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孩电梯捂嘴7岁女孩细节曝光:怎样的家庭养出这样的混蛋?

樊稠说育儿 2024-11-21 02:12:39

前几天,我在网上刷到了一条让人毛骨悚然的视频。

一个7岁的小女孩独自乘坐电梯,随后一个14岁的男孩也跟了进来。

男孩一开始在后面试探性地去触碰女孩的后背,女孩没什么反应。

接着男孩就冲上前去强行捂住小女孩口鼻,掐住她的脖子。

被捂住的小女孩不断挣扎,昏迷几秒又醒了过来,但男孩始终不肯松手。

控制住女孩之后,男孩直接把她抱出了电梯。

要抱到哪去?要对小女孩做什么?

很快,我就刷到了这件事的相关后续。

女孩的母亲出来发声,说当天女孩自己下楼玩,没想到坐电梯回家时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女孩在电梯里被男孩掐着脖子,因为窒息晕了一小会,但很快恢复了意识。

被男孩抱出电梯后,她一直在大哭,引起了路人的注意,男孩这才把她放下逃跑了。

但女孩被吓得不轻,这几天一直不怎么说话,晚上还常常做噩梦。

根据相关规定,男孩的行为构成了猥亵他人罪,警方已经依法对其作出行政拘留的处罚。

可作为家有女孩的妈妈,我不由得地心里生出一阵恐慌。

14岁的男孩,已经是什么都懂的年纪了,力量已不亚于成年男子。

幸好是被路人发现了,如果发生在更僻静的地方呢?如果没被路人发现呢?真不知道小女孩会遭受怎样的惨痛经历。

案发之后,犯事男孩父母的行为细节也随之曝光。

一开始他们死活不向女孩家里道歉,还说反正没钱赔,你要起诉就起诉;

后来舆论发酵,男孩父母曾在群内道歉,称男孩一直好好的,那天不知道为啥,突然像中了邪一样,还发布了男孩被戴上手铐带走调查的视频。

最后也没说要如何管教孩子,只说要把孩子送走。

可以明显看出来,男孩的父母在推诿、搪塞,甚至想抵赖、逃避,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管教上的失职。

犯罪学里有这样一句话: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下扳机。

没有什么天生的坏种,只有有样学样、教育无力的大人。

每个孩子身上,都会带着家庭的印记,刻画着父母的影子。

还记得今年全网刷屏的“邯郸初中生杀人案件”吗?

2024年3月10日,邯郸市肥乡区北高镇张庄村,初中男孩王某耀被发现死于一个蔬菜大棚之中。

凶手竟然就是王某耀的3个初中同学,其中一人,还是王某耀的同桌。

原来,王某耀生前就遭受了3人长期的校园霸凌。

事发当天,3人将王某耀骗至蔬菜大棚,残忍地用铁锹一下一下将他活活打死,又将尸体掩埋。

更可怕的是,面对警察的盘问,三个恶魔表现得异常冷静,拒不承认王某耀下落,甚至不惜作伪证干扰警察办案,直到警方调出监控录像。

找到尸体后发现,受害者已经面目全非,脸部被铁锹砸得血肉模糊。

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出这般凶残的杀人恶魔?

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三个嫌疑人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平时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在外地打工,管教孩子的时间极少。

尤其主犯张某某的家人,在面对警察持续2小时敲门时,依然镇定自若,拒不开门接受调查,还说“不要问,别把我孩子吓到”。

可以想像,他们平常对孩子是怎样无底线的放纵和包容。

近些年,孩子违法犯罪的新闻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偷窃、抢劫、强奸、杀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皑,在对多起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分析后,得出结论:青少年犯罪,多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比起孩子的不知悔改,更让人气愤的是大人们的不以为意。

为了帮孩子开罪,他们满口谎言,妄图狡辩,拒不道歉和赔偿。

就像人民日报所说的,很多教育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实“根”在父母。

冷漠的父母很难养出温暖的孩子,自私的父母大概率培养出一个混蛋孩子。

孩子与恶的距离,中间隔的其实是父母。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大量研究未成年犯罪事件后指出:

无数血淋淋的案件背后,都是一个个因为抚养不当而造成的扭曲灵魂。

很多罪犯,都是父母自己养出来的。

缺乏爱和陪伴的家庭

2001年,来自河南的农民黄勇,把自家的轧面条机机架,改装成杀人机械,取名为“智能木马”。

他先后到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诱拐了17名青少年回到家中,骗他们躺到“智能木马”上,再折磨致死。

直到第18个孩子临死前说了这样一句话:

“哥,求求你不要杀我,你也有爸爸妈妈,如果他们回来找不到你,他们会多伤心啊!”

