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让他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王耀武能当兵团司令,杜聿明只能当参谋,宋希濂该干啥?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5-01-30 20:19:54

即将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的陈赓到战犯管理所看望黄埔同学,三期学弟王耀武率先表示,要跟随学长参加抗美援朝,当一个长枪士兵也行。

陈赓将军对王耀武的表态十分高兴,黄维却在背后对着康泽泼冷水,说王耀武杜聿明上了朝鲜战场也没用,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解放军将领的水平和能力。黄维这话说得不全错,但也不全对:原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带着本部人马起义,改编为解放军第五十军后,军长还是那个军长,士兵还是那些士兵,但是再朝鲜战场上的表现,绝对当得起“主力”称号。

陈赓到功德林看望黄埔同学,是电视剧《特赦1959》中的情节,这个情节比较符合史实,因为陈赓看望被俘同学不止一次,每次都对同学们进行鼓励,有时候还请他们吃饭喝酒,这就给了我们合理想象的空间:如果上级真的批准没有大罪且表现良好的被俘将领去朝鲜参战,他们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在笔者看来,如果王耀武和杜聿明也是起义将领,也能带着本部人马改编为解放军、志愿军后参加抗美援朝,那么王耀武应该能当兵团司令,杜聿明似乎就只能当参谋,至于王耀武为什么能当兵团司令、杜聿明为什么只能只能当参谋,以及陈赓将军最好的同乡学弟宋希濂能干什么,都将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王耀武是一位“聪明的悍将”:抗战期间,王耀武尽显悍将本色,他指挥七十四军血战上高,任由日军炮弹在指挥部外响成一片,他的手指却从未离开军用地图,一战击毙日军六千余头;内战时期,王耀武则审时度势,能不打的仗就不打,甚至连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兼山东省主席的职务也不想要,奈何老蒋软硬兼施,王耀武不得不就范,但在打仗的时候,确实软磨硬泡,根本就没想死守济南。

王耀武外战强悍,内战消极,抗美援朝是对外战争,王耀武如果真是起义将领,那自然是一心一意要扬我军威扬我国威,根本就不用担心他畏敌怯战。

王耀武的聪明和勇悍尽人皆知,他的抗日之功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在部下中的威望极高:王耀武不吃空饷,不喝兵血,反而自己做买卖补贴军用,就连眼高于顶的张灵甫、黄埔一期的李仙洲,也对王耀武真心佩服。

济南战役后,王耀武一直埋怨吴化文起义没带上自己,如果王耀武也率部起义的话,部队改编后,军职应该跟陈明仁平级,比曾泽生高一级。

起义前,曾泽生是第四绥靖区副司令、吉林守备司令、第一兵团副司令兼六十军军长,真正的职务是中将军长,其他兼职只是挂名,而且他的起义部队就是一个军,所以继续当解放军第五十军军长是很合适的。

王耀武也有很多兼职,但他却是山东军政一把手,在莱芜之战前,王耀武手上的兵力也比蒋系一个兵团还多。

莱芜一战,王耀武的主力被李仙洲带着被歼灭,王耀武杀陈诚、揍李仙洲的心都有——如果早听王耀武的,李仙洲和韩浚(《特赦1959》叶立三的历史原型)就可能逃掉了。

我们细看当年老蒋的“整军规划”,就知道他们的“绥靖区”跟兵团平级,也就是说,王耀武那个“绥靖区司令”,就相当于兵团司令,比如刘汝明的第八兵团原本叫第四绥靖区,冯治安带领第三绥靖区受“徐州剿总”指挥,也是兵团级别。

王耀武“人品不恶”,对外战争表现勇悍,而且此人精于谋略,对战局的掌控和分析,远在张灵甫之上,比杜聿明还强,甚至连陈诚也不如王耀武算得准。

如果王耀武当时率部起义,按照起义将领级别不变的原则,他肯定能当兵团司令,以他的对外作战经验,在朝鲜战场的表现,未必会不如曾泽生。反观杜聿明,似乎就没有王耀武那么聪明,也没有王耀武那么强悍,想当兵团司令,他还是缺少一些魄力,而且身体也不太行了。

杜聿明对美军的了解极深,但是杜聿明身上,缺了王耀武的那种狠劲儿,这也跟他们的身体状况有关。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期间,两头跑的杜聿明已经百病缠身,如果不是被俘后战犯管理所千方百计买来进口药品,杜聿明绝对活不到1959年第一批特赦。

