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黄克诚的回忆和一些老同志后来的谈话中可以肯定一个基本事实:黄克诚于1945年9月13日越级向中央发了封《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的电报,建议立即组织5到10万人的部队赶赴东北创建战略根据地。电报大意有3点。
1,国民党和谈无诚意,目的是拖延时间排兵布阵。
2,应迅速组织大批精兵强将进军东北。
3,收缩长江以北地区,巩固山东与华北。
黄克诚这份电报的大意与刘少奇9月19日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的《目前任务与战略部署》中提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不谋而合。这似乎成了黄克诚最先提出“抢占东北”的铁的证据。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难道中共中央仅凭一位师级干部的建议,便在短短6天时间内作出如此事关革命前途与命运的战略方针?这是否给人一种很草率的感觉呢?
如果真正了解1945年国共角逐历史的人应该很清楚,关于“抢占东北”、“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大战略,党中央早在1945年上半年已经开始未雨绸缪。而且,抗日战争一结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注的焦点就始终在东北,9月19日的决定并非仓促布局,更不是仅凭黄克诚的建议所作的突然决定。
当时的东北有多重要?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非常清楚!东北面积150多万平方公里,农业发达,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工业基础雄厚,兵工厂众多;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已初具规模;矿产资源丰富,尤以制造兵器的铁矿石居多。
如果拥有东北,对共产党来说,还可以背靠苏联获得援助,退可进入朝鲜获得休整。所以,东北对共产党来说更为重要!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在七大会议上,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认真分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与军事方面的战略优势。提出了抗战胜利后全力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毛泽东主席特别强调:
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的发展,从中国革命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掷原子弹,对日本造成致命打击;8月9日,苏联政府对日宣传,百万红军进入东北开始围歼日本关东军。日本战败指日可待!
在延安,毛泽东主席审时度势,于8月10日再次强调:无论苏联态度如何,我们都要立即做好进军东北的准备工作!
8月11日,朱德总司令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授权发布进军命令,命令原东北军之吕正操、张学思、万毅等部,驻冀热辽边境之李运昌部向察哈尔、热河及东北进军!
从中共七大到8月中旬的动向可以看出,党和毛泽东主席对争取东北工作的重视,而且一直在付出实际行动。但我们在讨论“抢占东北”的问题时,不能忽略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要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当时所面临的客观问题。
8月14日,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突变的国际形势给中央争取东北的战略方针蒙上了一层阴影。
即使在这种不利局面下,中共中央仍然于8月20日再次发出指示,要求从山东、冀鲁豫、冀中、陕甘宁、晋绥以及中央等处继续抽调共计9个团的力量开赴东北。
但就在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影响了中央大张旗鼓抢占东北的计划,这件大事就是人人皆知的重庆谈判。
8月14日,8月20日,8月23日,蒋介石在美、苏等国的施压下、在全国人民期盼和平的呼声中,不得不故作姿态,连续给延安的毛泽东主席发了三封电报,邀请伟人前往重庆共商和平建国大计。
为此,毛泽东主席一边准备前往重庆参加和平谈判,一边同刘少奇等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讨论东北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抢占东北的方针不可动摇,但不宜大张旗鼓,不能让国民党借机指责我党破坏和平。毛泽东主席为此还特别指出:如果和谈有望,我们今后或许会停止进军东北。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前往重庆参加谈判。经过几天的接触和交换意见后,毛泽东主席慧眼如炬,看清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于9月10日、11日连续致电刘少奇和朱德同志,要密切关注曾克林等部进入东北后的情况,并筹划好后续出关的部队和干部,大概要准备30个团以上的军队和万数以计的工作干部。
黄克诚给中央发电报的次日,也就是9月14日,先期到达沈阳的曾克林同苏军代表贝鲁罗索夫上校飞抵延安,向中央汇报了东北的情况以及苏军对我军的态度。虽然曾克林的汇报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在当时无疑增加了党中央加快经营东北的信心和步伐。
由此可以看出,黄克诚9月13日发给中央《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的电报,只能说符合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塈定战略方针,中央“抢占东北”的计划并不是黄克诚第一个提出来的,而是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作出的决定,而且这个计划早在中共七大时便已成形。
当然,黄克诚将军的意见还是非常中肯的,受到了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黄克诚将军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而且,作为一名当时的师级干部,黄克诚将军有如此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非常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