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市场,价格战的硝烟几乎无处不在。从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率先降价引发一众车企跟风,比亚迪、小鹏、蔚来等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政策,降价幅度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到手机行业,各大品牌新机发布不久便大幅降价,如 OPPO Find X7 Ultra 发布两个月第三方渠道价格就降了 1000 元,小米 14 Ultra 同样未能幸免;从家电市场里电视价格战打得惨烈,85 寸大屏液晶电视跌破 5000 元,到电商平台之间的价格博弈,京东推出 “京喜直营”、“比拼价” 活动,拼多多坚持低价常态化,阿里巴巴实施天天低价策略 ,再到餐饮行业,星巴克变相降价,库迪 9.9 元促销延续三年,众多品牌卷入价格内卷。这些疯狂的价格战现象,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更对整个经济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背后与中国资产塌陷以及股市长期熊市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各行业价格战实例
在电商领域,拼多多凭借低价策略异军突起,在几近饱和的电商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引发了行业的连锁反应 。京东推出 “京喜直营”,直接到全国各产业带源头工厂选品,开展 “比拼价” 活动,承诺所有商品价格低于其他电商平台同类商品,买贵双倍赔,矛头直指以低价著称的拼多多 。阿里也不甘落后,将 “价格力” 列为五大战略之一,从天猫优先回归淘宝,首次在双 11 期间实施天天低价策略,试图在低价竞争中夺回市场份额。这些电商平台的价格战,使得众多商家为了获取流量和销量,不得不一再压低价格,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同样激烈。自 2023 年 1 月特斯拉率先降价以来,这一轮价格战已持续 700 余天仍未结束。2024 年,比亚迪从特斯拉手中接过降价大旗,春节后 30 天内推出 15 款 “荣耀版” 车型,增配降价 2 至 3 万元,重新定义行业价格体系 。在比亚迪的降价压力下,特斯拉通过官降加金融补贴政策艰难维稳销量。此外,蔚来、小鹏、智己等造车新势力,以及广汽丰田等传统车企,在 2025 年开年纷纷推出购车优惠政策,涵盖保险补贴、零息贷款、直降等多种形式,竞争焦点从单纯降价转向金融方案和服务体验创新 。这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让整个汽车行业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咖啡行业,瑞幸以 9.9 元咖啡打破传统咖啡高价壁垒,迅速占领市场,门店数量和销售额大幅增长 。星巴克作为行业领军者,市场份额受到冲击,品牌形象也面临挑战,不得不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线,通过提升顾客体验、增加产品种类、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会员计划等方式来应对竞争,但在瑞幸等对手的价格攻势下,其策略实施显得越发紧迫。如今,瑞幸 “9.9 元券周周领” 活动持续进行,星巴克也不断发放 “买一赠一”“拿铁 7 折” 等优惠券,双方的价格博弈仍在继续。
(二)价格战的激烈程度与持续时间
电商平台的低价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从最初的特定时期促销活动,如 “双 11”“618” 等,到如今天天促销、天天低价,价格战已成为常态。各平台不断加码补贴,推出各种优惠活动,试图吸引消费者。商家为了在平台上获得更多流量和销量,不仅要参与平台的各种促销活动,还要自行降价,导致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甚至出现赔本赚吆喝的情况。一些中小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选择降低产品质量,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以次充好、货不对版的商品 。
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波及范围极广,数百个品牌参与其中。从豪华品牌到普通合资品牌,再到自主品牌,无一幸免。价格战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直接降价,还有金融补贴、置换补贴、赠送保险和保养等。这种激烈的价格竞争使得汽车企业的利润大幅下滑,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如高合汽车、极越汽车等,在价格战的冲击下,面临着破产重整、运营困境等问题 。
咖啡行业的价格战也让各品牌利润下滑明显。瑞幸的低价策略虽然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实现了门店数量和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但也面临着盈利压力。星巴克为了应对竞争,在提升顾客体验等方面投入了大量成本,同时价格优惠活动也导致其利润空间受到影响。整个咖啡行业在价格战的影响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之间的差异化逐渐缩小,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这对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这些行业的价格战持续时间都较长,电商价格战几乎贯穿全年,汽车价格战已持续近两年,咖啡价格战也已延续数年。长期的价格战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短期利润,更对行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减少,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难以提升,行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二、价格战如何引发中国资产塌陷(一)企业利润受损,资产价值缩水
在价格战的激烈竞争中,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 。从经济学原理来看,价格下降会直接导致企业的单位产品利润减少。假设企业原本的产品售价为 P1,成本为 C,利润为 π1 = P1 - C。当价格战打响,企业将产品售价降至 P2(P2 < P1),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变为 π2 = P2 - C,显然 π2 < π1 。
