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猛虎和江东小霸王的离世,致使孙氏的力量大幅削弱,特别是孙策之死,就算是千年后的我们,也都为之叹惜。
孙策的离世属于意外情况,谁都没料到会这样,出去的时候人还没啥事儿,就出去了几天,等回来的时候人就不行了,所以啥都弄得挺仓促的。
孙策在临死之际,硬撑着把最后那点儿力气使出来,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这没啥问题。然而,孙策对自己的铁哥们儿周瑜却啥都没说,这就有些奇怪了。
周瑜跟孙策的关系那是相当铁,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为啥孙策没想起自己的这位好兄弟呢?要不就是孙策想到了周瑜,可就是不愿去信他?
【情同手足】
孙策托孤时没提到某个人,这事儿能找出不少原因来。比如说,孙策跟这人的情谊没多深厚,再或者这人没啥能耐,这些都没准是这人被孙策给忽略掉的缘由。
这人或许是黄盖,或许是太史慈,但肯定不会是周瑜。
周瑜和孙策的关系,那可谓是亲密无间。想当初,孙坚率领军队去攻打董卓,十五岁的孙策跟着一块儿去了,而他们军队驻扎的那个地儿,恰好是周瑜的老家。
孙坚和周瑜的父亲有些情谊,他俩在周瑜家中初次相见。那时候,周瑜是富家大少爷,而孙策则是跟着父亲征战的小士兵。
周瑜并未瞧不上孙策,反而和孙策成了朋友。那时孙策没地儿住,周瑜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家的大宅子分出一半给了孙策。
虽说他俩相处的时间不算长,不过他们聊得特别合拍,打那以后,他俩就把对方的模样牢牢地印在脑子里了。
没过多久,孙策随孙坚出征了,而周瑜留在了原地。接下来的时光中,孙坚领着孙策四处征战,把董卓打得落花流水。
在《三国演义》里提到十八路诸侯去讨伐董卓,然而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样的联盟实际上并未出现,除了孙坚外,其余诸侯纯粹是在给自己争夺地盘。
孙坚带领的军队是真正想要讨伐董卓的,也是唯一敢跟董卓正面交锋的。那时候,董卓为了让孙坚退兵,打算把自家女儿嫁给孙策。
然而孙策坚决不接受,还痛斥董卓,对这场联姻予以拒绝。
尽管孙坚费了好大劲儿,可那些诸侯们还是没改变主意,孙坚没办法,只好带着兵撤了。
孙坚率领军队投靠了袁术,然而袁术却把孙坚当成雇佣兵一般,指使他去进攻荆州。当时荆州的主人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刘表,其势力不容轻视。
进攻荆州时,孙坚中箭丢了性命,那时孙策才十几岁,压根儿没办法接管部队,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回到袁术那儿。
在《三国演义》里,孙策有个“献玉玺”的事儿,他把传国玉玺交出去,以此换得了自由与军队。
然而在历史当中,玉玺早就被袁术给骗到手了,压根儿就没留给他献上玉玺的契机。
想想确实是这么个理儿,那时候孙家就孤儿寡母的,袁术何必等着孙策进献呢,直接要过来不就得了?他们哪敢不给啊!
在历史上,孙策直接跟袁术要兵马,原因是那时正处于用兵的需求之际。
汉献帝任命了刘繇当扬州刺史,可当下扬州的大部分地方都在袁术手里,刘繇对此也没辙。
那会儿有个叫朱治的,曾是孙坚的部下,对孙坚极为尊敬,所以他对孙策也很敬重。
他去找孙策,提议孙策赶快率领军队脱离袁术。实际上孙策也明白袁术没什么本事,但他认为袁术肯定不会让他走的。
于是,朱治劝他去试一试,向袁术表示:自己打算帮他把周边的威胁给清除掉。
孙策依着朱治的办法尝试了一番,没想到袁术果真拨给了孙策兵马。
不少人觉得袁术没啥眼光,其实这种看法不对,袁术眼光挺不错的。他清楚孙策有能耐,不过那时的天下局势很糟糕,就算孙策果真带兵跑了,他也没地方可去。
甭提孙策得面对啥样的高手,单说袁术给他的那一千兵马,孙策就没啥大出息。
然而袁术没料到,孙策居然能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原本孙策的军队不过一千多人,可在他的感召下,最后竟然有差不多六千人甘愿跟着他去闯荡天下。
孙策凭借这六千人马,夺得了东吴的首个领地,等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方,孙策便踏上了他的崛起征程。
那周瑜这时候在干嘛呢?他跟着父亲去了寿春,那可是袁术的老巢。袁术早知道周瑜挺有本事,就打算让他做个官。
然而周瑜不愿为袁术效力,遂提出前往一个偏僻小县。袁术觉得周瑜没什么大志向,从此便不再看重他了。
周瑜心里明白,当下孙策并不需要自己施以援手,等时机恰当了,那时再过去也没啥问题。
后来孙策愈发强大,拥有了大片领地,连吴郡都被他拿下了。周瑜觉得时机成熟,立刻收拾东西去投靠孙策。
并且这回周瑜并非空着手前往,他为孙策带来了鲁肃。
孙策得知周瑜抵达,即刻亲自前往岸边迎接船只,还对周瑜表示了热烈欢迎。
孙策很快就拨给周瑜两千人马,还赏赐了不少东西,这让一些老臣心里不太痛快。
孙策表示:“想当初咱起兵那会,人家周瑜给咱提供了好多粮食,现在多给他些赏赐算啥?”往后的日子,周瑜跟孙策的关系愈发亲密。
他们攻打荆州的时候,把乔公一家给俘虏了,还抓住了乔家的两个闺女,孙策将大乔带走了,而小乔则被周瑜所得。
东吴的实力逐步提升,孙策的仇家也不断增多,然而孙策压根没当回事,他还觉得自己是那个身强体壮的江东小霸王呢。
结果是他在去往许昌发动进攻的途中遭到了暗杀,生命垂危。
【情深不必多言】
孙策生命垂危之际,为啥没选周瑜呢?这里面有三个缘由。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是,周瑜当时没在那儿。
孙策在行军时遭人谋害,他倒下后,军队中需要有人稳住局面,这人肯定得是周瑜。但周瑜当时不在现场,那孙策说的话周瑜也就不可能知晓了。
要是有人打算改动孙策的遗言那可咋整?反正周瑜又没在这儿。
所以孙策的话只能讲给面前的人听,要不然就等于白说,还不如留点力气呢。
第二点缘由在于,治理国家离不开老人。
周瑜确实挺有本事,打仗和办事的能力都不错,然而他的资历在那摆着,自然会有不少人对他不服气。
然而把托孤之事交给张昭就不存在这类问题了。张昭都四十好几了,打从孙坚那会儿起就跟着四处征战,在东吴的威望颇高,让他来当托孤大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第三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那便是孙策和周瑜的关系极为要好,就算他不言语,孙权也定会对周瑜予以重用。
然而孙策又怕弟弟制不住周瑜,致使周瑜独掌大权,所以他就得着重任用张昭,以此对周瑜加以制衡,避免周瑜在东吴一人说了算。
难道孙策不信任周瑜吗?实际上,这并非关乎信任与否,而是一名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刘备对诸葛亮够信任了吧?然而他在托孤之际,不也找来李严用以制衡诸葛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