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想,如果我能在过去体检的任意时刻加上一个低剂量螺旋CT,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肺癌了?”年轻的肺癌患者刘宇(化名)不时会这样感慨。2019年底,37岁的她被确诊为肺腺癌中晚期。
在经历了一次开胸手术、6次化疗、25次放疗后,刘宇的病情在2023年趋于稳定,之后只需定期复查。她笑称,每次复查就像是开一次盲盒,不知道结果是好还是坏,幸运的是自己都挺过来了。如今,她生活规律,饮食也变得清淡,闲暇时会带着家人游历之前30多年都尚未去过的地方。
“这样的生活状态一直是自己向往的,但偏偏是在得病后才做到!”说到这时,刘宇的神情才有点落寞。
4月15-21日,是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根据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十年来,虽然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但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有上升趋势。背后原因之一,在于癌症患者往往缺乏早筛查早发现的意识。这一点同样困扰着从事癌症治疗的医生们,他们发现技术进步并非决定性因素,唤醒潜在患者的重视甚至更为关键。
通过医学手段早期筛查癌症最有保障
刘宇并非个例,在中国每年有超过200万人在工作年龄段患上癌症。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劳动者健康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汪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0年数据统计,中国25-64岁人群中新发癌症病例约236.9万,占全部新发癌症病例的51.8%。
除了发病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外,更糟糕的是,与高龄人群相比,这部分人患癌后的预后往往更差。
一方面,是年轻人警惕性更低,发现时已经较晚,另一方面则是肿瘤的恶性程度更高。“免疫功能正常的时候,每天人体内有上百万个细胞恶变,都能被发现并及时清除。但免疫力下降之后,肿瘤开始生长。相比于老年人,年轻人的免疫力是更强的,在这种情况下,肿瘤还能够生长起来,说明肿瘤生物学行为是比较险恶、比较活跃的,致死率往往更高,进程更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刘骞解释道。

◎ 熬夜、久坐、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等是很多年轻人生活习惯,也正是导致癌症年轻化趋势的关键因素。/ 图:全景视觉
“提早预防,是应对癌症发病年龄提前,提升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汪晓说,癌症预防可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消除癌症病因和危险因素,“实话讲,这比较难。因为绝大多数癌症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二级预防最有保障。”
二级预防主要是通过医学手段早期的筛查出癌症来。“很多恶性肿瘤在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多数癌前病变更是几乎没有感觉,直到肿瘤压迫正常组织、影响身体功能,才会表现出症状,这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癌症筛查是在癌症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常见癌症进行的身体检查,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进行早期干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殷伟强教授表示,以肺癌为例,肺癌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去医院就诊,超过70%的属于晚期,而通过低剂量螺旋CT检出的确诊病例中,94.1%均为IA-IB期肺癌,可以通过手术等局部治疗手段根治疾病。
不少中国人都在“假装”查癌
刘宇在确诊肺癌前,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因为要备孕,发病前几年的例行体检,她主动划去了查CT的选项,直到2019年初,她开始止不住的咳嗽,身体也明显消瘦,去医院检查发现了肺部有阴影,病理分期显示已是三期。
刘宇说,由于自己年轻,即便身体出现的一些小状况,也很难将它们与癌症联系起来。在早癌筛查方面,国内大多数民众意识淡薄,早癌筛查普及率较低,一直致力于推广防癌筛查工作的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肿瘤医院防治科主任杜灵彬深有体会。
“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在浙江省内做全民的大范围早癌筛查,其中被评估为癌症高风险人群的比例接近45%,但真正到医院去做癌症筛查的却达不到这个比例。”杜灵彬拿着手中的数据告诉39深呼吸,“比如这些高风险人群,去做肠镜检查的不到20%,胃癌筛查不到25%,肺、乳腺、肝癌等无创的筛查比例相对较高,但也还不到50%。”
浙江省肿瘤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吕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般主动来医院做癌症筛查的年轻人多是因有癌症家族史以及常规体检出指标异常,不过也类似于“点菜”,只做一项或几项,筛查人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很少做全身的癌症筛查项目。