以汽车行业为例,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前 9 个月,国内汽车行业收入 73593 亿元,同比增长 3%;成本为 64531 亿元,同比增长 3%;利润为 3360 亿元,同比下降 1.2% 。汽车行业 4.6% 的利润率相较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 6.1% 的平均水平仍偏低。2017 - 2022 年,国内汽车行业单车利润维持在 2 万元以上,2023 年下滑至 1.7 万元,2024 年前 9 个月,国内汽车行业单车利润已降至 1.6 万元,其中 9 月仅为 1.1 万元 。
企业利润受损对资产价值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股票市场,股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盈利预期。当企业利润下降时,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盈利预期也会降低,从而导致股价下跌。以极米科技为例,由于投影仪市场消费需求不振,行业产品同质化、低价化的竞争压力下,极米采取以价换量策略,降低产品销售价格,导致销售收入及销售毛利率下滑。2024 年上半年,极米科技实现营业收入 15.99 亿元,同比下降 1.66%;净利润仅为 410 万元,去年同期为 9272.73 万元,同比下降 95.58% 。截至 2024 年 9 月 25 日收盘,其市值已跌去约 90%,为 39.20 亿元,股价也从上市初巅峰时期 600 元 / 股,跌至 56 元 / 股 。企业估值也会因利润受损而降低。估值是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利润下降意味着未来现金流减少,企业估值自然降低,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和市场地位。
(二)行业发展受阻,产业资产贬值
疯狂的价格战对行业创新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企业在价格战中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减少研发投入。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来看,一些行业在价格战的影响下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以投影仪行业的极米科技为例,2024 年上半年,该公司研发投入合计为 1.93 亿元,同比下降 6.15%,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为 12.03% 。研发投入的减少使得企业难以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产品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在智能手机市场,各品牌手机在功能、外观上越来越相似,缺乏真正能吸引消费者的差异化创新。
这种情况进一步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加剧。当企业都在生产类似的产品,且市场需求有限时,产能过剩不可避免。以光伏行业为例,随着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该领域,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在价格战的压力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光伏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 60% 左右 。产能过剩使得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形成恶性循环。
产业资产贬值也随之而来。由于行业发展受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品牌价值也会受到影响。曾经辉煌一时的达芙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战的冲击下,品牌价值大幅缩水。从 2012 年到 2017 年,达芙妮的利润从 170 亿港元直降负八亿港元,三年关闭 3000 家门店,市值缩水 95% 。不仅如此,企业的固定资产,如厂房、设备等,也会因为行业不景气而贬值。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的厂房和设备利用率降低,其实际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三)资产信心受挫,市场恐慌蔓延
价格战会引发投资者对资产信心下降。投资者在投资时,通常会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的发展前景。当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下滑、行业发展受阻时,投资者会认为投资风险增加,未来的投资回报难以保证,从而对资产的信心下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的价格战让投资者对部分车企的未来发展产生担忧。一些原本计划投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投资者,因为价格战的不确定性,选择观望或撤回投资。
资产信心受挫会引发市场恐慌。当部分投资者开始抛售资产时,会引发其他投资者的跟风行为,导致市场上资产抛售压力增大。在股票市场,这种恐慌情绪会表现为股价的大幅下跌。以 2024 年的股市为例,在一些行业价格战激烈的时期,相关板块的股票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下跌,市场成交量大幅增加,显示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市场恐慌对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产生了影响。随着资产抛售压力增大,市场供大于求,资产价格必然下跌。而资产价格的下跌又会进一步加剧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还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负面传导。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裁员等,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在房地产市场,当投资者对房地产资产信心下降,市场恐慌蔓延时,房价下跌,房地产企业销售困难,资金回笼缓慢,一些中小房地产企业甚至面临破产风险,这对上下游产业链,如建筑、装修、家电等行业都产生了连锁反应,导致大量工人失业,经济增长放缓。
三、价格战与中国股市长期熊市的关联(一) 企业盈利预期下降,股价承压
