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发现的惊喜
1974年4月13日的一个清晨,辽宁省法库县文化馆的工作日如常开始,但很快,一通紧急电话打破了平静。叶茂台公社打来的电话中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在叶茂台西山的一次平常的土地整理中,村民们发现了数块巨大的青砖,这些青砖散落在一片开阔地带,部分被土壤覆盖,部分则裸露在外。
接到叶茂台西山青砖发现的消息后,考古团队没有任何拖延,迅速地进行了动员和物资准备。到了4月21日,团队携带着必需的考古工具和设备,来到了叶茂台7号墓地。
考古发掘是一个严谨而细致的过程,团队首先对整个墓地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定位,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有记录,可以追溯。首项任务是清除表土,这是揭开古墓神秘面纱的第一步。使用铁锹和软刷,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去除覆盖在墓葬上的泥土层,同时用细刷和竹签清理更加脆弱的部分,以避免对青砖或其他潜在文物造成损伤。
清除表土后,团队开始了更为系统的挖掘工作。他们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逐层向下挖掘,每挖掘一层,都会停下来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拍照。这些记录包括土壤的颜色、质地、含水量和发现的文物种类等,确保未来研究者能够重建发掘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随着逐层挖掘的深入,主室、耳室和前室的结构逐渐显露出来。墓室的墙壁由整齐的青砖砌成,墓室结构保持良好,显示出辽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整个清理过程中,考古团队十分注重保护文物和墓葬的完整性。他们使用了特制的支架来加固已暴露的墓室结构,防止在挖掘过程中发生坍塌或其他意外。每当发现较为脆弱或重要的文物时,现场会即刻进行小心的清理和保护措施,必要时,还会邀请具有特定专长的保护专家来处理这些文物。
到了4月27日,经过连续六天紧张而有序的努力,所有的外部清理工作终于告一段落。考古队在墓地四周设置了防护措施,确保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同时团队中的专家开始讨论如何处理接下来的开墓工作。
揭开千年墓门
5月4日,经过连续几天的紧张筹备,考古人员迎来了这个关键的日子。一大早,队伍就聚集在叶茂台7号墓地的墓门前,准备按照预定的程序小心翼翼地开启这座千年古墓。他们仔细检查了所有工具,确保一切万无一失。随着指挥一声令下,几名考古人员缓缓地开始移除封门的砖块。
当最后一块封门砖被移开时,一阵潮湿的气息从墓内飘出。考古队成员屏住呼吸,手电筒的光束迅速探入墓内,照亮了黑暗中的一段甬道。这个甬道平直地向前延伸,甬道两侧的墙壁由整齐的青砖构成,砖面光滑,显然经过了精细的打磨处理。随着手电筒的照射,甬道的顶端也露出一番独特的设计——整个顶部被砌成了船篷状,呈现出弧形的穹顶结构。
几名考古人员排成一列,慢慢地顺着甬道前进。他们的脚步声轻轻回荡在甬道中,光束所及之处,细小的灰尘在空气中漂浮,隐隐透出岁月的沉寂。甬道的尽头出现了一个方形的前室,墙壁同样是青砖砌成,显得庄重而肃穆。
前室的空间不大,考古人员很快发现了两侧各有一个耳室。这些耳室紧密相连,是通过短小的甬道与前室连通,形成了一个布局精妙的三室结构。团队成员小心地用探测仪器检查了耳室内的情况,发现耳室内放置了一些生活用具和陶瓷器物。这些器物摆放得整整齐齐,显示出墓主人对生活物品的重视。
在前室的后方,一个通向主室的甬道再次出现。这条甬道与前面的甬道风格一致,顶部同样呈现船篷状的弧形设计。走入主室,眼前的景象令考古人员屏息凝神。主室的空间较大,内部摆放了大量陪葬品,包括精美的瓷器、青铜器和生活用具等。每件器物似乎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摆放,位置明确,仿佛时间从未在这里流逝过。考古人员环视四周,逐件记录这些随葬品的种类、形状和摆放位置,同时使用照相机进行影像记录。
