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年,司马炎灭吴。282年,贾充去世。283年,司马攸病故。289年,司马炎大病后削弱杨氏权力,加封宗室和皇子以压制外戚、士族,保护儿子继承。临终前,西晋政治格局类似西汉初年,王爷与外戚、功臣互相防范。这种局面本可维持,但司马炎未得刘邦之命,大晋30年后成为奇耻大辱的偏安政权。
司马炎去世前,确立了叔叔司马亮的核心地位,封他为大司马,同时让自己的儿子去各地督军事。司马炎试图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格局:宗室、外戚和士族互相制衡,最后实现皇权集中。然而,他挑选的宗室和外戚首领能力平庸,如窝囊的司马亮和糊涂的杨骏。
司马炎的策略旨在减少未来权力集中的阻碍。尽管他意识到所选护卫可能能力不足,但他相信数量和家族、外戚及军事力量的支持足够保护其子。然而,对于极力保护不称职的儿子的意义,以及晋国未来的不确定性,外界表示疑惑。司马炎明白其子的局限性并防范潜在政敌贾南风,决定实行“隔代传承”,指定孙子司马遹为继承人,以防权力旁落。
司马遹的接班问题引发了深思。他并非贾南风所生,而贾南风并未有其他子嗣,因此司马炎在政治遗嘱中指定司马遹为继承人显得有些突兀。尽管司马衷继位后立即立司马遹为太子,但毕竟他不是嫡子,按照常理并无继承权。然而,司马炎的决定似乎早有预谋,令人费解。这是否暗示着司马遹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文本改写如下:
在探讨司马遹的身份时,我们可以追溯到他的出生背景。司马衷到了适婚年龄时,他的父亲司马炎对他能否承担起男性的责任有所忧虑,因此从后宫中挑选了一位名叫谢玖的才人前往东宫协助。这位才人生于宫中,她的到来为东宫带来了新的希望。
谢玖以其清正贞淑的风范被选入后庭,成为才人。在武帝的考虑下,他派遣她去东宫陪伴太子。此举不仅是为了协助太子,也是对她的信任和期待。她的这一行动,无疑为东宫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她自身的命运得以改变。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谢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她在皇宫中的成长和变化。她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孩子的起源,更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司马炎认为,无论孩子是贾南风还是他自己的,都属于他们司马家族。谢玖在怀孕后,因担心贾南风的嫉妒,请求回皇宫保护胎儿,得到了司马炎的支持,并在那里生下了愍怀太子。
司马遹自幼聪明伶俐,深得司马炎的喜爱。司马炎经常带他与其它皇子一同游玩,并在朝堂上预言这孩子将使司马家更加兴盛。
司马炎通过比较其孙子司马遹与他的祖父司马懿以提升司马遹的声誉,意在效仿司马懿隔代指定继承者的做法。然而,他的情况与司马懿大不相同。司马懿选择司马师继承是因为司马师的优秀和无子,而司马炎的选择则受到质疑,因为他的直接继承人尚未证明自己且未来是否能够有后代还不确定。
司马炎偏爱孙子司马遹,计划将他继位,即使贾南风有子也不惜废她。司马炎的选择可能只有他自己清楚原因。尽管司马攸和司马遹的结局都不佳,但司马炎的临终布局显然是以司马遹为中心,而非其子司马衷。
司马炎的部署受到外戚势力的反对,他们认为被利用后遭到抛弃。由于司马炎未明确司马亮和杨骏的主次关系,引发了权力争斗。在司马炎病重时,杨骏急于控制局面,排斥其他官员并安排亲信。司马炎清醒后发现身边都是杨家的人,对杨骏进行了斥责,并试图让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政。但杨骏拒绝共享权力,扣押了诏书。
司马炎病重时,杨骏被皇后推荐为辅政。司马炎无力反抗,只得同意。遗诏由华廙和何劭起草,确认杨骏为辅政大臣。杨骏因此独揽大权。
司马炎在瘫痪后八天内去世,具体事件未记载。杨骏继位后,首先排挤司马亮,将其调离洛阳至许昌。
杨骏的决策既鲁莽又愚蠢。他攻击宗室关键人物司马亮,同时在打压对手时竟然还赋予对方兵权。这种做法类似于殴打某人后还给其武器,让其有机会报复。此外,将司马亮驱逐后,杨骏难以单独支撑西晋政权。他似乎忘记了过去士族集团对杨家的轻视。现在,随着司马炎去世,贾南风成为新的皇后,杨骏如何对抗强大的贾充家族是个问题。
