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期,姜维控制了蜀汉的大部分军队!为何还要怕宦官黄皓?

泉说历史吖 2024-12-24 13:52:26

姜维害怕的不是黄皓,姜维害怕是黄皓背后的刘禅。姜维也不是搞不定黄皓,姜维搞不定的,是以黄皓为代表的整个刘禅统治集团。

姜维历来被评价为蜀汉最后的希望,蜀汉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即便是跟黄皓不对付,那也不应该害怕黄皓啊!难道刘禅就不为这么一位奋战在外的将军说说话吗?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在黄皓专权的那段日子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首先我们大家要了解的是,宦官的权力究竟来自何处。为什么黄皓的权力大到连姜维都害怕?

黄皓和姜维的斗争,是蜀汉后期内部权力失衡的结果。是大臣和宦官所代表的皇权之间的斗争。

为什么说宦官代表的是皇权呢?这是因为宦官的权力就是来自皇帝,本质上是皇权的延伸。

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假如大家是某朝某代的皇帝。天天听着朝堂下面文武百官的上奏,难免会有些心烦。

有些大臣好言好气的上奏还行,问题是有些大臣就相当的目中无人。上奏言辞激烈,好像没把皇帝当回事。虽说忠言逆耳,但能听取逆耳忠言的人还是少数。

而这些文武百官有家有业,能力卓越。自己还不能轻易拿掉他们,只能看着他们对自己喷口水。

就在发愁的时候,突然出来几个宦官。在宦官的斡旋之下,皇帝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子少了很多。言辞激烈的上奏和一些无关紧要的杂事,都被宦官们过滤掉了。

这就有可能一高兴,让宦官们帮自己处理更多的事情。而且给予宦官更多权力这事,皇帝是没有什么顾虑的。

因为宦官不像文武百官那样有家有业,自己也不需要宦官来出谋划策,领兵打仗。所以想要除掉他们,就是自己一句话的事情。

所以说宦官手中的权力,本质上是皇帝的权力。这长此以往下去,就容易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

黄皓也是这么上来的,黄皓日夜陪着刘禅吃喝玩乐,纯纯一酒肉朋友。但在刘禅眼里,黄皓对自己那是相当之好。自然就宠信黄皓,也就让黄皓替自己处理更多的事务。

而这最终导致了蜀汉后期,黄皓专权的局面。这也就可以看出,姜维不是害怕黄皓,而是害怕黄皓所代表的刘禅皇权。

回到刚才的问题,面对朝中姜维和黄皓针锋相对的局面。刘禅难道就不管一管吗?

要知道刘禅对诸葛亮所留《出师表》中提到的良臣,那是一个不落地任用。所以说刘禅是挺尊重人才的,那么为什么刘禅不照顾照顾北伐的支柱,姜维呢?

这是因为此时的刘禅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依靠相父的孩子,而是一位有着手腕和政治立场的皇帝。自然有着自己的政治诉求,不再是姜维能劝得动的人。

从刘禅裁撤相位这点就能看出,刘禅是有独掌蜀汉朝堂的野心的。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把丞相一职撤掉,此后蜀汉便再也没出过丞相。表面上看是刘禅悼念诸葛亮。以及诸葛亮的才智后人难及,为了避免没有能力的人坐上丞相的位置。这才裁撤掉了相位。

但细想下来的话不难发现,这理由不够充分。

究其原因是,诸葛亮在世时,把丞相的权能扩得太大了。让刘禅成了一位被架空的皇帝,朝中大事小事皆由诸葛亮一人决断。

虽然今天的我们无法确定,刘禅是在长期的压制下起了叛逆心理。还是对此早有预谋,但裁掉相位确实让刘禅收回了不少权力。

收回了权力后的刘禅,才有了一个皇帝的样子。

我听诸葛亮的话是因为人家是我相父,你姜维一介曹魏叛将。我为什么不听我近臣黄皓的话,要听你姜维的话呢?

而这也就决定了姜维在内政上的话语权,在朝廷决策方面上的影响力有限。不是黄皓刘禅等人的对手,这也就使得姜维和黄皓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公元262年,姜维上书刘禅,请求将黄皓处死。

刘禅回说:“姜维大将军,这黄皓就是一介小臣。您大人有大量别跟他一般见识!”

这就是在明面上告诉姜维,你在外面安心带兵打仗就得了。这朝中事务你还要插手吗?

姜维也发觉自己失言,赶紧撤回了一条消息。

刘禅让黄皓去给姜维道歉,一个巴掌拍不响。姜维说你,肯定是你犯错了人家才会说你。赶紧去,给人姜维道个歉!

