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砚孤山——历代铭文砚展
砚铭是砚台的身份证,往往又是历史的缩影。镌刻、雕刻在砚上的文字、符号、线条、图案,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的经济政治和人文风俗。砚铭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与砚雕艺术相互成就,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砚铭文化。
由西泠印社、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主办的“赏砚孤山——历代铭文砚展”于12月1日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臻选高古、明清、当代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铭文砚60方,着重展现历代砚铭、砚雕所承载的文心、文脉。
微信公众平台精选“赏砚孤山——历代铭文砚展”中的12方砚台,释以文字,带大家细细品读砚铭之美。
本系列将分三期连载,本篇为第二期。
汉 平板砚及螭龙研石
汉代墨还没有完善,故砚台须配有研石使用。一方砚板、一块研石、一支毛笔,这算是一套文具。会存放在一个木质的漆盒中,以便放置和携带。年代久远,往往砚匣损毁、毛笔腐烂、研石遗失,唯独存砚板留世。宋代人得此砚板,不知其为何用,误认为是纸镇,所以题刻“泰然镇之”铭文。随后又随着进入宋代墓葬。所以这是一个传承有序的历史收藏,虽然说使用用途被搞错了,但是却留下了当时宋代人对它的题记,也是非常难得的一件文房艺品。
明 铁铸暖砚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巨大。北方天气苦寒,即使室内墨汁也有上冻的危险。所以古人发明了暖砚,此暖砚为明·弘治十七年制,中炉膛中空为铁铸造入汤中空,其中可置小炭火,保证砚堂之墨不受冻,保存至今完好。此件为韩天衡美术馆藏品,是古代文人克服自然条件下刻苦攻读书写的一个例证。
清 麻子坑门式端砚
此砚为清代端州麻子坑砚,砚堂设计规矩,实用性极强,尽显文人风范。其外盒选用黄花梨木精制而成,更添几分古朴雅致。盒面绘有海派著名画家唐云先生的翠竹图,再由韩天衡先生以篆刻技法,运用钝刀刻之。韩天衡先生运刀沉稳而刚毅,大刀挥洒自如,小刀则犀利精巧,巧中寓拙,彰显金石韵味。唐云先生褒之曰:颇有金石气质。篆刻家与画家的联袂之作,实为难得。彼时文人用砚好比于今人所携带之手机,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砚台携带不便,故每一书斋、每一书案均置有砚台。然传世佳砚却是寥寥,佳砚必具有佳材、佳工、佳匣、名家题记、传承有序,而这些条件同时满足的砚台,更是屈指可数,珍贵无比。
清 坑仔抄手端砚
丁敬(1695—1765)双铭坑仔抄手端砚。丁敬,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梅农、清梦生、玩茶翁、玩茶叟、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是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篆刻家,被誉为“浙派篆刻”的开山鼻祖,也是“西泠八家”之首。此砚是明代抄手砚,其造型小巧可爱,中规中矩,两侧刻:“取石于淵,取烟于木,其占有谷。龙泓。”“乾隆辛?得药园光木砚。敬”。其中篆字还具有明代六书通的特质。
清 乾隆仿宋玉兔朝元砚
清高宗乾隆皇帝,是一位对中国江南文人情怀充满无限憧憬的帝王。尽管身居九五之尊,他却乐于将自己塑造成文人的精神领袖,并悉心经营这一形象。此砚正是在乾隆皇帝审美主导下的一件仿古杰作,凝聚了他对古代文人情趣的深刻理解和追求。砚边镌刻着“仿宋玉兔朝元砚”的字样,透露出其仿古的意趣。砚堂起线浅且光素,展现出一种简约而不失高雅的美感。覆手则刻有月兔朝元的图像,古韵盎然。更为珍贵的是,砚的周边环绕着乾隆皇帝所题文字:“月之精,顾兔生;三五盈,扬光明;友墨卿,宣管城;浴华英,规而成。乾隆御铭。会心不远(印)”。这些文字不仅是对砚的赞美,更是乾隆时期对中国古代文人审美思想的一次深刻总结。它们富含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好古、拟古、模古的形而上学习心态,体现了文人墨客对于古代文化的崇敬与传承。
转载自“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公众号主讲人:韩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