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龙场悟道一鸣惊人,绝境成圣的王阳明悟出的“道”究竟是什么?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3-11-24 20:27:42

每每提到圣人,人们常常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孔子”。不过,晚清时期的梁启超总结历史人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整个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两个半“圣人”,这其中之一是孔夫子,其二便是王阳明,还有半个“圣人”指的是曾国藩。

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藩才半个“圣人”,那王阳明凭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他在“龙场悟道”后所创立的“知行合一”,即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心学”,这个哲学体系影响了中国近千年,使无数人从中受益。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王阳明如何完成“龙场悟道”,又是如何创立“心学”的。

一、“龙场悟道”的背景

从因果论的角度来看,促使王阳明完成“龙场悟道”,创建“心学”的宦官刘瑾功不可没,因为若不是刘瑾,王阳明就不会被流放,不被流放,就不可能到达龙场,后来的事也就无从提及了。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刘瑾,刘瑾是自小被养父阉割后入官做太监的,他的特长在于察言观色,能在短时间内琢磨透他人的心思。凭借这一条,刘瑾深受皇帝朱祐樘的喜爱,朱祐樘把他交给太子朱厚照时,后者对他的喜爱又更上了一层楼。

彼时的朱厚照只不过是一位十几岁的小男孩,而刘瑾带着手下八位兄弟整天陪朱厚照吃喝玩乐,俨然打成了一片。此时朝中三大辅政大臣纷纷劝告皇帝要远离刘瑾这帮小人,然而事与愿违,刘瑾凭借多年的经营,迅速对辅政大臣进行“反击”,结果宫中刘瑾的亲信不但没有被清除,三位大臣还被逼走了两个。

京城铲除宦官未果之后,南京方面以蒋钦为代表的正义之士联名上奏,请求皇帝留住辅政大臣,并状告刘瑾等人的罪过。而此时,身居高位的刘瑾在朝中已是呼风唤雨,蒋钦在十天内受完九十军棍后便冤死在狱中。

这个时候,王阳明登场了,在外人看来,这是极不合时机的举动,毕竟皇上此时被刘瑾蒙蔽了视听,此刻出马,无疑自寻死路,蒋钦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但王阳明信念坚定,他认为这已不单单是文官和宦官的较量,而是要上升到正气与邪气的高度——王阳明要代表正气发声。

王阳明采取的策略是“擒贼先擒王”,也就是直指矛盾的主体,皇帝朱厚照,刘瑾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具木偶,只有劝动了朱厚照,才能彻底解决刘瑾一帮人。

王阳明立足于南京监察官事件上疏皇帝说:“自古君仁,臣才直,皇上英明,底下的群臣才敢直言不讳,可如今,你把南京的监察官罢免,由廷杖蒋钦,这分明是堵塞言路,将来面对奸逆之人谁还敢说实话?监察官说的是真是假,凭借您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希望您能施舍仁慈,让他们官复原职。”

王阳明上完奏疏后,继续教学,殊不知已大祸临头,皇帝和刘瑾看完这封信之后,虽然不知道这个王阳明是何方神圣,但既然已经表明了支持南京监察官,那就是在反对刘瑾,如此,该打!

王阳明因为这道上疏被揍了四十军棍,下锦衣卫狱。

二、“心学”的诞生

王阳明在狱中开始怀疑起了自己,此时他内心中从年少时期积攒的远大抱负和理想都已不复存在,他的心都被阴暗潮湿的监狱和昏暗无光的潮气所填满。

王阳明在狱中踱步、反省、靠着回忆来品读《周易》,直到1507年春,他的牢狱之灾竟然意外地结束了,然而等待着他的是更加残酷的现实——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当站长。

不明就里的王阳明认为,再怎么样起码恢复了自由身,而他的好友湛若水听后却脸色大变,他趴在大明地图上费了好些功夫才在最南段找到了一个叫龙场驿的地方。

王阳明就这样匆匆赶到龙场赴任了,可即使来之前已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王阳明还是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住了。

龙场驿位于今贵州贵阳西北约八十里的修文县城,地处偏僻,虫蛇肆意横行,更有缠绵不绝的瘴气常年围绕,如果你说这个地方压根不能生存,倒有当地彝人居住,如果你说此地尚可居住,那条件和“山顶洞人”差别不大。

王阳明到龙场驿之后,一没有抱怨,二没有寻短见,他开始自力更生,不但修缮房屋,自种粮食,还凭借记忆力回味《周易》,他的思维在这期间不停地经历着现实和理想世界的跳转,他开始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在思索良久之后,他开始触及那个伟大的命题:如果是古代圣人落得今天跟我一样的下场,那么他们该如何应对呢?

他很快发现,古时的圣人根本不会遇到他现在这样的处境,也就是说,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圣人像他这样倒霉。后来,王阳明换了思路,他突然想到,圣人包括任何人都是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所谓的圣人只不过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适应环境。

在想通了这点之后,他开始把精力放在了研究朱熹理学上,可他又面对着无法实践格物致知这个现实问题。

一时间,“格物致知”和“圣人处此该如何”的问题萦绕在他的大脑里,他开始变得神神叨叨的,时而低头自语,时而放声长啸,历史上圣人、自己前半生的遭遇、此刻落魄的景象犹如一幅幅画卷在他的面前徐徐展开。

最终,他找到了答案!

王阳明所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夺目的明珠,他认为,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内心深处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拥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人,成为圣贤就是要通过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有圣贤的基因,那么人人就是平等的,谁也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我能支配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这些,就是王阳明“心学”最根本的思想。

三、为什么是王阳明创建了心学?

有人说,王阳明生的伟大,他出生时祖母梦到天降神仙,将一个婴儿交到他祖母手中;也有人说,王阳明天生睿智,可是比他聪明睿智的人不在少数;还有人说,他始终胸怀大志,但几乎所有的儒家思想家都有成为圣人的强烈意愿;又有人说是他积累了儒释道等诸多知识,可在学识渊博方面,王阳明真的不算出彩。

最后,有人给出了答案,王阳明之所以能够创建心学,是由于放逐龙场的严酷洗礼。这个答案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最接近问题的本质,纵观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圣贤,无一例外的都要经历过一番严酷的洗礼。

摩西被放逐沙漠才有了《摩西十诫》,耶稣在颠沛流离的传道中悟道,穆罕默德在流放后创立了伊斯兰教,释迦牟尼放弃王子的待遇在深山老林里度过艰苦的岁月创建了佛教。这几个伟人都揭示了一个真理,那便是——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逆境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虽然王阳明具备客观的条件,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他在悟道之前反复琢磨的那两个问题:一个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另一个是圣人如何面对困境,超越困境。

王阳明的思考逻辑是,圣人肯定不像朱熹说的那样去外面寻找活下去的真理,用排除法,既然不可能是去外界寻找的,那么只能从自己的内心找,所以他修改了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

王阳明的心学宗旨就是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不过,我们与其费力不讨好地寻找他创建的心学能量,不如用心来学习如何获得这种能量,这应该是王阳明的心愿,也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参考资料:《明史》等

2 阅读:34

历史人物故事会

简介:每天了解一点历史,听些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