这就直接把黄皓和姜维的矛盾摆在了明面上,再加上刘禅对皇后的态度。

姜维一看这是要对自己开刀啊,连忙主动请缨去沓中屯田。避免在朝中势力庞大的黄皓,过来给自己来个下马威。

也是在同年,姜维北伐败邓艾,被迫退回沓中。黄皓见此就想彻底废掉姜维,姜维被吓得连成都都不敢回。

不知这时姜维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只顾打仗,不管朝廷的行为。

黄皓一开始的权势并没有这么大。

当时侍中董允仍在,董允相当瞧不起黄皓。因此在当时黄皓并未得势,姜维一看朝中还算稳定。也就放下心来,继续在外征战。

但董允去世后,情况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没了董允的限制,黄皓开始了他的阿谀奉承,挑拨离间。让刘禅以为董允是瞧不起他,也让刘禅和自己更加亲近。

百官对此也没辙,统领国事的诸葛瞻等人也对他没办法。等到姜维重新把目光放回朝中时,却发现在黄皓的专权下,已经没了自己的位置。自己也因常年征战在外,没有在朝中培养出自己的势力。没有办法制衡黄皓。

但姜维终究是个将军,是手中有兵权的将军,有人说姜维控制了蜀汉大部分部队。难道还要怕一个小小的宦官?

蜀汉灭亡时部队撑死有10万人,除去防守汉中,防守东吴,防守南中的兵卒。再除去戍边的兵卒,也就是说蜀汉能调用的部队不超过6,7万人。

各级将领再抽调一些士兵,就连诸葛瞻都得抽调一些士兵保卫成都。

所以别看每次姜维北伐都声势浩大,但那是在蜀汉各地都提供兵源的情况下,姜维才能指挥那么多人。也就是说在非北伐时期,姜维能指挥动的部队并不多。

而且大家也不要忽略了,在古代朝廷的作用不仅仅只有点兵点将。更是有着为部队提供后勤补给的职责。

虽然姜维常年在沓中屯田,可以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但沓中屯田怎么能威胁到成都呢,沓中是一块盆地。处于岷山,迭山的环抱中。

有了沓中屯田地,北伐能方便不少。但北伐方便,不代表着姜维可以用此地威胁成都。姜维军的给养,武器,兵源还是很依赖成都方面的。

从某种方面上来说,姜维手下的部队的所属权还是在蜀汉手里。

再加上此时姜维的数次北伐成果有限,朝中质疑北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姜维的地位是有所下降的。

从公元262年开始,姜维的数次北伐均未取得多大战果。在和曹魏的对抗中,姜维带领的蜀汉总是能做到以小博大。

但曹魏的体量毕竟摆在那,蜀汉拼尽全力打出的战损比,在曹魏看来不值一提。所以即便损失再少,在刘禅等人看来这就是没打出什么成绩。

朝内反对北伐的声音四起,都认为北伐是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就连原本支持北伐的老将廖化,都开始指责姜维:“这打仗一定要知道收敛啊!”

咱们实力上比不过曹魏,计谋上也比不过曹魏。现在在不断出兵的话,最后会自食其果的啊!

随着北伐的论调被逐渐湮没,姜维被推到了蜀汉朝堂的风口浪尖上。反对北伐的本土派和反对姜维的黄皓派系达成了一致,先把姜维弄下去再说!

这些原因加到一起,让姜维的地位一落千丈。而黄浩等人依然依靠着刘禅权势滔天。所以即便强悍如姜维,依然无法掰动黄皓及其背后的刘禅。

纵观一整个事件不难发现,姜维好像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反抗。除了一次上书刘禅之后,就只会四处逃避黄皓。

但大家不妨想一想,姜维可是在蜀汉的水晶爆了之后仍在操作的男人。忠心天地可鉴,怎会屈于太监之手?即便是地位一落千丈,也应该奋起反抗。这才是大家熟悉的天水姜伯约啊!

可是正是因为对蜀汉的忠心,才让姜维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反抗。

当时的蜀汉完全可以说是一栋破房子,从外面踢上一脚它就会塌。

费祎,董允,蒋琬等人过早的离世。让蜀汉的内政变得相当混乱,又有黄皓做乱朝纲。可以说蜀汉内部现在就是一个火药桶,而姜维要做的就是避免这个火药桶爆炸。

所以姜维才会多次躲着黄皓,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和黄皓的斗争摆在台面上。

不仅是在向天下人宣告,蜀汉内部的皇权和官权正在斗争。更是极易引爆蜀汉内部,共御外敌的时刻绝对不能内乱!

到那时候不管是自己赢了还是黄皓赢了,对蜀汉的发展都极其不利。因为天下人都知道你蜀汉内部现在不稳定,谁都会想来捏蜀汉这个软柿子一把的。

姜维能调用的士兵虽然不多,补给不足,但威胁成都应该也还是够的。就算不够威胁成都,杀一杀黄皓的气焰也还是够的。但姜维依然没选择这么做。

这是因为没有刘禅的旨意,姜维出兵那叫谋反。姜维已经有过一次跳反的经历了,他不想再跳反一次。毕竟曾经身边都是像诸葛亮,赵云这样的人。

姜维自然也不愿意做一次多次跳反的小人,既然选择为蜀汉尽忠,那就不要做不利于蜀汉的事情。

所以即便是手握兵权,姜维依然不愿意搭理黄浩。不如屯田在外,既能保证蜀汉内部的稳定,又能在外御敌。

怪不得诸葛亮当年苦心培育姜维,姜维的谋略胆量配得上蜀汉最后的希望这个名号。

0 阅读:3

泉说历史吖

简介: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