尽管杨骏有诸多缺点,但他至少懂得自保,即位后迅速组建了一支庞大的保镖团队,包括六名参军、三千步兵和一千骑兵,确保自己的安全。
在过去,为了防止司马炎排挤司马攸,禁军将领羊琇就计划暗杀杨家的代表杨珧。现在,随着杨家权势的增加,想要对付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杨骏增加保镖数量是明智的选择。
司马炎去世后,杨骏因恐惧未参加葬礼,选择留在太极殿。他的行为引起了廷尉何勖等人的不满,他们劝司马亮采取行动。但司马亮没有参与司马炎的葬礼,而是去许昌上任,这让许多人失望。
随后,杨骏为了稳固地位,进行了大规模的晋升和赏赐,包括提升官员等级、封赏参与司马炎丧事的人,以及免除高级官员一年赋税。
杨骏自知名声不佳,担心无法赢得人心,便效仿魏明帝继位时的举措,大举封赏以讨好众人。
这种随意分发官位、爵位、减税等手段,在杨骏看来如同赠送大白菜一般简单。他心情好时甚至每人赏赐十斤,且要求不得拒绝。这情形类似于某些单位节日慰问,人人有份的面粉或大米分配。
必须强调,职场中的奖惩不应实行平均主义。首先,普遍提高待遇后难以回落,增加了未来的维护成本;其次,平等分配会导致无人真正感激,因为恩怨和爱恨往往源于比较;最后,这种做法可能侵犯到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引起反感。例如,如果一个科室不分彼此地享受相同待遇,原有的科长可能会因此怀恨在心。
杨骏误信自己赢得了宗室与群臣的支持,却不知他们私下里对他嗤之以鼻。杨家的杨珧和杨济看透了没有司马炎的加持,杨家难以掌控局势。
杨济建议杨骏召回司马亮作为保护伞,以防杨家遭灭顶之灾。他和其他明白人向杨骏强调,宗室与外戚需要彼此扶持以保安全。
杨骏虽表面胆小,实则果断。他不仅无视家人的忠告,还将有才能的兄弟杨珧和杨济退居二线。这一行为看似自我弱化,实则是为了向群臣和皇室示好,表明自己不贪图权力。然而,在权谋的游戏中,这种策略并未获得他人的接纳。赶走司马亮后,杨家的道路变得无法回头,这也标志着司马炎临终前的计划失败。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杨骏如何导致家族走向灭亡,以及司马炎布局中的瑕疵。
司马炎安排两位辅政大臣,这种决策并不明智。两人共治容易引发僵局和内部矛盾,通常应该选择三人以上的单数团队来避免此类问题。此外,未明确主次关系也是不妥的。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很可能导致混乱或冲突,就像许多夫妻争夺家庭主导权一样。
司马炎在权力传递中采用了隔代指定的方式,选择了司马遹作为继承人,这一做法存在风险。由于权力与利益紧密相关,而利益又与个人情感有关,因此,司马衷和司马遹的相继被指定,给了许多势力破坏这一安排的机会。杨氏和贾氏外戚,以及司马家族的其他成员都可能因权力不传给自己而产生动荡。
司马炎在权力交接过程中排斥士族集团,这是不明智的。从历史规律看,士族集团是防不住的。既然知道他们有分权欲望,而儿子无能守护权柄,还选了平庸的宗室和外戚辅政,就应预防其他势力通过士族集团搅浑水。终极目的是皇位传给孙子,至于谁传过去不重要。安排一个与孙子亲近的士族大佬辅政,让三方势力平衡,不是更好吗?
:司马炎下了盘大棋,但受限于傻儿子司马衷,折腾出太多花样也无济于事。他唯一的选择是赌弟弟司马攸没有篡位之心。
司马炎因担心弟弟司马攸的影响力,对支持司马攸的士族集团产生敏感。为对抗他们,他重新启用了长期被边缘化的外戚集团,导致与士族集团的对立加剧。实际上,如果外戚来自士族内部,可能减少冲突。
从东汉中期起,士族集团控制了社会主流和权力核心。面对这种历史趋势,无强大能力、手段和勇气不应强行改变。杨家外戚上台可能会遭士族反对。一旦司马炎去世,无法保护他们,加上新外戚的出现,可能会引发激烈权力斗争,届时谁能毫发无损仍是未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简化事务并避免复杂化,因为复杂环境可能让我们失去掌控。同样,如果无法重建或重组秩序,就不要随意破坏现有的规矩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