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杨尚昆:毛主席是我党继往开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光辉旗帜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7-18 11:41:02

杨尚昆经历了中国革命的风风雨雨,是名副其实的资深“革命元老”。

他虽历经磨难,却对毛主席和毛主席思想的信仰从未动摇,因为这种信仰,早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深植心底。

杨尚昆尤其认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与毛主席的名字紧密相连。

每逢回想与毛主席并肩作战的岁月,杨尚昆总是心潮澎湃,不禁感慨万千。

晚年杨尚昆:毛主席是我党继往开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光辉旗帜

继往开来,不败之地

晚年杨尚昆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召集的一次座谈会上的谈话讲到: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光辉旗帜。

当时快到纪念毛主席逝世十周年之际,杨尚昆情感澎湃,深情回忆道,对于毛主席的信仰,自己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杨尚昆讲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路线问题,透露出当年革命内部的不同声音。

他指出,长期以来,包括许多政治局委员在内的党内大多数人并未能明确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普遍观念认为,必须先夺取中心城市,然后方能宣布全国胜利。

立三路线正是基于此观念,策划了全国性的冒险暴动。即便是反对立三路线的人士,其根本观念亦未脱离夺取中心城市的思维模式。

尽管后来提出了“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口号,实际操作还是试图在诸如武汉、南昌等大城市中通过暴动来取胜。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毛主席的最大贡献显得尤为突出。

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具有革命的现实指导意义,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杨尚昆强调,正是遵义会议对毛主席的路线和方针的确认,才真正解决了如何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问题。

在那火红岁月里,中国革命正如燎原之火急速蔓延,各方面领导同志对于革命的道路和方式议论纷纷,众口难调,唯有毛主席的思考,犹如山间独立的松柏,自成一格。

他所倡导的“依靠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源远流长,早在他主持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进行农村深入调查时,已隐约铺展开这一宏大图景。

毛主席之所以偏重农民运动,而非当时许多同志所热衷的工人运动,正是出于他对农民问题的深度洞察与独到见解。

他深知,那广袤无垠的田野中,埋藏着革命的希望与力量。

这种对基层农民的深厚关注,在当时那个以城市为核心的党的工作布局中,显得格外突出。

毛主席的这一战略,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创造性适应与发展,更是一种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

正如列宁在俄国革命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具体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毛主席的这种战略思想,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正如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或至少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时取得胜利,列宁却转而提出在个别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

列宁的这一思想转变,为俄国革命的成功提供了理论武装。

同理,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革命的方向,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关键。

这种战略的胜利不仅仅体现在毛主席对于中国国情的精准把握,更在于他能够将这一战略转化为全党上下的共识。

毛主席坚持的这一路线,曾面临诸多质疑和挑战,如立三路线、王明路线等一系列盲动主义的尝试,都未能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反而陷入更深的困境。

然而,毛主席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最终将中国革命引向了正确的胜利之路。

这条由毛主席确定的革命道路,证明了其非凡的历史洞察力和战略决策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和革命遗产。

想当年,毛主席不仅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袖,更是那把点燃希望之火的火种。

作为我们党和军队的创始人之一,他带领我们走过最为艰难的道路,从浴血奋战的山沟里到新中国的辉煌成立,每一步都印证了他的非凡智慧和无比勇气。

是他,带领我们在革命的烽火中攻城略地,建立了坚不可摧的根据地。

是他,领导我们粉碎了蒋介石的军阀统治,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没有我们的自由和解放。

他的一生,是那样的伟大而光辉,无人能及。

杨尚昆和有幸与他并肩作战的老一辈革命者,每每回想起那段携手战斗的岁月,内心都充满了无尽的激动与自豪。

首次相见,印象深刻

在1933年的一个春天,杨尚昆作为《红色中华》报的编辑,首次见到了毛主席,那时的毛主席政治地位正处于低谷。

两人的初次会面发生在江西的叶坪村,一个青松环绕的祠堂内,杨尚昆去采访毛主席关于夏耕运动的看法。尽管是初次见面,两人因杨的革命背景而迅速拉近了关系。

在谈话中,毛主席不仅详细具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展示了他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这次深入的交流,让杨尚昆对毛主席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认同,他后来在《斗争》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夏耕运动的文章,深受毛主席思想的影响。

同年,杨尚昆被任命为红军第三军团的政治委员,这一职位使他卷入了革命的最前沿。这是一个充满火药味和硝烟的年代,也是检验信念和领导力的时刻。

杨尚昆的军事生涯在广昌战役中达到了一个转折点,那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战役,此战不仅考验了红军的战斗力,更暴露了当时党内的一些严重问题。

