典的追念,以及对他短暂人生的痛惜。

这位军中长者,是儒雅不争功的名将。也许他不早逝,五子良将会再添一员。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在你看来,李典如果不英年早逝,是否有机会让曹魏拥有六子良将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

0 阅读:29
黑白说历史

黑白说历史

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聊历史更不是颠倒黑白。痴迷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