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四川省乐山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史,1997年被一分为二

乐山政区演变 史载春秋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四川省行政区划调整如火如荼。1997年,一场牵动数百万民众的行政区划调整在乐山市悄然展开。这座拥有13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达20012平方千米的地级市,即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5月30日,国务院一纸批文,将这座山水之城一分为二,分别设立地级乐山市和眉山地区。这一决定不仅重塑了四川省的行政版图,也为乐山市和眉山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崭新篇章。这次行政区划调整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又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变迁过程?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四川省的行政区划迎来重大调整。1950年,为了加强地方行政管理,四川省政府决定将全省划分为川西、川北、川东、川南四大行政区,并设立相应的行政公署。
在这场浩大的行政区划改革中,原民国时期的第四行政督察区设立了川西行政公署眉山区专员公署。同年,第五行政督察区也随之设立川南行政公署乐山区专员公署,井研县从资中专区划归乐山专区管辖。
1951年,乐山专区的版图进一步扩大。五通桥市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正式设立,纳入乐山专区的管理范围。这次调整为乐山地区的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到了1952年,四川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撤销了此前设立的四大行政区,将行政权力统一归于四川省。眉山专区和乐山专区也因此直接由四川省管辖,这为后续的区划调整埋下伏笔。
1953年成为乐山行政区划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眉山专区被撤销,其下辖的眉山县、彭山县、青神县、洪雅县、丹棱县、夹江县全部划归乐山专区。与此同时,五通桥市升格为省辖市,但仍由乐山专区代为管理。
1956年至1957年间,乐山专区经历了一系列区划调整。雷波、马边、峨边三个县被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但马边和峨边仍由乐山专区代管。屏山县则被划出,并入宜宾专区。
1958年,区划调整再次展开。仁寿县从内江专区划归乐山专区,进一步扩大了乐山的行政版图。然而到了1959年,一场大规模的区县合并运动席卷而来。
在这场合并浪潮中,彭山县和青神县被撤销并入眉山县,丹棱县被撤销并入洪雅县,五通桥市也被撤销并入乐山县。这场变革重塑了乐山地区的行政版图,但很快就被证明过于激进。
到了1962年,政府重新审视了此前的合并政策。五通桥市恢复设立,丹棱、彭山、青神三县也重获独立地位。两年后,五通桥市更名为五通桥区,仍保持县级建制。
1968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乐山地区成立革命委员会,隶属于四川省革命委员会。这一特殊时期持续了整整十年,直到1978年,革命委员会才改组为行政公署。
(文章结束)
撤地设市制 划域换新天
1978年的冬天,乐山迎来重大转折。这一年,乐山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乐山地区行政公署,同时撤销了原有的乐山县和五通桥区,设立了县级乐山市。

在这次调整中,乐山市将治所定在原乐山县境内,五通桥则改设为县属区。值得注意的是,在峨边县西北境还专门设立了金口河工农示范区,这个区域直接归属乐山地区管理。
到了1984年,乐山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相继成立,两县正式划归乐山地区管理。这一举措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1985年,乐山迎来了行政区划的重大变革。这一年,省政府决定撤销乐山地区和县级乐山市,代之以一个全新的省辖乐山市。新的乐山市下设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金口河区四个县级区。
这次区划调整的规模远超预期。新成立的乐山市不仅拥有四个市辖区,还管辖着仁寿、眉山、犍为、井研、夹江、峨眉、洪雅、彭山、沐川、青神、丹棱等十一个县,以及峨边、马边两个彝族自治县。
这种"大乐山"格局的形成,标志着乐山行政区划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十三个县级行政区的统一管理,让乐山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可能。
1988年,乐山的行政版图再次发生变化。这一年,省政府决定撤销峨眉县,在其原址上建立峨眉山市。新成立的峨眉山市虽为省辖县级市,但仍由乐山市代管。
此时的乐山市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地级市。从东到西横跨数百公里,从南到北纵贯多个地理单元,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各不相同。
这种大区域统筹管理的模式,在为乐山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辖区范围过大导致管理难度增加,各县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地方发展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更加科学的行政区划设置。
乐山市的行政区划体系,在这种新形势下面临着调整的压力。从1985年的撤地设市到1988年的局部调整,每一次变革都在为未来更大的转折做着铺垫。
"大乐山"的发展实践证明,合理的行政区划设置对地方发展至关重要。过大的管理幅度可能会制约发展,而科学的区划调整则能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结束)
分治共兴发 两地齐飞扬
1997年的春天,一场关系数百万民众的行政区划调整在四川省悄然展开。5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乐山市一分为二,这项重大决定标志着乐山行政区划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这次调整的规模可谓空前。根据方案,乐山市将划出眉山县、仁寿县、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共六个县,组建全新的眉山地区。这六个县的总面积达7186平方千米,人口高达329.94万。

