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从甘肃去上海上大学,凭录取通知书可以换取全国粮票,那时候吃饭时除了付钞票还要交粮票。
当时学校中餐和晚餐都是大米饭大锅菜,就餐需要排两次队,上午第四节课临近午饭,下课时间很是关键,早到食堂可以挑挑拣拣,有葱烧大排、红烧牛肉和炒鳝丝等美味可供选择,5毛钱一份,晚到食堂则意味着残羹冷炙。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向食堂,学生已经心急如火、蓄势待发,甚至有意用饭盆弄出点动静,老师还在滔滔不绝、意犹未尽,场面很是滑稽。今天的大学食堂,菜品五湖四海、琳琅满目。当年可没有这么多选择,橱窗里面也就十几道菜,放在直径约1米的加厚铝盆里。盛菜的厨师们手持菜勺、红光满面,白围裙上的油迹斑驳陆离,应该很久都没洗过。
买上菜然后再排队买饭,一般男生四两,女生二两,当时生活拮据,素菜2毛5/份,肉菜5毛/份,一顿饭又只能打一个菜。于是有人选择两人合伙,抱团取暖,荤素搭配,其中当然不乏男女恋人组合。一块钱两人可以吃顿丰盛的午餐。
粮票国家有定量,偏偏人的肚子它不按定量来,于是有相当于长一段时间在大学里吃不饱。晚自习回宿舍都要偷偷用“热得快”煮方便面吃,现在回想最深的记忆就是吃不饱。当然凡事有弊就有利,今天70公斤的我也无比怀念当年55公斤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