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在1918-1986 年的苏联“一手时间”内,是出版量第二大的文学作品,当仁不让地占得第一位的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这个销量位置相当惊人了,毕竟《青年近卫军》首版于1945年,可以说是苏联列车“中途”上车的,能够抢得头筹位置,足以看到小说拥有的文学品位与巨大的影响力。
时过境迁,这部小说及衍生的影视作品在前苏联区域内的影响状况如何呢?
有意思的是,在前苏联的地理空间内,这部小说还被网友关注着,议论着,且怀旧着。
很多网友惋惜现在的教材里,将这本书删除了。
一位白俄罗斯的网友在网站上留言,表达他对《青年近卫军》被踢出教科书的不解:
——我在七年级读了《青年近卫军》,为小说里描写的酷刑和处决的场景哭泣!当我成年后,我梦想着前往克拉斯诺顿!但是!联盟解体了!我们现在和乌克兰是不同的国家!没有人会从白俄罗斯前往克拉斯诺顿去作短途旅行!好吧,但是,有几次我曾经到过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和刻赤!我一直被这个问题折磨着,为什么在联盟解体后,《青年近卫军》立即从学校课程中消失了?——
这样类似的疑问,并非形单影只,经常在前苏范围内的网友的留言中看到:
——《青年近卫军》什么时候才能回归学校课程?为什么被清理出去?——
有的网友认为应该抛弃意识形态,把《青年近卫军》重新请入教材:
——“很有可能将《青年近卫军》归还给学校课程。作为一部关于为保卫祖国挺身而出的年轻人的作品,它拥有着给人以鼓舞力量的真实原形为基础,并记录着当时的政权的事实背景,这一切都应该被视为写作时代赋予小说的特有情境。事实上,在苏联时期,《战争与和平》中描写的 1812 年战争仍然被人们熟知,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仅为祖国而战,而且为皇帝而战,这一事实,并没有在苏联读者眼中否定那场战争的士兵和军官的功绩。”——
的确是如此。《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里,洋溢着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但这种精神烙印着特定时代的印痕,小说里的罗斯托夫看到俄国沙皇亚历山大,激动得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恨不得为皇帝出生入死,死而后已。小说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皇帝的崇拜之情,以及由此激发出的为国捐躯的报国情怀,但这一种历史真实的还原,并没有影响到《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品位。
前苏区域内的读者,由此引申出反映二战题材的小说《青年近卫军》也应该在今天这个时代能够宽容地得到对待,的确很有说服力。
毕竟,《青年近卫军》里记录下的当年抗击外侮侵略的青年人的英雄壮举,在他们的精神空间里,的确有着对当时的领袖的那种炽烈的期许与挚爱,抽掉这一点,就很难真实还原战火纷飞年代的英雄们的精神内质与思想肌理。
《青年近卫军》还开启了一个窗口,能够让我们看到愈演愈烈的俄乌冲突的本质与属性。
《青年近卫军》里描写的男女青年,很多都是乌克兰人。
小说里的主人公奥列格,我们可以从其母亲的回忆录《我的儿子》一书,可以看到他出生在切尔尼戈夫州的普利路基城,这是一个农业立足的州,虽比不上顿巴茨地区富裕,但乡风民俗也相当敦厚朴实。这
奥列格的母亲在回忆录中写道:“普利路基是一个热闹的、快乐的、乌克兰城市,它耸立在曲曲折的、风景如画的乌达依河的岸上,在地图上,这条河没有画出来,可是我的记忆却永远保存它。”
在奥列格六岁时,随着他的父亲工作的调动,迁居到了波尔塔瓦州。
奥列格与母亲
在这里没有多久,又迁居到基辅州的尔齐施契夫。之后,又随奥列格的父亲迁到卡聂夫(中文版小说里译成卡涅夫)。在这里,奥列格的父亲生病,他的母亲在回忆录里写道:“过了新年,我的丈夫,患起重病来了。他被送到基辅的医院里去。自此,他就没有能再回家。”
在这里,似乎暗示奥列格的父亲因病去世。之后,在奥列格母亲的回忆录里,再也没有提到她的婚姻状况。但在小说里,奥列格却有一个继父。
按回忆录的说法,奥列格的母亲在1940年3月份迁居到《青年近卫军》小说的发生地克拉斯诺顿城,迁到这里的原因,是她的弟弟在这里工作。在小说中也多次提到这位工程师,也就是奥列格的舅舅,曾经给予奥列格地下工作以很多帮助,如提供了收听莫斯科广播的收音机。
在《青年近卫军》小说里,奥列格的继父,对奥列格的精神塑造有着巨大的影响。小说里,奥列格的继父“年轻时是乌克兰相当有名的游击队员,在去世前一年是卡涅夫土地部主任”,说他的继父,是其母亲“一生中唯一挚爱的人”。小说里写到,奥列格把继父的姓“卡苏克”作为自己的代号。而在奥列格母亲的回忆录里,却没有提到这一点。
比照奥列格的母亲的回忆录与《青年近卫军》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得知,奥列格母亲提到的丈夫,应该是奥列格的继父。
我们八卦一下奥列格的家世(其实是奥列格母亲的婚姻关系还有隐情,日后有机会,我们另文细述),实际是希望借此可以看到,奥列格随着母亲迁移的轨迹,一直铺排在乌克兰这一块地域上。
显然,《青年近卫军》中描写的人物主体就是乌克兰的青年一代。
这也意味着今天俄乌冲突的当事人,正是《青年近卫军》的后代们。
前苏区域内的网友对此也敏感地意识到了《青年近卫军》与今天的俄乌战事之间的微妙的关系。
一位网友条分缕析如下:
——“青年近卫军”当然是英雄。我想提请你注意非常重要的事实。
1、1942 年秋—1943 年春, 一个地下组织在乌克兰东部被占领的克拉斯诺顿城活动,这些年轻人独立组织起来与敌人作战。
