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早年欠下一个人情债,几次报恩皆遭拒绝,直到晚年方才还清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4-12 09:49:00

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孟春三月,踌躇满志的李鸿章再度踏入顺天贡院,参与丁未科会试。此前,李鸿章已执贽于曾国藩门下,潜心研习八股文技艺。凭借在师门的勤勉钻研,李鸿章对此次会试满怀信心,势在必得。

遵循既定流程,考生获取试题后,需首先于草稿纸上进行作答。完成作答后,经严谨细致的检查,确认无误,方可将答案转抄至正式考卷之上。

尽管会试包含三场考试,然而,其中第一场起着决定性作用,关乎考生的前程与命运。彼时,李鸿章深知其重要性,丝毫不敢有所懈怠。在考场上,他文思敏捷,灵感如潮,运笔流畅自如。历经两日的艰辛作答,终完成草稿,只待翌日将其工整誊写后,便可提交试卷。

然次日晚间,李鸿章突染风寒之疾。时处三月之初,京城寒意犹存,此季气候使然,于彼时考生之中,罹患病症亦属常见,故李鸿章染疾一事,亦在情理之中。

然而,彼时李鸿章所患之疾颇为沉重,其双手震颤不已,致使无法握笔书写。在此种情形下,李鸿章唯有仰望苍穹,喟然长叹:“今科恐无希望矣!”

身处困境、满心绝望的李鸿章,于号舍之内,接连发出声声喟叹。未曾料想,此举动竟惊扰到了毗邻号舍、来自江苏宜兴的考生徐家杰。

在普遍认知里,会试考场向来以戒备森严、氛围肃杀而著称。于清朝初期,此特征确实鲜明,考场内外防范周密,营造出极度紧张的环境。然而,历史演进至晚清阶段,考场纪律却呈现出显著的松弛态势。究其本质,制度虽精善完备,但若缺乏切实有效的执行,终究不过是徒具形式的空洞条文。

自嘉庆朝以降,科考场规渐趋松弛,场内考生随意走动之状屡见不鲜。彼时,徐家杰并非初次参与会试,其于完成考卷誊录后,旋即起身移步至李鸿章近侧,问询李鸿章已作答文章之数量。

李鸿章神情落寞,言辞间尽显疲态,称仅将一篇文稿工整誊录,另有两篇尚为草稿状态,实因时间紧迫,未能完成誊写工序。且当下身体状况欠佳,一提笔便双手颤抖不已,致使无法顺利完稿。

徐家杰深切体认到士子历经十载苦读的艰辛,鉴于此,他不忍目睹李鸿章精心筹备之事付诸东流。于是,徐家杰示意李鸿章将文稿呈上,由其亲自代笔誊录。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徐家杰襄助之下,李鸿章顺遂通过会试。旋即,于五月开科的殿试中,李鸿章荣列二甲第十三名进士。与此同时,徐家杰亦得偿所愿,获三甲第三十八名之成绩。榜单揭晓后,李鸿章亲赴江苏会馆,向徐家杰表达诚挚谢意,并与徐家杰结为莫逆之交。

李鸿章旋即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历经诸多跌宕起伏,终至宰辅之位,权倾朝野。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徐家杰获任山东益都知县,此后数十年间,其仕途轨迹局限于知县一职,辗转往复,直至致仕,仍居七品之秩,未能更进。

晚清时期,李鸿章位高权重、权倾朝野,于慈禧太后跟前建言举荐,并非难事。然徐家杰生性刚正不阿,据野史及笔记等史料所载,当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际,曾数次去信示意徐家杰,透露出有意擢升其官职之意。

徐家杰秉持着坚定的立场,坚决抵制该举动,其从传统士人的气节观念出发,认为此举措有辱读书人的风骨,故而无论如何都拒不受惠。李鸿章深谙处世之道,亦不愿强行改变他人意愿,未对徐家杰施加压力。尽管如此,二人在后续的岁月里,依然维系着紧密的关联。

在光绪二十四年之际,李鸿章终以实际行动,清偿了对徐家杰所背负的那份意义重大的人情。

在当年的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关系彻底决裂,由此引发了戊戌政变。此次政变后,光绪皇帝遭禁锢,诸多维新派人士亦被捕入狱。

在慈禧太后授意之下,守旧派大臣精心拟定一份详单。此单首位赫然列着徐致靖,其为徐家杰次子,于光绪二年荣登进士之列,彼时正任职吏部右侍郎之位。

守旧势力对徐致靖恨之入骨,视其为罪魁祸首,将其列入重点惩处名单。照此情形发展,若无意外变故,徐致靖极有可能如同谭嗣同等人一般,数日后被押解至菜市口执行死刑,从而成为“戊戌七君子”的一员。

徐致靖身陷囹圄之后,徐氏家族顿时陷入混乱局面。彼时,家族众人试图多方奔走斡旋,期望寻得援手。然而,在如此关键且敏感的时刻,朝堂诸臣皆因局势复杂微妙,无人胆敢涉足此事,唯恐引火烧身。在此万分紧急之际,徐家杰毅然决然,亲赴贤良寺,面谒李鸿章,恳切恳请其凭借自身影响力出面从中协调周旋。

甲午战败,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彼时,其为国人所诟病。光绪帝颁旨,革除李鸿章诸多实职,仅留文华殿大学士虚衔,使其闲居于京城。幸得慈禧太后念及旧情,不久后,李鸿章获任总理衙门大臣。然而,此职位并无实际权力。

虽彼时李鸿章已暂处势微之境,然其人脉网络所蕴含之能量,仍不可等闲视之。当徐家杰专程前来拜访之际,李鸿章旋即应许,言明即便倾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亦定要保徐致靖周全。

李鸿章亲往会晤荣禄,恳请其于慈禧太后面前代为斡旋。荣禄与李鸿章情谊笃厚,面对挚友之请,实难推诿。旋即,荣禄向慈禧太后禀奏,称自光绪帝宣告维新之始,迄三个月期满,其间光绪帝从未召见徐致靖。由此可见,徐致靖并非维新运动之关键人物。

当慈禧察觉前来求情者为荣禄时,权衡之下,采取了较为宽松的处置态度。旋即,通过明确的指令,将列于名单之上的徐致靖从相关处置范畴中予以剔除。

荣禄所陈之理由,实难成立。光绪帝未召见徐致靖,盖因其患有严重耳疾,与人交谈时需对话者提高音量。基于保密考量,光绪帝遂决定不予召见,此并非源于对徐致靖信任与器重之缺失。

在李鸿章的从中斡旋下,徐致靖终得保全性命。事件平息后,徐家杰专程前往李鸿章处表达谢意。回溯过往,他或许未曾预料,曾经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竟能为家族带来长久的荣耀与昌盛。李鸿章此番出手相助,从某种层面而言,实乃践行知恩图报之美德。

据野史载,关于徐家杰是否曾助力李鸿章誊写考卷,经御史考证,此事难下定论。然而,李鸿章营救徐致靖一事确凿无疑,此记载于《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

0 阅读:9
碧海蒼山玉宇

碧海蒼山玉宇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