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似乎已经在“全球第四“这个位置上牢牢坐稳,倒是一些曾不把OPPO放在眼里厂商喊出了“十个季度内,国内市场重回第一”。
说起来,OPPO从来不高调地在销量上喊话,更在行业乱战时韬光养晦苦心耕耘,这种“特立独行”,怎么就能独占全球7.6%的市场,全国18.1%的份额?
而如今,坐稳位置的OPPO没有了销量的浮躁,又在想着什么呢?
“不合群”的OPPO
从一开始,OPPO就不太一样。
2008年,OPPO首次踏入手机市场,在一众友商都在主打科技,譬如中兴正准备以四十款3G新品锁定“中国3G第一品牌”时,OPPO差异化地以“至美”追求建立Real,发布首款“笑脸手机”A103。
2009年,在“中华酷联”都在调整策略发力低端市场时,OPPO却精准锁定消费者“用手机听音乐”的需求,推出第二个分系列OPPO Ulike,以“OPPOReal音乐手机“发力中高端。
2012年,当三星、苹果、诺基亚为中国市场贴身近战时,OPPO却以全球最薄智能手机为抓手,发布厚度仅为6.65毫米的Finder,同年又发布自拍神器Ulike 2与国内首款1080P屏幕手机Find 5。
不止如此,OPPO此后独创的全球首款旋转摄像头、“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VOOC闪充技术、“前后2000万,拍照更清晰”的拍照技术,一次次掀起了跟随浪潮。
这种种逆市场主流而为的特立独行,只是OPPO的任性吗?
是否任性,还是得用事实来说话,再理想的想法都得让市场买单,再完美的畅想都得接受消费者的检验。而对于OPPO的“古怪”而言,市场却全部买单:OPPO的销售数据的年复一年逐步提高,在不到十年就先后取代了联想、中兴、诺基亚、小米等等一线厂商的位置。
究竟OPPO特立独行的背后考虑是什么?
实际上,我们从最近OPPO副总裁吴强对外发声的一段话,就可以明白一些:“我想,OPPO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源自于OPPO对品牌初心的坚守”,他还提到,一个核心价值观“本分”——““本分”就是在隔绝外界的压力、诱惑和挑战,去把握做事的正确方向。”
似乎坚持初心和本分是每个企业都会提到的,可细细探究,你就会发现OPPO“初心”与其它企业有着根本出发点的不同——不脱离现实去聊科技,不脱离消费者去讲体验——OPPO的每一项核心研发和关键爆点,从超薄、美颜、闪充到拍照都是从最基层的消费者痛点出发。
因此,OPPO从出生就与行业不一样,尤其与“为发烧而生”的小米相比,双方的战略更是泾渭分明。比如看最简单的两个指标,产品和营销。
在产品上,小米的最大标签是性价比。所谓性价比,就是性能与价格的比尽可能做得高。实际上,小米在产品上的策略很简单,那就是赶风口,突出产品某些方面的性能,或者直接模仿业界领先者的产品特性,让其极具噱头性,同时将价格拉低。有的媒体如此评价小米的产品,是三颗星的功能配置,四颗星的用户体验,五颗星的价格。
例如小米6,最大卖点就是搭载中国首发的全球第一颗10nm制程商用芯片高通骁龙835处理器,这很符合小米强调性能噱头的特点,“不服,咱们跑个分”。同时,小米6也紧跟业界领先者苹果的iPhone 7 Plus的双摄,但是价格上做到极致。
而OPPO呢?它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某些方面的功能做深做透。比如和小米6同期的R11,没有去追最新的骁龙835处理器,而是选择了够用的骁龙660处理器。为什么?因为从OPPO的目标用户角度,660所带来的性能已经足够用了,在他们看来,845和660的差异基本可以忽略。
相反,OPPO抓住了目标用户最大的痛点:拍照。无论是前置的2000万像素摄像头,还是后置的采用一颗1600万像素广角摄像头搭配2000万像素长焦摄像头的双摄方案,或者专门定制优化的影像处理器等等,都是如此。“前后2000万,拍照更清晰”的slogan,以及“OPPO=拍照手机”的卡位,都让OPPO切中了用户的真正需求,正是这种“用户最需要的”的定位制造了OPPO一次次的爆品。
从日前OPPO最新的R15媒体沟通会上,同样可以看到这一点。“渐变,见变”的主题说明OPPO始终在变,是跟着用户的需求而变,OPPO又始终没变,没变的是坚持用户为中心的初心。
不“赶潮”的“造潮者”
可以看到,OPPO是国内手机厂商中为数极少的有主见者,它在当年大家都学小米的时候仍然“众人皆醉我独醒”,坚持做自己。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时间拉长,小米和OPPO的发展轨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2012年,小米因不断上扬的销量终于引发国内各大厂商的跟随潮:最早行动的是中兴,在2012年10月推出互联网手机品牌努比亚;随后2013年12月华为推出互联网品牌“荣耀”。而随着2014年小米以6000万销量好过三星,登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一把交椅,小米掀起的“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手机热潮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连BAT都纷纷来分一杯羹。
