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内蒙古女老师拿20元给学生买鞋,26年后学生给老师一套房

俊博恩 2024-11-04 15:44:54

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丨博恩话史

编辑丨博恩话史

2007年的一天,一位老妇人的平房中人头攒动。

原来,今天是她的60大寿。

看着曾经陪伴多年的孩子们如今长大成人,有些事业有成、有些家庭美满,更是有些爱情事业双丰收,她高兴不已,不住地询问着孩子们的生活近况。

待到所有人都“汇报”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他们簇拥着老人坐在桌前,准备开始这场寿宴。

随着欢声笑语,宴席临近尾声,大家纷纷拿出为老人准备的礼物,令她又惊又喜,感动得热泪盈眶。

此时,一名其貌不扬的男人站了起来,从包中拿出一个礼物盒,恭敬的递给了老人。

看着他的行为,老人一边调侃着他“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喜欢‘表演’”,一边接过了这个有些叮当作响的盒子。

但令她没想到的是,礼物盒当中,竟然装着一个红彤彤的房本与几串钥匙。

这样贵重的礼物一时间让老人出现些许呆愣,随后惊慌失措的看向男人。

这时候,他的脸上浮现一抹柔和又坚定的笑容,并表示希望老人无论如何也要收下这个礼物。

盛情难却,她双眼饱含热泪、不住道谢。

这位老人与这名男子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为何出手如此大方,送其一栋房产作为生日礼物呢?

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978年,师范毕业不久的张秀荣来到呼和浩特有名的贫困县——武川县工作。

虽然已经为自己即将面对的困难条件无数次的做下心理建树,可当真正看到武川县学校的破旧模样时,她的内心还是止不住的惊叹。

尘土飞扬的地面、斑驳脱落的黑板、残缺不齐的桌椅、老旧破损的教具……

一切的一切无不昭示着未来教育生涯的万分艰苦。

这样的场景难免让她的心中萌生些许退意,可是,在见到孩子们渴望知识、充满希望的模样时,张秀荣的内心又变得无比坚定。

她一定要亲手托起孩子们的梦想,为他们开辟出一条走向世界的道路。

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总是骨感的。

实际上,许多孩子大都因为家境贫困,从而早早辍学、回家务农以帮扶家庭生活。

看到这样的情景,张秀荣的内心万分焦急,她挨个跑到辍学的学生家中极力劝说,这才勉为其难的挽回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读书梦想。

经过他的一番努力,班级里的学生又渐渐多了起来。

望着他们年幼的面庞,张秀荣的心中五味杂陈,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孩子们拼搏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于是,她告诉这些孩子们——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寻求自己的帮助。

面对如此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老师,教室中的孩子们热泪盈眶,纷纷鼓起掌来。

此时一个坐在角落里看起来闷闷不乐的学生引起了张秀荣的注意。

那时候,张秀荣只当这个名为陈志德的同学性格内敛,不善与人交际。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课后找到自己寻求帮助、探索问题,她逐渐发现——这个不爱说话的男孩似乎从未向自己求援。

怀着疑惑的心情,张秀荣找到陈志德,并询问他是否有什么课业问题或者家庭问题,自己愿意对其施以援手。

可是,无论张秀荣如何循循善诱,男孩始终薄言寡语,三两句便将她的关心搪塞了过去。

眼看始终无法问出门路,她只好就此作罢,一番嘘寒问暖以后让陈志德回到班级,找来了其他同学询问张志德情况。

从其他人的形容中,张秀荣这才得知陈志德究竟有着怎样悲惨的家境。

原来,陈志德的家距离学校很远,因此,他总是每天早早起床、只身一人徒步极为遥远的距离,才能来到学校读书。

听完这样的情况,张秀荣产生了新的疑惑——为什么陈志德从来不与其他同学一起上学、放学,互相照应呢。

似乎是觉察到老师仍然有未解的疑惑,这位同学继续告诉张秀荣:陈志德所在的村庄实在太过贫困,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贫困县中的贫困村。

而由于家中一共有6个孩子,陈志德的家庭又是有名的贫困家庭。

因此,陈志德能够有学可上,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能够在6个孩子中脱颖而出,获得唯一的学习机会,所以性格孤僻,不愿浪费时间在交友交际上,将所有的精力扑在学习与帮衬家庭中。

这样的状况令张秀荣感到十分悲痛,毅然决定为陈志德做些什么。

此后,她开始格外关注陈志德的情况。

二、一双棉鞋、一栋房子

刚开始,感觉到老师的“特殊关怀”,陈志德显得十分手足无措。

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经常被老师找去聊天,也不明白为什么总是会得到老师关心,甚至为此感到惶恐不已——难道,自己要被退学了吗?

