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农历三月至立夏时期,江南一带人就会用南烛叶来做成乌米饭,尤其到了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更是要吃,四月初八是立夏又传为阿弥陀佛的诞辰,称为浴佛节。
苏州地区浴佛节时的习俗食品就是阿米饭,阿米糕,取其谐音就是乌米饭乌米糕。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后,流行乌米饭的地区菜场已经开始有南烛叶出来售,我在余杭呆过一段时间,逛菜场就买到过南烛叶,老余杭人家做乌米饭是家常必备的技能,家家都会做。
南烛叶摆在菜场上从来都不会发愁没有销路,再抠门的老阿姨遇到南烛叶也会停下脚步买一些带走,南烛叶也只有在农历三四月才嫩,过后变老就无法取汁做成乌米饭了。

乌饭树也叫南烛,古称染菽,属杜鹃花科常绿灌木,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用其叶蒸饭食用、饭显黑色而得名,它既是一种观赏类植物,也是中草药,中国的多部古代医典中都有关于南烛的记载。
唐代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中首次指出:“南烛枝叶,味苦平,无毒,止泄除睡,坚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去老”。在宋《开宝本草》中,对乌饭制作有同《本草拾遗》相似的描述,并强调其具有“坚筋骨,能行”等强力健体的作用。
吃乌饭用的叶子很有讲究,也只有春天出的叶子才能取汁做饭,太老或太嫩都不行,古时候的道士为了养生发明了一种青精饭,用的就是这个乌树饭的叶子,他们选中这个叶子也中看中了它“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去老”。另外用乌饭树做成的青精饭是经过反复加工做成的,所以它特别适合当作干粮在长途远行时出门携带。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从这首杜甫诗句中也能看到,今天的乌米饭和青精饭之间还是有所渊源。
乌米饭也并非江浙一带的专利,贵州广西福建也有用乌饭树汁加糯米饭做成乌米饭的食俗,畲族有一个传统节日也和乌米饭有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
乌米饭没有复杂之处,只要将南烛叶取汁就离乌米包的成功只差一步,网上有很多关于乌米饭的制作教程,最方便的方法用料理机打成汁过滤一下就好,还有的方法是用水煮,或者石臼捣烂取汁,当然,如果手头没有可用的工具,最原始的方法是手搓出汁,这也是余杭老阿姨的亲授使乌米饭更香的绝招。
现在这个时候菜场里已经有南烛叶了,新鲜的叶子要择去老梗和老叶,留嫩叶;

将叶子挑选完毕之后就用水冲洗一下乌饭树叶;

盆里放一点水,然后开始揉搓叶子,网上说要戴手套啊,不然手都会被染色的,但余杭区的老阿姨说不用,直接上手揉搓叶子;
相比较用水煮或是用料理机,用手揉搓的方法更能激发乌树饭的香气,揉过之后你就能闻到一股清香的味道扑鼻而来,不过手的确也是被染上颜色了,也不用慌,一两天颜色就会没有了。
将南烛叶反复揉搓之后,找一块纱布将揉搓好的叶子包裹好挤出汁水就好了;



糯米洗净后浸泡南烛叶汁中,糯米要用圆糯米更好,浸泡一个晚上,用不完的乌饭树汁用玻璃杯装起来放在冰箱里冷藏,想用的时候再拿出来。
浸泡好的糯米呈乌黑色,倒掉水分,用小碗装好浸泡好的糯米,或者用蒸笼来蒸,蒸熟后的乌米饭清香扑鼻,吃起软糯又不腻。

做出来的乌米饭中带的那股清香味道实在是太好闻了。在流行乌米饭的地区,立夏时必须要吃乌米饭,据说吃了乌米饭之后,夏天就可以蚊虫不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