神秘古酒的发现
在这些藏品中,一件特别的发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是一只形状古朴的瓷壶,釉色呈现出微微的青色,在灯光下显得幽深而神秘。瓷壶外观完好无损,表面光滑,甚至还能看到一些年代久远的细微纹路,显示出器物的珍贵和古老。
考古人员围绕着这件瓷壶仔细观察,发现它的壶口和短流口都严密封闭,似乎自被封存以来从未被开启过。封口处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泥土和密封胶,坚固而严密。
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者轻轻将瓷壶提起,双手稳稳托住,稍微用力晃动。就在这一刻,一阵清脆的液体流动声从壶中传出,像是泉水在石间缓缓流淌,声音明晰而干净。这突如其来的发现让在场的几名考古人员忍不住惊叹,他们围拢过来,仔细倾听着那来自千年之前的声音。
“这壶里竟然还保存着液体!”一名队员难掩兴奋地低声说道。团队中的另一位考古专家拿来一个透明的玻璃烧杯和宣纸,准备将瓷壶中的液体少量倒出进行进一步观察。这是一个谨慎的过程,毕竟液体能够在封存千年之后仍然保持状态的情况十分罕见。
瓷壶的封口被轻轻揭开,考古人员将壶口对准烧杯,缓缓地倾斜壶身,一丝清澈的液体逐渐流出,滴落在玻璃烧杯中。这液体看起来异常纯净,带着淡淡的琥珀色泽,在灯光的照射下微微泛出红色。
紧接着,几位考古人员依次凑近烧杯,轻轻嗅闻那液体散发出的气味。然而,意外的是,这液体竟然没有任何明显的气味,既不像腐败物的酸臭,也没有酒精的浓烈香气。
在考古人员发现那壶中还有液体时,现场一片兴奋。有人提议,不妨倒出一点,看看这千年古物里到底保存了什么;另一位考古人员笑道:“这么麻烦?不如直接尝一口,看看是什么来得更快。”
这时,负责清点随葬品的老冯小心地接过一个玻璃烧杯。他握住瓷壶,微微倾斜,小心地倒出一小部分液体。液体缓缓流入杯中,考古人员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它。杯中液体异常清澈,带着淡淡的黄色,在光线下甚至隐隐透出一丝红色。
老冯迅速用宣纸卷成细管,重新封住了瓷壶的壶口,确保液体不会再受外界影响。接着,几位考古人员围过来,凑近杯子细细闻了闻,却发现这液体竟然毫无气味——没有酒的醇香,也没有腐败的酸臭,安静得仿佛岁月并未触碰它。
在大家的注视下,老冯轻轻啜了一口。他慢慢咽下去,稍作停顿,面上依旧波澜不惊。他张口吐出两个字:“没味。”
化验与传承
考古团队谨慎地将瓷壶中的液体样本封存好后,立即安排专人护送至沈阳的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由于液体的稀有性,实验室在取样和检测过程中采取了最高规格的防护措施。实验室人员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液体的成分,接着使用化学分析仪器进行了详细检测,以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几天后,化验结果正式出炉。实验报告详细列出了液体的化学成分,重点显示其中含有微量的乙醇成分。这个发现立即被反馈给叶茂台的考古团队。乙醇成分的检测结果令人兴奋,因为它确认了这确实是一壶保存了上千年的古酒。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叶茂台辽墓的考古成果被逐步公布,尤其是这壶古酒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经过严格的保护程序,这件珍贵的辽代瓷器和其中封存的古酒被送往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长期保存和展示。每年,成千上万的观众来到故宫,驻足在这件瓷器面前,透过厚重的玻璃柜,仔细观赏这件跨越千年的古物。瓷壶上细腻的釉色、完好的封口和珍贵的古酒,成为辽代生活和文化的直观体现。
参考资料:[1]裴跃军.叶茂台墓群[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7(1):1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