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一大”,出席开幕式的100多位代表中,有20多位共产党人的身影。

会议最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由此掀开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序幕。因为过去的革命总以失败而告终,于是,孙中山“以俄为师”,十分重视共产党人的意见。此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革命中的苦力。
对于“苦力”这个说法,不仅国民党内部曾承认过,而且当时共产国际派给孙中山的顾问鲍罗廷也曾这样说过。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曾在反省时,酸溜溜地写下:
“中共分子争事不争权。……凡某一政工职务为国民党党员所不愿为,不屑为或不能为者,他们欣然接受,全力为之;表现能力,表现服务精神,劳苦毁誉在所不计。”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满怀希望和热情加入到国民党中的,是真正将国共合作视作一条救国救民道路的。
有了中共的加入后,国民党的地方党部逐渐得到了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得到了发展,不少共产党员得到了切实锻炼。

此外,这一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我党先后在各地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相当一部分农民运动骨干成员,他们也成为了日后我党发动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
如果要问国共合作最大的、最有代表的成果是什么,那么,恐怕所有人都只会想到四个字,即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事学校,蒋介石担任校长。1924年11月,周恩来一回国,便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此次进入黄埔军校工作,除了负责学校的政治工作外,他还奉中共中央之命,负责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周恩来一上任,便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在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的基础之上,制定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工作制度。与此同时,为重视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他还专门开设了政治课,并聘请了叶剑英、张太雷等人担任政治教官,毛主席也曾来这里授过课。

在周恩来的努力和领导下,最初类似于摆设的政治部很快便成为了黄埔军校中最受关注的存在。在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几乎都是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开展的。
虽然黄埔军校后期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国共之分,但周恩来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军校内几乎所有人的敬重。
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辞去黄埔军校的工作,离开前,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胡宗南还亲自赶去送行。面对比自己小3岁的周恩来,胡宗南却真诚地说道:“您永远都是我的老师。”
1927年,国民革命军之所以能够在北伐战争中所向披靡,与中国共产党人开展的政治工作有着很大关系。因为这支军队在政治思想上与旧军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再次挺身而出,成为了革命的“急先锋”和“马前卒”。
但就在北伐军快速推进的同时,一场风暴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1926年底,周恩来乔装打扮秘密来到了上海,担任中央组织部秘书兼军委委员,先后三次组织了工人武装起义。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工人群体占当地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为了发动工人群体,中共中央长期驻扎于此开展工作。
1927年3月,当北伐军以势不可挡的气势逼近上海近郊时,为策应外围革命斗争,陈独秀、周恩来等人领导上海工人发动了总罢工,并随即转为武装起义。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战斗,上海工人起义宣告胜利。这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真正向世界展现力量。
上海工人起义后,北伐军开进了市区。蒋介石随即酝酿“反共”,并在4月初确定了采用暴力手段“清党”的决定。
尽管此时我党已经对蒋介石的阴谋活动有所察觉,但因种种原因而放松了警惕,最终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残忍杀害。李大钊也在北京壮烈牺牲。
国共合作破裂后,大量共产党人离开国民革命军,同时也带走了这支军队的灵魂。蒋介石虽然借此收罗了大批嫡系门生,但这支军队也倒退回了只忠于某一个人的旧军队之路。
在这次政变中,周恩来也曾被捕,差点丢了性命。

1927年4月11日晚,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政变的前一晚,周恩来被通知前往第二师师部商谈重要问题。考虑到当时形势危急,在场的同志们都反对周恩来前往,但为了寻找解决当前形势的办法,周恩来还是决定前往。
周恩来一行人来到第二师司令部后,随行的卫士便被缴了枪支。随后,第二师师长斯烈故意拖延时间,不久后,外面传来了密集的枪声。
周恩来立马意识到这是调虎离山之计,他当即告辞准备离开。但却被斯烈拦了下来。
虽然此时自己也身处危险之中,但周恩来却临危不惧,掀翻了面前的桌子,大声怒斥起来。斯烈被周恩来的气场震慑在了原地,好半天,才无奈地说道:“我也是奉命行事。”
这时,得知周恩来处境的26军党代表赵舒也来到了第二师司令部。在他的劝阻下,周恩来得以平安离开第二师师部。
原本计划回到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的周恩来,却在途中得知大楼已经被占。于是,他决定先躲藏起来等待机会离开上海。然而,躲藏在浦东棚户区的周恩来很快便被26军第7团的士兵发现,并被送到了1师7团团部。

团长鲍靖中见到周恩来后,大吃一惊,他曾是黄埔军校的学生,思想进步,并不赞成“反共”。于是,他当即决定要救周恩来。
鲍靖中将看守的士兵打发走后,让周恩来换上了一身士兵的军服,准备带他离开浦东。就在这时,同样出身于黄埔军校的时任1师政治部代主任酆悌也恰好赶来寻求解救周恩来的办法。
酆悌和鲍靖中就这样碰面了。鲍靖中见状,紧张不已,以为自己已经暴露。然而,酆悌也很快反应过来,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简单问了几句“反共”的情况后便转身离开。
最终,鲍靖中成功护送周恩来离开了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为感谢鲍靖中的救命之恩,周恩来特意托人寻找他的踪迹。1956年,周恩来终于联系上了鲍靖中,并给他写去了一封感谢信。次年,周恩来还曾亲自看望他,并关照当地政府能够对鲍靖中给予适当照顾。
1966年,鲍靖中因过去国民党将领的身份而处境艰难,无奈之下,他只好拿出了周恩来曾经写给自己的感谢信。因为这封信,他也得以幸免于难。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读·党史》系列丛书第2辑《黄埔军校》、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