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为何自毁长城,赐死白起,诛斩范雎?

痴梅看历史 2024-08-24 02:58:06

“武安君请留步!”

正在被放逐途中的白起,闻言转头,只见一铁骑飞驰而来,翻身下马,双手呈上秦王利剑。

白起默然良久,已知秦王心意,长叹道:“我早该死!长平四十万冤魂,足治吾罪!”

说罢,拔剑自刎!一代战神就此谢幕!

两年后,秦国河东失守,大将郑安平投降敌军,郡守王稽暗通他国,双双被斩首示众。

丞相范雎受到牵连,一并被处死!

范雎被诛

之后几年,秦国一败再败,丢掉了河东大量土地,最惨的一次,被信陵君带领五国联军一路追至函谷关,堵着门骂了三天不敢吱声。东进战略彻底失败!

白起、范雎活着的时候,秦国哪里受过这窝囊气?如今这局面,秦昭襄王可曾有半分后悔?

那么,明知杀了白起和范雎,会削弱秦国的实力,秦昭襄王为何还要这样做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处大于弊端。

白起之死

白起,是穆公三大名将白已丙的后代。首次对敌,白起便以十万兵力,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一战成名!

接下来的三十年,白起领兵七十多次,从无败绩,为秦国攻城略地,开疆拓土。白起就是秦王手里的一把尖刀。

长平战后,白起和秦王起了分歧。

白起认为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攻入赵都,一劳永逸。范雎却认为兵困人乏,无力再战,应接受赵国割地求和。

秦王采取了范雎的意见。白起因此闷闷不乐。

第二年,秦王决意再次攻赵,白起却极力反对,认为攻赵窗口期已过,并无胜算。

秦王主意已定,白起患病无法出征,秦王另派他人带兵攻赵。

大战在即,白起如此作为,秦军士气大受打击,果然,首战失利。

战事不顺,秦王多次敦促白起,甚至两次亲自登门拜请,白起就是不肯出征。

秦昭襄王遂起了杀心!

今日看来,原因有三:

第一,拥兵自重。作为军中主帅,和秦王有分歧并不可怕,竟在秦王五次征召,甚至亲自登门拜请还不出山,就是找死!

在秦王看来,这就是携兵自重,这是战场抗命,这不仅是面子上的难看,更是心底的不安,终使秦王起了杀心!

第二,威信太高。白起在官兵眼中,就是战神。他的话,就是真理。白起说此战不宜,秦军在邯郸果然寸步不前。

以白起的战功,加上在军中的威信,再打几次胜仗,拿下几个国家,没准就可以来一个黄袍加身了。况且嬴稷已老,新君上位,多半无法节制白起。

第三,收回军权。谁都知道,赢稷虽说在位56年,但是前四十年简直就是傀儡,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以太后和魏冉为首的四贵手中。而白起,恰恰就是他们提拔重用的。

秦昭王四十一年,在张仪的谋划下,赢稷驱逐了魏冉,禁了太后,一举夺回了政权,但军权,依旧掌握在白起和司马氏手中。

有白起在,赢稷提拔的王龁等人,在军中就无威信,不能领兵,军队不受控制,这是君王不能接受的。

所以,白起的死,并非是出于秦昭襄王的一时冲动,而是多种因素结合下的深思熟虑。

第二年,白起的铁杆盟友司马梗兄弟也被赐死,军权彻底收回秦王手中。

范雎之死

早期,在扳倒四贵,巩固王权的斗争中,范雎确实劳苦功高,秦昭襄王也给予他丰厚的回报,任命他做了大秦相国。

但是,随着他权势的日重,加之恩仇必报的性格,范雎在为私为己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他曾经用秦国丞相的身份,逼迫平原君杀死与他有仇的魏齐;还为帮助过他,但能力低下的郑安平和王稽谋得高官。

他和白起互相争势。竟然私下接受赵国贿赂,而不顾实际战况,成功劝说秦王,阻止白起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也是他,多次的添油加醋,最终使秦王痛下杀心,赐死了名将白起,严重影响了国家利益。

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一心,使弱赵能抗强秦,在世间成为美谈!白起和范雎的激烈争斗,使国家政策无法统一,战略目标成为空谈!

将相不和

此时的范雎,早已没了当初的锐意进取的势头,沦为一个滥用职权、排斥异己的贪欲官僚。超出了秦王的容忍底线。

可惜的是,白起之殇,没能惊醒陷入权欲范雎,他甚至可能还在为终于除去了一个政敌而满心欢喜。

不久,秦国战场失利,他提任的将军和郡守,双双投敌叛国,私会诸侯。

秦昭襄王盛怒之下,范雎人头落地,尸体为众人所弃!

结语

封建时代,国家和君王互为一体,服从王命才是官场正理。不管是为将还是为相,白起和范雎的集团派别矛盾才是国家大忌!

秦昭襄王何等雄主?深谙权力的平衡!

所以,他宁肯自毁长城,也不要把国家绑在名将权臣的身上。这样才能维护王权至上,维护嬴姓统治,同时也维护了江山稳定!

3 阅读:756
评论列表
  • 2024-08-26 13:41

    范雎没横死吧?

    一个普通的布尔什维克 回复: ☞☞☞
    史记不是胡编乱造,但是论真实性和云梦秦简这个当时的相比肯定不如云梦秦简真实。
    ☞☞☞ 回复:
    那你说,史记是不是胡编滥造的?

痴梅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