调整方案的实施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从国务院批复到1997年8月,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两地的行政机构、人员编制、财政划分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新组建的眉山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东邻资阳,南接乐山,西连雅安,北靠成都。这里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片充满发展潜力的热土。
完成调整后的乐山市,仍保持着地级市的建制,辖区内保留了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金口河区四个县级区。同时还管辖着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沐川县四个县。
在民族自治地方建设方面,调整后的乐山市继续管辖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此外,省辖县级市峨眉山市也依然由乐山市代管。
新的乐山市区域面积达到12826平方千米,总人口341.30万人。这次区划调整后,乐山市的行政版图虽然缩小,但区域结构更加紧凑,管理半径更加合理。
调整后的乐山市形成了"四区四县两自治县一代管市"的行政格局。这种新的行政区划设置,为乐山市的城市发展和区域协调提供了更好的体制保障。
在这次行政区划大调整中,乐山市的地域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横跨大半个川西南的超大幅员,变成了以乐山城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紧凑型行政区。
这次分市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区划调整,而是一次深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重构。通过这次调整,乐山市和新组建的眉山地区都获得了更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空间。
对于乐山市而言,行政区划的调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管理幅度的减小让政府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也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同样,新组建的眉山地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摆脱了原有行政区划的束缚,眉山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探索更适合的发展道路。
1997年的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不仅改变了地图上的行政界线,更为两地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乐山和眉山,这对曾经的"孪生兄弟",从此踏上了各自的发展征程。
(文章结束)
一域两新貌 共绘锦绣篇
乐山市经过这次行政区划调整,行政版图虽然缩小,但发展势头更为强劲。调整后的乐山市把发展重心聚焦在了旅游文化产业和新型工业上,充分发挥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

新的行政区划为乐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四区四县两自治县一代管市的紧凑型行政格局,让乐山市能够更加高效地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在区域经济布局方面,乐山形成了以市中区为核心、沙湾区和五通桥区为两翼的城市发展带。金口河区则凭借其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成为重要的能源基地。
乐山市的旅游业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峨眉山-乐山大佛这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带动了整个区域的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
另一边,从乐山分出的眉山地区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以三苏故里为文化品牌,以现代农业为发展基础,眉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1997年这场行政区划调整的深远影响,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显现。两地分治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显示,这次调整为两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乐山市通过发展水电、旅游、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各区县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眉山地区则凭借毗邻成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眉山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产业协同的发展新路。
从行政管理效能来看,这次区划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管理幅度的减小让两地政府能够更加精准地制定发展策略,更加高效地推进各项建设工作。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两地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城市建设方面,乐山市突出"山水城市"特色,围绕大渡河、岷江、青衣江三江汇流的独特地理格局,打造了一座山水相依的现代化城市。眉山则着力建设"三苏故里、美食之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
产业发展方面,两地各展所长。乐山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水电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新型工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眉山则充分发挥农业优势,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的成功实践,为四川省其他地区的行政区划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它证明,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设置,能够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1997年的这次分治,开创了乐山和眉山两地共同繁荣的新局面。两座城市在各自的发展轨道上稳步前行,共同谱写着川西南地区发展的新篇章。
(文章结束)
用户11xxx51
彭山那么小,应该是撤销了,以后回去有些地方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