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入曾国藩门下?或许对李鸿章而言没有别的选择了

世图看历史 2023-03-30 15:20:04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书信:

阁下久不来营,颇不可解。以公事论,业与淮扬水师各劳官有堂属之名,岂能无故弃去,起灭不测。.......如无醴酒之嫌,则请台旆速来相助为理。

在信中曾国藩表达出了自己想要李鸿章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的想法,态度十分诚恳;李鸿章已经在江西闲赋一年,对眼下的形势进行分析,于七月份前往曾国藩所生的东流大营。

二人见面后,彻夜长谈、畅所欲言。

咸丰十年,曾国藩坚持在祁门设立总督衙门,李鸿章规劝祁门位置不合适,但被曾国藩拒绝;果然四个月以后祁门陷入太平军重重包围之中,曾国藩非常生气,坚持严惩祁门守将、自己的好友李元度。

在曾国藩艰难时刻,李鸿章因为为李元度求情未果;一气之下离开曾国藩前去南昌投奔自己的哥哥。

但过了一段时间,曾国藩给李鸿章写了开头的那封信,希望李鸿章能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出谋划策。二人既然生了嫌隙,李鸿章又为何再次回到曾国藩门下呢?

或许对于李鸿章而言,曾国藩是他最好的选择。

出身耕读之家,与曾国藩成师徒

其实李鸿章的出身很一般,而且他的先祖并不姓李,而是姓许,叫许福山。许家传了几代到了许迎溪这一代,同村的李心庄娶了许家的女子为妻子,两家成了亲家。因为许家女子嫁给李家以后一直没能生下一个儿子,所以许迎溪便将自己的次子许慎过继给了李心庄为后人。就这样在李家传了七代,到了李文安这一代。

在李文安之前,李家一直都是耕读之家,其实说白了家中以耕作为生,但家中男子不耽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但一直就是没能榜上有名,李家一直没能出一个入朝为官的人。

李文安便是李鸿章的父亲,生有六个儿子两个女儿。

大女儿嫁给了县上的一个富裕人家张家,所以李家经常会得到张家的资助。

而李鸿章因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也被称为“李二先生”。

李文安曾做过私塾的先生,一边教书谋生,一边苦读准备科举考试。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四年李文安在乡试中中举,四年后参加会试,中了进士。

当家中有人跟李鸿章的母亲报喜的时候,李夫人还一点都不相信,继续耕田种地。

李文安榜上有名,让自己的家庭也变成了当地的“望族”。

如此一来李文安得以入朝为官,慢慢做上了户部主事,成为李家第一位入朝为官的人。

李文安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而且恪尽职守的人,据说每次查案子都是“追查到底”,所以被人称为是“包公在世”;也因为自己较真的脾气,得罪了不少同僚。

李鸿章的母亲,即便夫君已经做了官,仍旧保持勤俭节约、织布耕作的习惯。有人劝她该享福了,但她却告诉别人:要让自己的儿子们发奋读书,将来做一个有用之人;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

正是在父母亲这样的影响下,在父亲李文安榜上有名的四年后,到了道光二十年,李鸿章成了秀才。之后李鸿章前往京师,拜访同父亲兄弟相称的曾国藩。因曾国藩与李文安是同一年中榜的进士,所以二人感情还是不错的。

曾国藩对李鸿章进行了科举考试的指导,李鸿章在第二年的乡试中成功中举。

并且在曾国藩的推荐下,李鸿章得以成为何仲高的家庭老师,在做老师的同时李鸿章也在积极准备参加会试。

道光二十五年,李鸿章在会试中落榜;

两年后终于榜上有名,获得了庶吉士的资格,进入翰林院研习,跟随曾国藩身边学习。

三年后李鸿章擢升为翰林院编修,同时还担任了国史官协修等职位,不过仍旧是在曾国藩的身边学习。

二人在“朝夕相处”中,曾国藩教给了李鸿章很多工作的方法,甚至还会教给李鸿章做人做事的道理: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半途而废。

李鸿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的经历告诉我们:孩子的教育跟家庭的影响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李鸿章的父亲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一直不放弃坚持参加考试,终于榜上有名;而李鸿章的母亲呢?即便是夫君入朝为官,仍旧过着织布耕作的日子,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确实想不榜上有名都难。

更何况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是同一年的进士,以兄弟相称;

有曾国藩的帮忙,李鸿章科举考试的路也确实比父亲李文安容易很多。

不过这对李鸿章来说,仕途之路才刚刚开始。

严格来说,曾国藩也算是李鸿章的老师,二人是师徒关系;在李鸿章初入仕途时,曾国藩确实教给了李鸿章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只是后来因曾国藩回乡丁忧,二人之间的联系便少了。

至于后来李鸿章为何会入曾国藩门下,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其实李鸿章是在多次“试错”以后,才发现跟随曾国藩是他唯一的出路;究竟是为何呢?