当时的战况惨烈,正值“左”倾机会主义领导层主导战略,主张与国民党正面硬碰硬,试图以消耗战取胜。

然而,这种策略给红军带来了巨大损失。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彭老总的怒火中烧。他在军团指挥部里,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上级的错误决策。

他的言语激烈,指责“左”倾领导者的决策近乎自毁长城,他甚至威胁要拿自己的军职和生命作为抗议。

这场激烈的内部斗争给杨尚昆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亲眼目睹了彭德怀的坚定和勇敢,以及对毛主席战略见解的深刻信任。

彭德怀的怒斥,不仅是对战术的不满,更是对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坚定支持。

在杨尚昆看来,彭老总的行动不仅是对错误决策的反抗,更是对正确路线的坚守。

在此后的岁月里,杨尚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他见证了毛主席如何从多次战役中吸取教训,逐渐形成并完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战略。

这些经历最终成为了杨尚昆政治生涯中的重要财富,也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政治立场和行动。

策定乾坤,智挽狂澜

长征途中,那次遵义会议堪称历史的巨变。

红军在险境中,有如悬崖边的绝壁之上,而毛主席重新掌握了军事指挥权,宛若是那黑暗中的一线生机,将险境化为转机,使红军由此得以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关于这场会议,杨尚昆有过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杨尚昆于一九三四年初,初次投身于三军团。

那时候,军事之事,杨尚昆未曾有过深学,况且到部队工作的时间也是短暂,更未曾参与过毛主席指挥下的前三次反‘围剿’之战。

然而,在遵义会议那场军事路线的强烈碰撞中,杨尚昆深感毛主席代表的军事策略之英明与正确,大抵是当时情形所逼,使他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对杨尚昆个人而言,那次会议宛若是开启智慧的一扇大门。

日后,当杨尚昆阅读到毛主席所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每每觉得字字珠玑,越读越觉亲切。

杨尚昆认为,倘若当年没有那次遵义会议,红军的命运未必能够如此,大约会散为碎片,至少是某一方面军遭此厄运。”

抗战胜利后不久,杨尚昆被任命为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

在这个特殊岗位上,杨尚昆一干就是20年。在贴近毛主席的岗位上工作,杨尚昆对毛主席思想的发展具有独到的感受。

一九四八年,中共中央为了迎接那将来的全国胜利的烽火,决计东渡波澜壮阔的黄河,驻足华北大地。

时至三月二十四日,毛主席、周恩来等重要领导人抵达了河北三交镇的双塔村,与中央后方委员会归拢整合。

此时,叶剑英书记已先行一步,疾驰前往河北,留下杨尚昆在此执掌大局。

虽然毛主席等人在双塔村仅仅停留了短暂的两个夜晚,却有两件事情给杨尚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首先是毛主席对杨尚昆的严厉批评。当时晋西北的土改由于执行过于“左”,已经偏离了党的方针政策,严重损害了工商业者及中农的利益;地主与富农更是被搞得扫地出门。

康生在此问题上“左”得出奇,极言地主富农必须扫地出门,除留一碗一双筷子外,其余财物一概不留,乱打乱斗的现象严重。

毛主席得知此情况后,大为光火,公开严厉地批评了杨尚昆,声色俱厉,让在场众人无不心惊胆战。

他质问说,你们后委就驻扎于此,这些乱象你们岂能不知?你们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又都到了哪里去了?

此番批评虽然严厉,却也正中要害。

另一件事,则是毛主席对战局的精准判断。

他向杨尚昆透露,与蒋介石的这场抗争,可能要持续长达五年之久。

这六十个月,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十个月我们“上坡”、“到顶”,即战争将达到我们的优势阶段;后三十个月则是“传檄而定”,到那时,我们大可“下坡”,有时甚至无需交战,仅凭声威便能使敌人投降。

多年以后,杨尚昆对这两个夜晚的记忆犹新,尤其是毛主席那种既能严厉批评,又能洞察战局的非凡气度,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

几十年后,杨尚昆依旧记得毛主席当年谈及此战略时那般兴高采烈的激动模样。

而历史的车轮正是如此,不出所料地碾压了所有疑难。

仅仅八个月后,辽沈、淮海大捷,以及傅作义的和平改编,北平这一古都亦在无声的春风中归于人民。

杨尚昆后来感慨,如果没有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哪里会有这样既符合国情又能加速革命胜利的妙策?

身为一名共产党人,能亲眼目睹中国革命步步为营,严丝合缝地依照毛主席的蓝图走向全国胜利,实在是令人心潮澎湃,不胜欢喜。

参考资料:

杨尚昆:对毛泽东的几点回忆 杨尚昆

杨尚昆谈毛泽东

刘明钢

26 阅读:740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