黄勇仿佛被电击到了,他小声地说:“我的家人才不管我的死活呢!”

孩子连忙回道:“等你以后老了,我来养你,我们一起生活,好不好?”

这一句话融化了他心里的寒冰,他放了那个孩子,自己也落网了。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黄勇的内心是极度渴望爱与亲情的。

因为他的父母从他小时候就离家打工了,从未给他过陪伴和爱,爱的严重缺失,造成了他人格上的冷漠,性格上的孤僻。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爱和陪伴远比教育重要,是一个孩子人格的基石。

没有爱和陪伴滋养的童年,就如缺乏阳光和雨露滋养的土地,很难培育出一颗健康的树苗。

粗暴打骂型家庭

李玫瑾说过一句话:

早年不被善待的孩子,长大后你别指望他会善待这个社会。

任何人碰到他们,都是灾难。

这句话,用来形容《狂飙》里的高启强,高启盛两兄弟最为合适。

他们的犯罪之路,看似是被现实所逼,但其实和早年的成长经历脱不了干系。

高父生前是个赌鬼,爱酗酒、打牌,还家暴,回到家一不开心就对母亲拳打脚踢,对他们也是非打即骂。

极度窒息的家庭氛围下,他们活得战战兢兢、谨小慎微,性格带着自卑、偏执、阴暗。

所以只要稍受诱惑,就很容易坠入罪恶的深渊。

有位心理学家说:“十岁前父母越是简单粗暴,十四岁之后孩子就会越叛逆。”

简单粗暴的教育,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不被认同感,陷入深深的自卑,他们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极端。

父母砸向孩子的拳头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心,还会将暴戾、冲动刻进孩子的DNA里。

溺爱式家庭

13年前,一起“官二代求爱不成泼油纵火,花季少女被烧毁容”的案子震惊全国。

16岁少女周某因拒绝同校男生陶某的求爱,惨遭对方泼洒打火机油焚烧,当场毁容,全身大面积严重烧伤。

陶某如此恶劣的行径,和其父母的溺爱放纵脱不开干系。

其父母均是体制内人员,家境殷实,对待儿子的要求总是无条件满足。

陶某在案发前曾屡次骚扰被害女孩,女孩家属多次联络陶某某父母,求他们儿子不要再骚扰了,甚至磕头请求。

但陶的父母,不仅不责备自己的儿子,还放任自由,甚至在酿成惨祸后,屡次为儿子开脱。

孩子在家随心所欲,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需求,父母都满足。

这样的养育,会让孩形成了“自己有无限大权利”的错觉,从而发展出“娇惯型权利错觉”性格,为悲剧埋下罪恶的种子。

忽视型家庭

有这样一种父母,他们明明很爱孩子,也愿意花时间陪孩子。

可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对待孩子,忽视孩子的感受,完全跟孩子没有情感沟通。

就像《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的父母。

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对儿子表面关怀,实则连儿子的鞋码都能搞错。

母亲虽然对儿子关怀备至,但她的眼里只有成绩。

她不在意儿子的喜怒哀乐,不在乎儿子在学校有没有朋友,更忽视了儿子一直以来活在父母离异下的心理阴影和怨恨。

朱朝阳在父母长期的忽视下,内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丧失了拥有幸福的能力。

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曾说:“童年时如果父母没能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会给孩子造成潜在的心灵创伤。”

得不到父母情感回应的孩子,内心充满孤独与绝望,会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

这样的孩子性格容易扭曲极端,未来也更容易误入歧途。

《隐秘的角落》里有句经典台词:这个世界总是大人在犯错,小孩在买单。

孩子成年后,种种被扭曲的思想和行为,其实早在儿时就埋下了深坑。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不是天性使然,而是不良环境熏陶的结果。

每个优秀的孩子,也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父母努力修行的结果。

希望每位父母能引以为戒——

通过爱和关注,温柔又坚定的引导,为孩子打造一个幸福的港湾,帮助他成长为一个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人。

0 阅读:0
樊稠说育儿

樊稠说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