价格战对企业盈利预期有着直接且显著的影响。当企业参与价格战,产品价格被迫降低,在成本无法同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利润必然减少。以光伏行业为例,近年来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频发。多晶硅料价格从 2021 年的高点一路下跌,到 2024 年已降至较低水平。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某知名光伏企业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 15 个百分点,净利润也大幅下滑。这使得投资者对该企业未来的盈利预期大幅降低,纷纷抛售其股票。
从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看,股价与盈利预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企业盈利预期下降时,股价往往会受到承压。以金龙鱼为例,2023 年食用油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导致产品价格下滑,公司毛利率下降。2023 年金龙鱼实现营业收入 2765.66 亿元,同比下降 0.17%;归母净利润 30.11 亿元,同比下降 41.59% 。受此影响,金龙鱼的股价从 2022 年初的高点一路下跌,到 2024 年底,市值蒸发了近 50% 。
股价承压对股市整体走势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大量企业因价格战导致盈利预期下降,股价纷纷下跌时,股市的整体指数也会随之下降。在 2024 年,受多个行业价格战的影响,尤其是以新能源为代表的行业价格战,导致沪深 300 指数中的不少权重股股价下跌,拖累了整个指数的表现,使得沪深 300 指数全年跌幅达到了 10% 左右 。这种下跌趋势会影响投资者的情绪,导致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进一步加剧股市的下跌。
(二)市场资金流出,流动性匮乏
价格战引发市场资金流出股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盈利预期下降使得投资者对股票的投资回报率预期降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会考虑投资回报率。当他们认为股票的投资回报率无法达到预期时,就会选择将资金撤离股市,转向其他投资领域,如债券、黄金等。其次,价格战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在价格战的背景下,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会减少对股票的投资。
资金流出导致股市流动性不足的情况较为明显。股市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当资金大量流出时,市场上的买卖交易活跃度降低,成交量减少。以 2024 年某段时间为例,受家电行业价格战的影响,家电板块的股票成交量大幅下降,平均日成交量较之前减少了 30% 左右 。流动性不足使得股票的买卖变得困难,股价更容易受到大单交易的影响,波动加剧。
流动性匮乏对股市长期熊市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股市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股价难以上涨。即使有一些利好消息,也难以吸引大量资金进入股市。而且,流动性匮乏会导致市场的恶性循环,股价下跌使得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受挫,资金继续流出,从而加剧股市的长期熊市状态。在 2018 - 2019 年的股市熊市中,流动性匮乏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时市场资金持续流出,股市成交量低迷,股价不断下跌 。
(三)投资者信心丧失,股市恶性循环
价格战使投资者对股市信心受挫的过程较为复杂。当投资者看到企业因价格战而利润下滑、发展前景不明朗时,他们会对自己的投资决策产生怀疑,担心自己的投资无法获得回报。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中,一些投资者原本看好某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前景,但随着价格战的持续,该企业的盈利状况恶化,股价下跌,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判断产生了动摇,开始对股市失去信心。
投资者信心丧失导致股市买卖失衡。当投资者对股市失去信心时,他们会减少买入股票的行为,甚至大量抛售手中的股票。这使得市场上的卖盘远远大于买盘,股价进一步下跌。在 2024 年的股市中,受多个行业价格战的影响,投资者信心受挫,股市买卖失衡现象明显,某一天的股市卖盘量比买盘量多出了 20% 左右 。
这种恶性循环加剧了股市的长期熊市状态。股价下跌导致投资者信心进一步丧失,更多的投资者选择抛售股票,市场上的资金进一步减少,股价继续下跌,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的股市熊市中,投资者信心丧失导致的恶性循环使得股市持续低迷了很长时间,直到市场信心逐渐恢复,股市才开始走出熊市 。
四、解决之道:打破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一)企业自身的战略调整
企业要想摆脱价格战的困境,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其中创新是关键。名创优品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曾经名创优品依靠 “性价比” 策略在实体零售业建立起规模优势,但随着市场变化,这一策略难以持续提升业绩与估值。于是,名创优品启动品牌战略升级,从 “性价比” 向 “美好生活的向往” 转变,挖掘顾客更深层次的情绪价值。通过与 80 多个 IP 授权方合作,将生活用品 IP 化,打造超级 IP ,目前其 IP 产品销售占比达到 25% 。2023 年四季度,名创优品毛利率达 43.1%,续创历史新高,总营收入达 38.4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54%,单季度营收和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
差异化竞争也是企业突出重围的重要途径。以喜茶为例,在新茶饮市场价格战激烈、门店规模盲目扩张导致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下,喜茶提出拒绝 “内卷”,退出价格战。2025 年 2 月,喜茶发布内部全员邮件,停止接受事业合伙申请,坚持不做低价内卷,不玩 “数字游戏”,更加极致地执行差异化战略。过去一年,喜茶推出的 “超级植物茶” 系列累计售出超 3700 万杯,“去火纤体瓶” 上新仅 1 周销量突破 165 万杯,会员数量突破 1.5 亿,同比增长 5000 万,会员复购率持续提升并创下历史新高 。
