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刘粹刚躺在冰冷的驾驶舱内,手死死攥着操纵杆,脸上带着血污。
他知道,燃油已经耗尽,跳伞是唯一的活路。
但他没有动。
他盯着前方,心里想着:如果跳伞,这架飞机会砸到谁家?会不会毁了百姓的房子?这可是国家仅有的几架战机之一啊。
于是,他选择了最危险的办法——强行迫降。
结局并不如人意。
那一晚,刘粹刚和他的战机一同撞向魁星楼,炸开了一片火光。
这一年,他24岁。
故事要从东北那个寒冷的小镇说起。
1913年,刘粹刚出生在一个条件还算过得去的家庭。
别人家的孩子在街巷里玩泥巴,他却埋头苦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长辈们都以为他以后会成为一位学问家,或者考个好学校,找份稳当的差事。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改变了一切。
家乡沦陷的消息传来时,他正在学校上课。
那一天,他坐在教室里,听着外面炮声隐隐,突然觉得课本上的字变得无比刺眼。
他放下书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弃笔从戎。
他对父母说:“国家都没了,还读什么书?”说完,头也不回地南下,投身南京陆军军官学校。
入伍后,他发现自己的梦想并不止于步兵。
他听说南京新建了航空学校,正招飞行员。
那时的中国空军刚起步,飞机少,飞行员更少,几乎没人敢去报名。
可刘粹刚却毫不犹豫地加入了。
他说:“国家的天空需要人守护。”就这样,他成了一名飞行员。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一辆南下的火车上。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刘粹刚在车厢里遇见了她——许希麟。
她是当地商会会长的女儿,家世显赫,年轻漂亮,身上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刘粹刚一眼就认定了她。
他后来回忆说,那天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她身上,就像一块块跳动的金子。
他鼓起勇气打听她的名字,却听得模模糊糊,不知道是“希麟”还是“希玲”。
但这并不重要,他知道自己绝不会放过这个姑娘。
他们的爱情故事开始得很偶然,也很浪漫。
刘粹刚写了第一封情书,却因为大大咧咧,把人家的名字写错了。
这本来是件尴尬的事,但许希麟却回了信,不是答应,而是纠正他的错别字。
按理那时的许希麟追求者无数,普通情书她根本不会看。
但刘粹刚的这封,却让她动了心。
后来,她告诉别人:“我早在火车上就注意到他了,他身上有一种英雄的气质。”两人一来二去,书信不断,感情迅速升温。
1934年,他们结婚了。

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作为空军“王牌飞行员”,刘粹刚频繁出任务。
他曾击落过11架敌机,轰炸过日本舰队,被称为“空军四大天王”之一。
可每次任务,许希麟都提心吊胆。
她最怕半夜听到敲门声,因为那往往意味着噩耗。
最终,噩耗还是来了。
1937年11月的一天,刘粹刚奉命驰援山西战场。
当时娘子关失守,敌机肆虐,他的任务是支援太原。
天公不作美,夜里下起了大雨,能见度极差。
那时的飞机没有现代导航设备,一切都靠飞行员的经验和眼睛。
刘粹刚带领三架飞机在太原上空徘徊,却始终联系不上地面机场。
为了防止敌袭,当地实行灯火管制,连降落点都看不清。
他们只能继续盘旋,试图找到安全位置。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他们误闯了日军占领的阵地,瞬间被炮火包围。
刘粹刚带领僚机火速突围,但问题接踵而至。
一架僚机燃油耗尽,无法降落,而照明弹是夜间迫降的唯一选择。
刘粹刚果断将自己仅有的照明弹释放给僚机,帮助它安全着陆。
而他自己,燃油耗尽,只能选择强行迫降。
最终,他的飞机撞向了魁星楼,机毁人亡。

许希麟听到消息时,整个人都崩溃了。
在丈夫的葬礼上,她哭得昏过去好几次。
她翻开丈夫留下的遗书,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往下掉。
遗书里写着:“如果我回不来了,请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可对许希麟活下去比死还难。
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日以泪洗面,瘦得几乎脱了形。

有一天,她偷偷拿出家里的36枚银元,一颗颗吞下去,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幸好家人及时发现,将她抢救了回来。
经历了生死一线,她终于明白,丈夫希望她活下去,不是让她苟且偷生,而是让她活出意义。
她开始振作,创办了一所小学,收养了许多战场上的孤儿,还将学校命名为“粹刚小学”。

多年后,她满头白发,拄着拐杖,来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在刘粹刚的墓碑前,她站了很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阳光明媚的火车上。
她想起丈夫的笑容,想起他们短暂的幸福时光,泪水模糊了双眼。
她没有再嫁,而是用一生守护着丈夫的记忆。

有人说,刘粹刚只有24岁,却用生命守护了祖国的天空。
而许希麟用她的余生,完成了一个烈士未竟的遗愿。
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最动人的篇章。
光影
英烈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