而那时候OPPO还在韬光养晦,比如2015年,根据IDC的数据,小米是中国手机市场的销量第一,那时候OPPO只有其一半左右。当时OPPO与兄弟vivo曾因不跟随的战略,被行业内称之为“奇葩”。
可谁又能想到,只抓到了“性价比”和“互联网渠道”两个抓手的小米风潮不久就迎来崩盘。2016年开始,小米从神坛跌落,而OPPO强劲增长成为第一。当年,根据IDC的数据,小米仅以4150万的销售量位居第五,而OPPO则以7840万的销量成为国内市场的老大。
说到头来,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模式肯定是先进的、高效地,但是却忽略了我国手机市场发展的现状。毕竟,互联网渠道忽略了市场中的大多数,而以“发烧配置”为指标的考量又忽略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力,性价比更将市场竞争拉入了恶性竞争的不良循环中。
这时,一大批互联网手机的倒下以及OPPO的登顶才引发了又一轮浪潮,连小米都开始OPPO化。一方面,在渠道上,小米大举建设小米之家的线下门店;另一方面,在营销上,小米也开始启用明星代言人,大打线下广告,赞助综艺节目……
可实际上,这并不是OPPO模式的全部。
OPPO模式中的“互联网思维”
这几年,互联网品牌潮起潮落,大家对互联网思维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当初,小米作为互联网思维的代表,刚开始的几年一直坚持在线上,小米大谈互联网思维甚至还对外说过,“我们不做线下渠道,不投放广告,而是以轻资产、互联网销售的方式快速打造单品爆款。”
那个时候,人们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追风口,追上了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人们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本身,所以小米才会那么绝对地说自己只做线上,而看不起传统的线下渠道和投放广告。
但是,当互联网退潮时,我们才真正看到,互联网不过是一种工具。
商业世界纷繁复杂,但又非常简单,那就是要想成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给他们好的产品。陈明永曾经说过,OPPO这么多年就干了一件事:做一个好产品,再把它卖出去。OPPO副总裁吴强在R15的媒体沟通会上也说,OPPO的核心价值观是“本分”,也就是当行业一股脑地导向某一种渠道、某一种模式时,OPPO一直抓住“牛鼻子”用户中心去踏实做事。
其实,以用户为中心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各厂商也该问问自己卸下“互联网渠道”的外衣,你的产品逻辑、商业模式是从自己所在群体出发的自嗨?还是真正做过市场调研的“消费者需求”?
如此说,OPPO才是互联网思维的典型。也就是说OPPO的模式实际上传递了一个信息,不受限于渠道,坚持用户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用户在哪里,OPPO就去哪里。
这种不自嗨“从消费者出发”的商业逻辑才是OPPO得以长久发展的法宝。也正因此,OPPO在自己的目标受众中获得最多的拥趸,拿下2017年中国“千禧一代”品牌忠诚度冠军。
而今天,已经成功占领大多数市场的OPPO正在以这种模式发力金字塔最顶端。比如在OPPO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吴强提到的,要在科技创新、品牌升级、海外新市场、产品思维四个方面发力。
而与此同时,我们正看到OPPO的超级旗舰店落户上海,日本成为OPPO市场拓展的下一站,邀请国际色彩大师为R15定制渐变外观——OPPO的升维战争已经全面展开。
大浪淘沙,手机厂商越来越变成寡头式的竞争,强者恒强,弱者则直接被淘汰。在这样一个后智能手机时代,虽然不一定有革命性的改变,但只要你抓住用户这个中心,往往能够出奇制胜。
ov就是十几米一个实体店在配上超多的明星广告才有这种销量的。一玩大一点的游戏就知道ov是垃圾了,不玩游戏只拍照聊天的还会继续买这个手机,主要就是卖给女性。
那小米note3是660怎么说不比oppo便宜多了
智商机 OP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