◎ 国家城市“五癌”筛查项目的筛查部位及方法。/ 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2岁的林涛(化名)是一名肠腺癌的患者,与刘宇不同,他早在两年前的公司体检报告上就得知自己“粪便隐血阳性”的结果,体检医生在报告下方也曾特意建议:进一步肠镜检查。
但林涛当时只是皱了皱眉,便随手将报告塞进了抽屉。“我在网上搜查过粪便隐血阳性可能提示肠癌,但我的腹部CT的显示正常,抽血查了CA19-9(肠癌常用肿瘤标志物)指标也正常,想着可能是痔疮带着的血。”林涛自己猜想着。
在拒绝肠镜后的半年,林涛身体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首先是排便习惯开始改变,每次上厕所都有鲜血流出,腹部时不时的出现绞痛,胃口变得越来越差。林涛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到医院做了肠镜,结果显示在离他肛门25cm处的乙状结肠,有一个4.5cm×3.8cm的溃疡型肿物,表面覆着坏死组织,肠腔已经狭窄。
更糟的是,随后的PET-CT显示: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肝右叶和腹膜后淋巴结,指标显示已经属于IV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当化疗药物第一次注入林涛的静脉时,主治医生说了一句让他彻夜难眠的话:“如果两年前做了肠镜,现在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年年体检正常,却突然查出癌症晚期!”这样的新闻已不是新鲜事。根据2023年发布的《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5(2022)》显示,近十年来,中国健康检查率稳步上升,2020年我国健康体检率达到了30.52%,但不少人却没有意识到健康体检并不等同于癌症体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芳军教授在接受39深呼吸采访时表示,健康体检只是一个初筛过程,并不知道身体有病还是没病,相当于“撒大网”,所以,通常只会选择一些能够反映重要脏器功能且又简便价廉的项目来进行,这就导致了有些早期癌变容易“漏网”。
广州女孩林溪(化名)也犯了同样的认知错误,2022年的夏天,她被诊断出乳腺癌,还是相对较晚的三期,她一侧乳房上突兀地隆起一块,鸽子蛋大的瘤从外观上已经肉眼可见,在医生口中,得知想要保命她必须尽早做全切手术。
捏着诊断书,林溪在热闹的大街上哭了起来,她并非没有防癌意识,平时也会学着从小红书上得知的乳腺保健知识对着自己的乳房进行自检,但其实这些手段对于乳腺癌筛查来说都是无效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教授苏逢锡解释说,以乳腺癌为例,靠“自摸”远远不够。虽然定期的乳房自检很重要,但有些乳腺肿块只是增生,而有些癌肿初期很小,根本就摸不出来,等到摸出来病灶直径一般都接近2厘米了。
所以,自查提高防范意识的做法虽然值得提倡,但对早期筛查却意义不大。
免费筛查背后却面临无人筛、筛不出、过度筛查情况
据统计,全国每年癌症治疗费用超过 2200亿元人民币,一个癌症病人会在癌症治疗中花去自己毕生积蓄的70%,而这还只是一个平均值。为了降低治疗费用,近年来,国家启动多个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如“两癌”筛查(宫颈癌、乳腺癌)、农村癌症早诊早治,城市癌症早诊早治、淮河流域早诊早治等,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不过,现有早诊早治项目依从性低的问题仍然存在。数据显示,在城癌项目中,2012-2015年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居民覆盖16省份22个城市,共18.3万例高风险居民,其中仅有2.6万例接受了肠镜检查,约占14%。
而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间,通过“两癌筛查”项目发现的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约1.6万例,不到2022年一年新确诊病例的1/5。
无人筛查、筛不出来,过度筛查等问题制约着中国“防癌筛查”工作的开展。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科主任王琼表示:这一两年我们开学术会,总有同行半开玩笑地说,筛什么筛啊?花了那么多钱,筛出了几个呀?还不如花在治疗上。“碰到这种情况,我都不敢反驳,因为筛查质量确实连我自己都不满意。”
王琼介绍,2012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手持超声作为乳腺癌首要的筛查手段,而不是国际上流行的钼靶,“首先是因为钼靶在国内普及度低,其次我国年轻女性的乳腺紧密,对X线检查的灵敏度偏低,更适合超声检查。”
但是,开展大规模筛查十多年下来,王琼作为临床一线医生发现了不少问题,超声筛查严重依赖于医生的操作水平,但高年资医生很难去基层做筛查,也就意味着很有可能出现漏诊、误诊的问题。

◎ 不少专家表示,通过公共卫生项目提高全人群的早期诊断比例本身就很难实现,为高风险人群提供一次基本筛查更为现实。/ 图:123rf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癌症筛查手段问世,其与过度诊疗之间的界限要更明晰。
2020年发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将2019年1~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超声科接受检查,并进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的258例患者纳入分析。结果显示,25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85例属于甲状腺结节3类,即该类甲状腺结节良性的概率较高,可以不进行手术治疗,暂时观察结节变化即可。
“这85例患者中,良性结节占比96.47%,仅3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为恶性结节。这3例结节均为同一医师诊断所为,可能与该医师对甲状腺结节的恶性程度分级认识不够深入有关。”该研究写道。
“针对一些比较成熟筛查诊疗技术的肿瘤,应该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早癌筛查体系。”不少专家认为,现阶段需要制定一个癌症筛查的标准规范,形成框架模板在全国推行,各省市再据此做适当的优化和结构性调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作者|王慧明
排版|深深
封面|锐景视觉
首图|锐景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