壮志难酬,想要找寻“力挽狂澜”之人

道光三十年年底,在广东广西地区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仅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太平军便占领了南京等地;与此同时,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也陆陆续续爆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等人便不需要再继续研究孔孟儒家之道,而是需要投身到阶级斗争中去。因为到了道光年间,满清的“八旗兵”“绿营兵”已经习惯了养尊处优,实在是没有战斗力。咸丰帝只能以“保境安民”为口号,先后任命团练大臣13人,让这些团练大臣回到自己的家乡招兵买马,对抗太平军。

咸丰三年二月,李鸿章奉命回到庐州,成为安徽巡抚周天爵的幕僚,帮周天爵出谋划策;同时李鸿章还联系自己的弟弟李鹤章等人在定远一带,对抗捻军。

五个月以后,李鸿章第一次与太平军交手,大获全胜,并且因此战而得到了六品蓝领的封赏

李鸿章在安徽团练的消息被曾国藩得知,曾国藩特地为自己昔日的徒弟给江中源写了一封信,对李鸿章是大加称赞。

同时曾国藩给李鸿章也写了一封信,鼓励李鸿章能积极募办团练,千万不要让新组建起来的部队沾染了满清旧营的那些坏习气。而且还提出让李鸿章组建一支6000人队伍的打算,希望李鸿章能为江中源出谋划策,来日两军能合兵一处,共同剿敌。

十二月份,李鸿章的老家被太平军焚毁,毁家之仇让李鸿章与太平军更是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次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回到皖北参加团练,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带着自己数百人的部队加入到父亲的团练部队中去。这年,李鸿章成为新任安徽巡抚福济的幕僚,福济是李鸿章中举时的会试副考官,算是李鸿章的座师,这一层师生关系,让福济对李鸿章格外的重视。

咸丰五年,李鸿章与父亲李文安协同作战,但是失败了。李文安病重时,亲自给儿子们写了一封信,告诫他们:

贼势猖獗,民不聊生。吾父子世受国恩,此贼不灭,何以家为,汝辈努力以成吾志。

父亲李文安病逝后,李鸿章应当丁忧三年,但是为了报亡亲破家之仇,李鸿章只服丧百日便回到了军营。

福济确实对李鸿章很不错,但是福济不懂得军事,而且李鸿章经常会遭到福济门下其他幕僚的嫉妒,所以李鸿章总是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感觉,为此李鸿章还做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情。李鸿章觉得福济虽好,但是并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想要有一番作为,自己必须要找寻其他的出路才可以。

愁弹短铗成何事,力挽狂澜定有人;

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

咸丰八年曾国藩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想要让李鸿章加入到自己的团队中来;这封信坚定了李鸿章前去投靠曾国藩的决心。

十二月,李鸿章到达曾国藩所在的建昌大营,二人见面后都是异常的兴奋,在一起交谈关于诗句的看法,二人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聊得非常投机。

不过二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顺利,因为一些矛盾李鸿章差点弃曾国藩而去。

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曾国藩与李鸿章闹矛盾

李鸿章加入曾国藩团队以后,曾国藩便对其委以重任,让其招募兵马。李鸿章根据之前的经历知道这项任务非同小可,便直接拒绝了,因为李鸿章觉得自己暂时能力不够。

不过曾国藩对李鸿章一番开解后,李鸿章接受了任务。接受任务的李鸿章即刻前往皖北,当时皖北的局面很混乱,压根找不到兵马,李鸿章的人任务失败。

咸丰九年六月,李鸿章回到曾国藩的府上做文案的工作,虽然谁曾国藩的秘书,但实际上充当的是谋士的角色,每次曾国藩有什么事情,都会先跟李鸿章商议。

三个月以后,曾国藩带着李鸿章前去见湖北巡抚胡林翼,胡林翼第一次见李鸿章,便对李鸿章大加称赞一番,多次建议曾国藩给李鸿章谋一个实缺。

次年七月曾国藩保举李鸿章出任两淮盐务使,不过曾国藩并非只是让李鸿章前去办理盐务,而是想要让李鸿章前去训练水师,并且就地办理船厂,用水师来保护盐场。

只是后来因发生祁门大营危机,李鸿章再次回到曾国藩身边。

正当曾国藩想要重用李鸿章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让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很是紧张:

咸丰十年四月,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原先的两江总督被革职,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之职。便奏请朝廷,希望能在祁门设立自己的总督衙门。但是这一计划李鸿章并不赞同,便劝说曾国藩能改变自己的计划:祁门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利,在祁门这个地方驻军的话是很危险的。

但是曾国藩这次并没有听李鸿章的,甚至很生气地说:“不愿意留下,便可以离开!”

