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二)

老谢语文 2024-05-24 12:34:34

四、读懂诗歌正文

1.古诗常见思路结构:

(1)律诗常见结构:

①四分法:起承转合

“起”句是开头,在律诗中指首联。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承”句是第二句,在律诗中指颔联。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承上启下;铺垫下文。

“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

“合”句是结尾句,在律诗中指尾联。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

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

例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秀飘逸之风。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喝酒,与你慢慢品论文章呢?)

分析: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

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是“合”,天各一方,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一起对酌,切磋诗艺。

(2)绝句结构:

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

例题: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草色青青柳丝嫩黄,桃花繁茂似锦杏花芳香袭人。轻柔的东风带来无限生机,它可不会吹走忧愁,越来越长的春日,使我这带着烦闷的人怎么消磨啊)

分析:

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3)词的结构:

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下片:抒情。

例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上片写景,下片书写羁旅之愁。

2.在读懂“诗家语”的基础上,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以翻译为: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1)题目提供信息:点明了作者的行程和地点:行船在吴淞江上。

(2)翻译诗歌正文:

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开了去。

天已黑,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3)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3.古代诗歌的特点

(1)跳跃凝练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是指句与句之间呈现较大跨度的跳跃。这种跳跃性为诗歌中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等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十分普遍。

这种跳跃凝练,影响着我们对诗句的理解。

解决办法:用想象与联想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A.诗句中的省略造成跳跃

a.诗句中主、谓、宾成分的省略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

分析:“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吾”,“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省略两个主语,语言更简练。

b.对话中上句或下句的省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分析: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c.意象组合中联结词语的省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分析:

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联结词语,这九种意象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表达作者的羁旅之愁。

d.叙事过程中人物、场景的跳跃,尤其是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分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曹操关进铜雀台。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分析: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已经达到很高的造诣,但被轻薄的、守旧文人所讥笑。

(2)倒装句式

A.主语后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正常语序: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B.宾语前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正常语序: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正常语序: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C.主宾换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正常语序:黄花报霜信)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正常语序:林暗风惊草)

分析: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D.定语位置变化

a.定语挪前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分析:“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晴》

正常语序:知碧湖外草,见红海东云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玉阶上渐渐生起露水,夜色已深露水打湿了罗袜。转身回到屋内放下水晶帘子,只见秋月明澈,清辉动人。)

正常语序:却下水晶帘,望玲珑秋月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陆游《昼卧》

正常语序:闻横笛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b.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正常语序:一夜飞渡月镜湖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正常语序:晓看红湿处,锦官城花重。

E.状语后置与挪前

a.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分析: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秋兴》八首之二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合理的语序: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F.互文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能收到经济笔墨、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短语互文:去国怀乡 朝歌夜弦(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朝歌夜弦”是“朝歌弦,夜弦歌”)

(2)单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3)偶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4)多句互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五、读意象、关键词语

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领悟 “意象”中的寓意,就能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1.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2.常见的意象与情感:

①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长亭、南浦、酒。

②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捣衣。

③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

④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

⑤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⑥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⑦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五柳、东篱、三径。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①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注: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② 【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③ 【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3.关键词

诗词中有一些词语往往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抓住这些词语,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也有助于读懂诗歌。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情感词:

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如“愁” “怨” “恨” “愤” “忧” “凄” “悲” “喜” “乐” “悔” “思” “怜” “泪” “闲” “怅”怆” “孤” “独” “寂寞”之类。

A.关注诗歌情感词“情点”——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或透露诗人思想感情的字眼。

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

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拓展练习: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行人啊千万别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问: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案:

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2)修饰词:动词 、形容词、副词等,尤其是冷暖色调形容词多能表现悲喜心情。

A.动词(作用: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增强情感表现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B.形容词 (作用: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行宫》元稹)

C.数量词(虚数使诗歌借助夸张增强表现力,确数,使诗词精炼有力,含意丰富。)

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西楼晚眺》许诨)

b.用确数。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c.虚数确数同时运用。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宫词》张祜)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草丛皆不见。(纪昀《吟雪》)

D.虚词(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E.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

a.叠词: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或起强调作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瞳瞳: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模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李白)

c.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蒋捷)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空伫立。

(1)题目提供信息:点明了地点(淇上)、事件(送赵仙舟)、题材(送别诗)。

(2)翻译诗歌正文:

(3)读意象、表情词语:

意象:“荒城”“天寒”“远山”“日暮”“长河”。

表情词语:“笑”“泣”“伤离”“愁”。

(4)请用几个短语概括这首诗中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

相逢时的欢愉,离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4.读关键句

首句(联):从首句了解基调,许多诗词,往往在开头部分,奠定基调,统领全诗。

尾句(联):从尾句了解主旨,在最后一两句升华,卒章显志,或较为鲜明直接地表达出情感、主旨和态度,或婉转含蓄表现郁积在心中的情感。

重要句:隐含诗歌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典故句: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

读尾句:

对格律诗的末句(尾联)尤其要认真品读,读懂它很有可能就抓住了诗歌最主要的情感和主旨。

起(首句/联):开头。交代时、地、缘起等。

承(第二句/颔联):承接上文。铺垫蓄势。

转(第三句/颈联):转折(结构思路的转折点)。事——理,景——情,物——人。

合(尾句/联):收束全文。表达见解,抒发情感,揭示主旨,卒章显志。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借助选择题

古典诗歌鉴赏的客观选择题,选项信息含量很大,囊括了诗歌的情感、主旨、语言、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的赏析,虽然其中有的选项设置了错误,但这些错误大多也只是细节上的。

所以说,认真阅读选项会使考生在读懂诗歌方面获得莫大的帮助。当然由此带来的甄别选项的正误也对考生提出的巨大挑战。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

例1:(2020·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题目提供信息:题材:赠别诗;赠别对象:友人郑炼;友人所到之地为襄阳。

(2)看注释:①②③是词语的解释;注释④是对典故的解释,对于揣摩诗人的感情具有重要帮助。

(3)翻译正文:

(4)看选择题:

①选项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A项是对首联的概括,由选项可知“戎马交驰际”是交代时代背景,“柴门老病身”是交代诗人自身处境。

②选项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B项是对颔联的理解,由选项可知三、四句抒写了离别之情,但对“把君诗过日”的理解有误,此句意为“我”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不是“日后陪伴”,而是“现在正在拜读”。

③选项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C项是对尾联的理解,由选项可推知“姓庞人”这个典故的意蕴。

④选项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D项是对诗歌整体风格的理解,由选项可初步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例2:(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③拘牵雨花社④,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题目提供信息:题材:寄赠诗;寄赠对象:白居易。

(2)看注释:

由注释①可联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进而推知两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比较接近,应该也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

(3)翻译正文:

江州司马,你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

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

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

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4)看结构:

首联:起笔。问候江州司马的生活和心境。(抒情)

颔联:承笔。聊一聊当地的山川风景。(写景)

颈联:转笔。先写“我”题诗相赠找不到鸿雁,再写友人远在天边像“病鹤”遥望长安。(写人)

尾联:合笔。直接表达劝诫友人不要沉迷佛法。(抒情)

(5)看选择题:

选项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选项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B项“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错误。“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湓浦曾闻似衣带”意思是“我曾听说湓江蜿蜒流淌像衣带萦绕”,表现的是湓江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

选项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选项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0 阅读:4
老谢语文

老谢语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