可是,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也从未生出什么事端,根本没有被学校开除的理由。

不明所以的陈志德被动地接受着张秀荣的善意,直到学校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才彻底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随着张秀荣与陈志德的聊天次数逐渐增多,这个曾经沉默寡言的男孩逐渐开始与她敞开心扉,交流一些生活情况,对待同学们的态度也从拒人千里之外变成了亲密无间。

看到陈志德的状况有所好转,张秀荣高兴无比,悄悄退出了他的生活、减少了与他的沟通次数,转而在暗中继续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张秀荣知道,两人之间巨大的年龄代沟是无法跨越的鸿沟,与自己交流肯定会因为心理压力而有所不适。

因此,她希望陈志德能够在与同学们的嬉笑打闹中,获得原本属于这个年纪的开朗活泼。

在张秀荣的帮助下,陈志德逐渐融入了班级的“大家庭”,不再形容单只的被遗忘在教室中、也不会独自一人出现在操场上。

他的身旁出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有说有笑的互相竞逐。

而环境的改变也为陈志德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他的学习成绩因为拥有了“竞争对手”与“学习伙伴”再度提高、稳居班级前列。

可意外却在此时悄然而至。

这天,张秀荣来到教室时,却意外发现陈志德竟然不在教室。

经过家访,张秀荣得知:陈志德的母亲病重,为了操持家庭,陈志德不得不留在家中务工。

但此时,中考即将来临,学习怎能抛弃!

在张秀荣的开导下,陈志德最终放下锄头,拿起了书包。

后来,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陈志德考入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又在几年后收到了长春地质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听到陈志德的喜讯,张秀荣高兴不已,这时候,她决定“嘉奖”一下这个一步步跨越千难万险、成功拥抱光明未来的男孩。

于是,张秀荣决定为他购买一双棉鞋。

在多年的朝夕相处中,张秀荣早就发现,陈志德似乎只有一双打满补丁的棉鞋。

尽管早已破旧漏风、甚至鞋底也已经开裂,但他从未进行更换。

思及此,张秀荣为陈志德寄去了20元钱,并在信中写到“希望他能买一双新的棉鞋,穿着它一步步奔向梦想”。

在那个年代,20元钱无疑是一笔巨款。

看到老师寄来如此厚礼,陈志德万分感激,既不愿老师为了帮助自己而委屈生活,也不愿辜负这样温暖的一片心意。

思来想去,他最终选择购买了一双便宜的棉鞋,将剩下的钱财悉数寄了回去。

带着老师的期望,陈志德越发发奋图强。

他的成绩节节高升、多次斩获学校奖学金,生活完全独立。

此外,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努力为家中父母减轻生活负担。

就这样,陈志德顺利毕业,又在导师的推荐下读完了博士研究生,成为了大城市中的“都市白领”。

2006年,事业小有所成的陈志德回到老家探亲,却在踏上故乡土地的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张秀荣。

得知陈志德已经事业有成,张秀荣高兴不已,邀请他来到家中小坐,其欣然应允。

这是陈志德第一次来到老师家中,看着眼前略显破败的老房子,他的心中十分难受——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根本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于是,他在心中做下一个决定——为老师换一套房子。

怀揣着这个目标,他很快找到了一套售价10万元人民币的房子,以此作为目标奋斗。

此后,回到城市中的陈志德更加努力、加班加点的寻求工作业绩,最终赶在了张秀荣60岁那年买下了这套房子,并在她大寿当天送了出去。

看着老师热泪盈眶、欲言又止的模样,陈志德立刻出言制止她想要拒绝的话语。

他告诉张秀荣,如果没有她多年以来的谆谆教诲、没有当年那双棉鞋,自己今天恐怕已经成了在家务农、继承父母田地的农民,断然不会拥有今天的成就,希望老师无比手下。

陈志德的话语令张秀荣泪流满面,一边道谢一边收下了这份礼物。

房产虽然有价,但师生恩情无价。

在这物质的馈赠背后,蕴含着张秀荣、陈志德两人宛如亲人般的深厚感情。

如今,张秀荣仍然住在这套房子里,不时与陈志德聊天联系,两人依旧亲密无间。

参考资料:

「荐读」内蒙古一老师送了学生一双鞋,28年后学生送了老师一套房…… 准格尔旗发布

恩情难忘!呼和浩特一学生送了老师一套房…… 内蒙古晨报



0 阅读:0

俊博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