在老蒋看来,杜聿明远比王耀武“听话”,但这也恰恰是杜聿明不能独当一面的主要原因:在东北,杜聿明先后给陈诚和卫立煌当副手,在淮海,又给“猪将”刘峙当副手,虽然很多军情他都看得清、算得到,但是到了拍板做决定的时候,他不是请示就是犹豫,老蒋一瞪眼睛,他就不敢吭声,明知道老蒋的命令不对,他也硬着头皮去执行。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也承认自己的软弱:“徐州搞得这样糟,蒋介石没有指责任何人不遵照他的命令,就料到有关国民党军生死存亡的‘徐蚌会战计划’的决策是蒋本人改变的。他在会议上将这个任务硬套到我的头上,我心中忐忑不安,觉得上了蒋介石的当,并认为蒋介石、顾祝同是完全听信郭汝瑰这个小鬼的摆布,才造成这种糟糕的局面。我想质问郭汝瑰为什么不照原定计划将主力撤到蚌埠附近,正在犹豫不决之际,见顾祝同等人都同意郭汝瑰报告的这一案,觉得争亦无益,一个人孤掌难鸣,争吵起来,反而会失了蒋介石的宠信。”

杜聿明能看出危险,却不敢跟老蒋硬刚,这说明他当参谋有余,亲自指挥不灵,没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大将风范与气魄。

抗战期间,杜聿明曾与英军美军联合作战,对美式装备和美军作战特点也比较了解,要是让他像王耀武那样带兵作战并临危不乱,那肯定不行,但是留在一期同学陈赓身边出谋划策,肯定会发挥很大作用——陈赓的军事素养,比老蒋强十倍,老蒋听不得杜聿明的意见,陈赓却一定能分析出杜聿明哪些建议可以采纳。

杜聿明拼死拼活替老蒋卖命,“尽忠职守”四个字还是当得起的,他的弱点,就是有些柔弱,打不了硬仗,也不太果断,所以他即使起义了,也不会是一个称职的兵团司令,当一个“高参”,还是比较称职的。

杜聿明跟陈赓都是黄埔一期的,但是性格却截然不同:陈赓胆大心细慷慨豪迈雄姿英发,杜聿明少言寡语沉默内向谨小慎微,性格决定了两人命运——陈赓指挥英勇无畏坚决果断建立赫赫战功,杜聿明瞻前顾后进退两难战败被俘。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从曾泽生和绰号“六十熊”的六十军,加入解放军后,变化之大令人瞠目,所以不是杜聿明王耀武不会打、不能打,而是要看他们为什么打、在谁指挥下打,王耀武和杜聿明并非无能之辈,如果他们走对了路,一样可以像曾泽生那样破茧成蝶、鲤跃化龙。

王耀武和杜聿明站错了立场,这才遗憾地错过了为国建功的大好机会,只能在战犯管理所写一些分析美军战术特点的材料,或者为志愿军做炒面,如果他们在济南和淮海及早起义,肯定会像陈明仁、曾泽生那样继续带兵,赴朝鲜参战也不是不可能的。

王耀武和杜聿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可能发挥作用,那么陈赓“最好的学弟”宋希濂早些起义的话,有没有可能跟随陈赓上战场?宋希濂要是能作为起义将领奔赴朝鲜,可以担任怎样的职务、承担怎样的任务?

我们细看宋希濂的履历,就会发现他血气方刚的时候,比王耀武和杜聿明加起来胆子还大——蒋系高层消极抗战,宋希濂主动请缨,可以说是也有一点“兵谏”的意思了。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八十七师二六一旅少将旅长的宋希濂率领营长以上干部三十余人硬闯“国防部长”何应钦官邸,指着何应钦的鼻子质问:“守土御侮是军人的天职,人家骑在你脖子上,连哼都不敢哼一声,请问,咱这是当的什么兵,保的什么国,还算什么军人?”

王耀武和杜聿明、宋希濂,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同时也是中国军人,最后才是蒋军将领,如果他们跟随的不是老蒋,那么以他们的个人能力,在志司的正确指挥下,打出曾泽生的战绩,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一步错,步步错。王耀武和杜聿明、宋希濂没有听从周主任和陈学长的召唤奔向光明,就只能在战犯管理所传看志愿军捷报,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这些久经沙场的将军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如果给他们奔赴朝鲜战场为国效力的机会,他们能否交出令人满意甚至钦佩的战绩?在您看来,这三位抗日名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比较适合担任什么职务?

0 阅读:61
半壶老酒半支烟

半壶老酒半支烟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