品牌建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样至关重要。企业应注重品牌形象塑造,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优化服务体验等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注重品牌建设,其产品不仅在技术上领先,而且在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也独具特色,从而在高端手机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产品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企业还可以通过推出高端产品线、定制化服务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
(二)行业协会的协调与引导
行业协会在规范价格竞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准则,引导企业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例如,某地的家电行业协会针对当地家电市场价格战激烈的情况,制定了行业自律公约,明确规定了产品的最低限价,防止企业过度降价。同时,对违反公约的企业进行处罚,如警告、罚款、暂停会员资格等 。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遏制了价格战的蔓延,维护了市场的稳定。
行业协会还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组织行业研讨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为企业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之间分享经验、共同发展。某地区的纺织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协会还推动企业之间开展联合研发,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开发新产品,提升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政府政策的监管与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遏制恶性价格战十分必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价格竞争的底线,对恶意降价、倾销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在快递行业,2021 年浙江省政府审议通过《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 (草案)》,规定 “快递经营者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快递服务” 。这一政策的出台,有效地遏制了快递行业的恶性价格战,使行业价格逐渐回归合理水平。2021 年 9 月初,中通、申通、圆通、韵达、百世和极兔六大快递公司相继宣布派费上调 0.1 元 / 票 ,“价格战” 熄火定调,各大快递公司的营收情况也有所好转。
政府还应加大对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横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支持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对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对获得科技创新型企业称号的企业、建设创新平台的企业也给予相应奖励 。青海省税务局与科技厅联合印发通知,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按照当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免税额的 10%,给予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奖补 。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改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进而推动股市的健康发展。当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盈利能力提升,投资者对企业和股市的信心也会增强,股市将迎来良性发展。

疯狂的价格战已然成为中国资产塌陷和股市长期熊市的重要诱因。从企业利润受损、资产价值缩水,到行业发展受阻、产业资产贬值,再到资产信心受挫、市场恐慌蔓延,价格战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且深远的。它使得企业在价格竞争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创新能力被削弱,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导致股市长期低迷,投资者信心受挫。
解决价格战问题迫在眉睫。企业应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加大创新投入,走差异化竞争道路,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协调与引导作用,规范价格竞争,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恶性价格战的监管,同时加大对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展望未来,当我们通过各方努力成功打破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中国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将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创新,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股市也将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和市场信心的恢复,逐渐走出熊市,迎来新的牛市行情。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将在摆脱价格战的阴霾后,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是热谈哥
欢迎大家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