果然四个月以后,祁门便被太平军重重包围,曾国藩很是生气,将怨气全部撒到了祁门守将、也是曾国藩的好友李元度身上,甚至让李鸿章写奏折弹劾李元度。

曾国藩此举,让手下的将士、官员怨声载道,纷纷指责曾国藩不念旧情。

毕竟太平军有一万多人,而李元度只有三千人,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李元度是曾国藩的生死之交,大家便希望曾国藩能对其从轻发落。

李鸿章带着其他的幕僚纷纷为李元度求情,但是曾国藩铁了心要严惩李元度,便亲自写奏折弹劾李元度。李鸿章对曾国藩很是失望,便想要离开。

曾国藩并没有挽留李鸿章,李鸿章便打算前去投靠在南昌的哥哥。

在前去南昌的路上,李鸿章顺便去拜访了胡林翼,并且将自己离开曾国藩的原因告诉了胡林翼。胡林翼耐心地劝说李鸿章,李鸿章便告诉胡林翼:“我以为恩师是豪杰之士,所以前去投奔,如今我才知道不是。”

而曾国藩却是在埋怨李鸿章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离他而去,不能与他一起患难与共。

胡林翼便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在胡林翼的劝说下,曾国藩也开始冷静的思考;如此一来,李鸿章才没有与曾国藩断了联系。

之后李鸿章给胡林翼写信向胡林翼能帮忙劝说曾国藩尽快从祁门撤走,前去肃清江西的太平军才是最要紧的。胡林翼觉得李鸿章说的有道理,便给曾国藩写信劝说,并且在信中委婉地提到曾国藩没有从战略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因小失大;曾国藩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寻了一个合适的机会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希望李鸿章能回到自己的身边继续出谋划策。李鸿章对眼下的局势进行了分析,认为跟着曾国藩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便决定放弃以前的嫌隙,于七月份前往曾国藩的东流大营。

李鸿章重新回到曾国藩身边,二人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交谈,一直聊到深夜。

连续几天的彻底长谈,让二人之间的嫌隙彻底消除。

慢慢地,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从普通的师生情谊,上升到了铮友的程度,几乎是无话不说。

结语

我们暂且不论李鸿章与曾国藩在历史上的影响,仅看二人之间的关系,李鸿章之所以最终选择拜入曾国藩的门下,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父亲李文安的缘故

李文安与曾国藩是同一年的进士,二人的关系很好,以兄弟相称;正是因为李文安跟曾国藩的这一层关系,让李鸿章的科举之路更加顺畅一些,并且在中举后,入翰林院跟随曾国藩一起学习。

二人成普通的师徒关系,只是后来因曾国藩需要回乡丁忧,二人之间才减少了联系。

不过这仅仅算是二人的“初识”,还算不得李鸿章拜入曾国藩门下。

那么第二点原因便是重点了:李鸿章先后跟随多个上司,虽也有重视李鸿章者,但都不是李鸿章想要真心是追随的,包括李鸿章的座师福济。福济对李鸿章也算不错,但李鸿章很清楚:福济并非是一个在当下局势中力挽狂澜的人,若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需要换人。

而曾国藩恰好在此时向李鸿章伸出了橄榄枝,李鸿章投奔到曾国藩门下。

不过二人一开始的合作并没有那么顺利,甚至差点因为李元度一事分道扬镳;之后在胡林翼的说和下,二人之间才没有断了联系,慢慢重归于好。

而且在彼此的相处中,曾国藩认为李鸿章是与自己志同道合,而且秉性一致的人;所以慢慢从师生关系发展成为铮友的程度。李鸿章能得如此,靠的都是他的真本事。

之后李鸿章不仅为曾国藩出谋划策,而且遇到合适的机会开始崭露头角,慢慢成为淮军的统帅,接替曾国藩衣钵成为朝廷重臣。

李鸿章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力挽狂澜的英雄,有人说他是历史罪人。我们暂且不去议论这位晚清重臣的功过得失,仅看他投奔到曾国藩门下的过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若你想真的有一番作为的话,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自身本事过硬

志同道合的人给自己机会

参考资料:

《李鸿章传》

《清史稿》

《曾国藩传》

0 阅读:15

世图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