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商纣王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一直以来,他都被当作罪大恶极的暴君,这样的形象已然被人们深深记住。可近些年来,网络上却有一些声音为他“正名”,把他说成是一位被冤枉的英明君主。那真正的商纣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01】
在一些网络言论以及部分文学创作里,存在说纣王是最后的“人皇”这样的观点。但是,不管是严肃认真的史书,还是富有奇幻风格的《封神演义》,都没有把纣王称为“人皇”。
据历史记载,“人皇”这个称呼一般是给火云洞三圣,也就是伏羲、炎帝以及黄帝的。连纣王的祖宗商汤都没资格被称作“人皇”,那纣王就更不可能了。
要说纣王是九人皇之一,还能和上天平起平坐,甚至能让小孩自己降为天子,断掉人族气运啥的,这些纯粹是那些看现代修仙小说看太多的人瞎编出来的离谱玩意儿,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历史根据。
有一种观点表示,纣王是在攻打东夷的时候遭到了周武王的突袭,进而致使国家灭亡。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依据对历史文物的考察验证,纣王时期和东夷总共展开了两次战争。第一次战争是在帝辛十年八月至十一年五月,这有卜骨能够作为证明;第二次战争在帝辛十四年十月至十五年四月,青铜器可以为此提供证据。而我们都了解的武王伐纣,则是在帝辛三十年的时候发生的。
这表明,武王伐纣以及纣王进攻东夷的这两场战争,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长达15年,所以不存在趁着纣王攻打东夷时进行偷袭的这种情形。
武王伐纣时,在牧野之战中跟纣王的兵马实打实进行较量,最后获得了胜利。
有人觉得纣王会重用平民,其理由是周武王讨伐纣王时,说纣王不任用王亲贵族。然而,这可不代表纣王就真的重用平民了。依据中科院出版的《商代史》来看,纣王所重用的其实是“小臣”。这些“小臣”属于纣王身旁地位不高的附庸群体,要是用后来的说法,就跟“佞幸”差不多。
他们既非贵族,也和平民扯不上半点关系。
他们的权力统统是纣王赋予的,所以只向纣王担责。这帮人做事的时候,要么变成酷吏,硬要推行纣王的政令,让百姓陷入诸多烦恼之中;要么就成为佞臣,陪着纣王寻欢作乐。对于广大平民和奴隶而言,不但没一点益处,还增添了许多麻烦。
有一种说法称纣王取消了人祭,然而这种观点的依据仍旧是对周武王誓词的错误理解。
周武王声讨纣王时,说他没有认真祭祀祖先,然而并未讲到要废除人祭。
纣王不好好祭祀,并非是减少人祭,而是把祭祀对象的范围缩小了,非直系祖先难以再被纳入祭祀系统,旁支的王亲贵族也无法再得到国家祭祀的待遇了。
所以,把纣王废除人祭这种说法当作事实,纯粹是毫无根据的过度想象。
通过对商周人殉和人祭的研究表明,那种觉得商朝比周朝文明的看法是没有依据的。
据大量考古发现的研究,学术界基本上都觉得,在殷商时期,拿活人殉葬和进行活人祭祀的情况特别盛行,然而到了周代,此类现象的数量显著减少。不少有关商周人殉的论文显示,周人本来是没有人殉这种习俗的,西周建立之后,周人努力去改变商人的这些落后习惯,让活人殉葬在周代大幅度衰落,这是华夏文明迈向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因而,不管是从人殉的方面来讲,还是从人祭的角度来说,西周取代商朝都是中华文明的一次重大进步。
【02】
虽说我们对这些年给纣王洗白的众多说法进行了批驳,但也得认可,纣王在历史当中确实有被抹黑的情形。
在春秋时代早期,孔子的弟子子贡讲过:“纣的不好,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严重。”
这显示出在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察觉到纣王所背负的罪过是被过分夸大了的。
在近代,顾颉刚先生创作了《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对纣王罪名的层累过程进行了详尽说明。起初,史书中关于纣王的罪恶仅有几条,到战国时,罪名猛然增添了二十多项;到西汉,又多了二十多项;晋朝时,再增加了十三项;直至明代的《封神演义》,纣王完全被塑造成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坏蛋,其形象被抹黑到了极点。
事实上,当纣王登上王位时,商朝已然步入衰落时期。
据《国语》所述,自武丁之后,商朝便渐趋衰落。待到纣王当政时,往昔被武丁制服的东夷竟大肆反叛,与此同时,西周的周人也在快速崛起。
据《论语》所述,在文王那个时候,周人已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在这样内外都艰难的形势下,商朝的统治变得极为危险,就算纣王有心让殷商兴盛起来,也没办法改变大局。
从政治角度讲,纣王把宗室贵族逼到西岐那边去了,这简直就是自己毁掉了自己的统治根基,让自己变得孤立无援。在军事领域,纣王攻打东夷时颇为艰难,他的军事才能和商朝鼎盛时的武丁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和后来的周公相较,也是差了许多。
这么来看,纣王虽说有雄心抱负,可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能力确实不怎么样。
总之,在历史上真正的商纣王,既不是传统看法里那种反人类的残暴君王,也并非某些人所讲的民主的英明君主。
他挺像明朝的崇祯帝,空有大志,能力却不行。在商朝那种问题重重、难以挽回的局面中,他虽怀有理想,可由于自身本事不够,最后也只好无可奈何地做了亡国之主。
这也告诫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不能片面,得用客观、全面、严谨的态度来解读历史,这样才能呈现出历史的真实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