2、与此同时,在乌克兰西部,当地居民独立组织起来支持纳粹,他们接受纳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像德国人一样屠杀约200万平民(犹太人、俄罗斯人、波兰人),加入德国军队(纳赫蒂加尔营、罗兰、党卫军加利西亚师)。
3、 今天,这些失败者的后代正在顿巴斯与“青年近卫军”的后代作战并消灭他们。乌克兰领土沿着意识形态路线的划分是显而易见的,并没有在任何地方消失。此外,基辅当局领导接纳了西方人的纳粹政策。在基辅,出现了纳粹“班德拉”和“舒赫维奇”的街道,莫洛多格瓦尔德伊斯卡亚街以苏联的另一个敌人重新命名。——
这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东、西乌克兰之间,存着一条深刻的鸿沟,这道鸿沟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西乌克兰紧跟纳粹,而东乌克兰却以“青年近卫军”为代表,抵抗法西斯侵略。而今天的俄乌冲突,在这位网友看来,就是纳粹的后代与“青年近卫军”的后代的交锋与交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近卫军》的后代们的立场站位,在俄乌冲突中重新进行了排列与组合。
《青年近卫军》能不能回到教科书中来?网友们很清醒,可以说异口同声地不抱着希望,并且尝试着判断未来的这部小说的定位:
——只要俄罗斯现代生活的现状仍然存在,“青年近卫军”就永远不会回到学校课程中。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和愿景必须始终存在(我不是说苏共),否则“现代化”将使国家的“现代化”成为历史遗忘者。 ——
很多前苏区域内的网友对挤走《青年近卫军》的索尔仁尼琴很是反感,多位网友表达了如下的意思:
——可惜我没有读。学校课程中充斥着19世纪不必要、无趣且远离现实的内容。20世纪的内容就碰到了索尔仁尼琴。没有人需要成人的经验。青少年应该阅读有关青少年的信息——
——在这里,新俄罗斯真正的“政治家”索尔仁尼琴,一切都非常“清楚”:他们通过将德国人与刑罚营的尸体一起扔给德国人赢得了战争,其中一半被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分队在背后杀死,幸存者被送往古拉格。因此,现在在俄罗斯学校,他们学习的不是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而是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
——“青年近卫军”应该回到学校课程,索尔仁尼琴应该下地狱——
——那些将苏联爱国主义作品从学校课程中删除并用索洛仁尼琴等作家取而代之的官员必须被承认为祖国的叛徒,并被从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年轻人教育相关的工作中移除。——
——谁背叛了“青年近卫军”?俄罗斯知识分子背叛了所有这些教师、教育家和科学家,他们用美国和英国在诺曼底登陆的东西取代了历史教科书中的“青年近卫军”,在文学教科书中用索尔仁尼琴和他的“古拉格群岛”取代了“青年近卫军”。……——
——法捷耶夫被从学校课程中删除,但介绍了骗子索尔仁尼琴和吸毒者布尔加科夫。法捷耶夫的错误在于仓促的情绪化以及使用英雄的真实姓名和城市名称。——
——最好删除索尔仁尼琴等。 文学应该使人变得更好,而不是宣扬背叛和谎言——
法捷耶夫
笔者基本没有找到一个为索尔仁尼琴叫好的网友,这是很令人感到奇怪的。
更有前苏区域内的网友深层剖析为什么要把《青年近卫军》踢出教科书,而把索尔仁尼琴奉为圣师:
——“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现在被排除在学校课程之外,但现在学子们正在学习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
以下是今天的学子们应该从索尔仁尼琴身上学到的东西:
“当苏德战争开始时,人民的本能反应是自由呼吸和解放自己,自然的感觉是对他们权力的厌恶。直到 1941 年,苏联人民自然而然地认为:外国军队的到来意味着推翻现政权,这样的现实对我们来说没有其他意义。他们在等待一个将他们从布尔什维主义中解放出来的政治纲领“(第3卷,第5部分,第1章)
这足以了解俄罗斯联邦目前的当局是什么。
照片中:一位睿智的老师和一位心爱的学生。”
这位网友引用的话,来自于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笔者在群众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的下部30、31页中找到这段话,比较通顺的中文译文如下:
——苏德战争爆发了。……普通人民对于战争爆发的最合理、最自然的反应就是:可以喘一口气并且获得解放了。最自然的感情就是:对本国政权的厌恶。……一九四一年以前,苏联国民很自然地认为:外国军队的给采购部你就意味着现行制度的覆亡,外国军队的到来对我们来说不可能有别的意义。人们期待着一个能够把他们从布尔什维克主义下解放出来的政治纲领。——
在网友所附的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普京与索尔仁尼琴亲切握手。网民们入木三分地揭示出《青年近卫军》之所以不受教科书待见,有着索尔仁尼琴的的好学生主政这个背景。
而索尔仁尼琴在他的著作中,赞美那些侵略者把苏联人民从酷政中解放出来,怎么会去支持描写苏联的人民去反抗法西斯食人兽行径的小说《青年近卫军》呢?
因此,从《青年近卫军》小说及衍生影视作品在前苏区域里的存续状况与共识定位可以看出当今的俄罗斯的文化现状与国家思潮。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前苏区域内的民众看得更是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