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邑即占城国,位于今越南中南部,为秦象郡、汉日南郡象林县故地。
始皇一统六国后,派大军征服百越,设立象郡、南海、桂林三郡,并在此大量移民,今越南中北部就归属象郡管理。
秦朝末年,平定百越的副将、南海尉赵佗建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象郡、南海、桂林三郡成为南越国的一部分。
汉武帝时,因为南越国无故杀死汉使,刘彻遂派五路大军灭南越,并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囊括今越南中北部。
汉献帝初平年间,象林县功曹之子区连杀死日南郡象林县令,建立林邑国,自称林邑王,与东汉以顺化为界。
此后林邑常与中原王朝交战,互有胜负,比如与东吴的于湾大战,东吴战败;南北朝时的宋武帝刘裕曾“大略其都而还”,此后林邑基本无力北侵,并于永明九年受南齐封号为安南将军,林邑王,这是林邑作为华夏藩属的首次受封。
这就是交趾、林邑在隋朝之前的历史。
名将初登场春有风筝夏有鱼,秋有青鸟冬有雁,转眼就到了隋文帝晚年,我们的主人公刘方登场了。
刘方是灵州普乐匈奴族人,据说是冒顿单于的子孙,因而以“刘”为姓,史称其“刚决有胆气”,北周武帝时为承御上士,掌制造、供应明器等丧葬之物,后受到名将韦孝宽赏识,始从于军旅。
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去世,近臣刘昉、郑译矫诏引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因不满而起兵,杨坚命韦孝宽前往相州平乱,刘方作为其麾下大将从之。
沁水之战,尉迟迥之子尉迟惇布阵二十余里,想趁官军半渡而击之,韦孝宽洞察其心,命刘方将军队略作后退,然后突然鸣鼓齐进,于是官军顺利渡河,随后,刘方为绝士卒后退之心,将桥一焚了之,因此将士皆一往无前,奋勇敢战,尉迟惇大败,刘方乘胜进击,追至邺城。
不久,邺城被破,尉迟迥计穷,登上城楼,大骂杨坚而死。
立有大功的刘方被杨坚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杨坚称帝后,又进爵为公。
开皇三年(583年),刘方又从卫王杨爽北征突厥,大破沙钵略可汗于白道,进位大将军。
此后近二十年,刘方历任甘、瓜二州刺史,为朝廷戍守边疆,屡建功勋,但在朝野内外,并不显名,直到仁寿二年(602年),交趾俚人李佛子叛乱。
摧枯李佛子当时李佛子拥众十余万占据越王故城,其侄李大权据龙编城,别帅李普鼎据乌延城,人心浮动,交趾有叛出汉廷之危,杨坚拟派一大将前去平叛,时隋初名将尽皆凋零,唯有杨素堪以重任,杨坚亦有此意,但杨素窃以为交趾远险,平叛不易,且当时杨坚多病,随时有宾天的可能,于是奏以刘方有将帅之略,荐其为帅。
远征交趾杨素视之为险途,刘方却以为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因为这时的他已经五十多岁了,跃马疆场还能有几回?于是杨坚以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共十万大军出讨李佛子。
正如杨素所顾虑的那样,远征交趾不在于兵力,而在于地理不熟,瘟疫横行,士气不振。隋军一进入益州就开始大幅减员,士卒多病,长史敬德亮行至尹州(今广西贵港)时,甚至病重得不能前行,对此,刘方一面严肃法令,“有犯禁者,造次斩之”,一面对疾病者亲奉汤药,抚慰宽解,于是士卒“皆愿为之效死”。
就这样,隋军以高昂的斗志进入了交趾,李佛子亲率大军以据。
刘方出马果然不是盖的,第一战就于都隆岭击破据险以守的2000俚兵,随后又派营主宋纂、何光、严愿等三战皆捷,斩敌过万,直逼李佛子大营。
这时的李佛子已见识到了隋军的厉害,于是坚守不出,刘方也没有强攻,而是展开政治攻势,他一面大张旗帜,四面鼓噪,营造隋军强势进击的气氛,一面派人出使敌营,晓以利害,最终迫使李佛子惧而出降。
随后,刘方在交趾实行了恩威并施的策略,李佛子被槛送京师,其部将“桀黠者斩之”,柔顺者一概不问,对于百姓则出榜安民,“甚有威惠”,隋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于是刘方在人地生疏的恶劣环境下,轻易平灭了交趾。
南征林邑消息传到长安,刚刚登基的杨广大为高兴,擢刘方为驩州道(辖境相当今越南河静省和义安省南部)行军总管,经略林邑。
对于刘方出兵林邑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隋炀帝鉴于林邑国多奇宝,却不敬献,命其出兵;另一种是刘方看到林邑国不敬隋廷,有北侵之意,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径自率师南征。
小编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初登基的杨广还没有后来的那般穷奢极欲,刚愎自用,即便为了稳定朝局,也不会妄兴兵戈。
而刘方又是“近水楼台”,士卒刚经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战,士气高昂,正是用兵之时,于公于私南征林邑都是正当其时。
这可能也是史书中没有对此事大书特书、刘方功名不显的原因之一,毕竟这在士大夫眼中,属于“侵略”,最起码是“无故而伐”、“师出无名”。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南征解决了林邑问题,为国家除去了南方可能发生的第二次边务危机,功莫大焉,另外,刘方对国家尽职尽责、马革裹尸的态度,也令人敬佩。
不过,这次征林邑比平定李佛子要难上许多。
对此,刘方也做了万全的准备,他命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万余步骑出越常,从陆路进攻,自己则亲率舟师直奔林邑国比景县。
史载,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坚守,但很快就被隋军击溃。大业元年(605年)3月,林邑人据守阇黎江南岸,试图阻止隋军渡江。
刘方命隋军高举旗帜、雄击金鼓,强大的声势吓得林邑军不战而退。隋军渡江之后,长驱直入30里,直到遇到林邑人祭出的大招。
智破大象军林邑虽说国小力弱,但仍保持了一支强悍军队——大象军,林邑本就产象,加之其邻泰国、缅甸盛产大象,因此向来有捕捉、训练战象作战的传统。
史载当时的林邑拥有战象达千头之多,而且这些战象极为彪悍,不仅“具装被象”,象头用钢板护面,象背更是有一座用厚木板制成、裹有铁甲的3层塔楼,上面的辅兵手持矛盾,背负弓弩。
一头战象就像一座移动的堡垒,令人望而生畏。
所以,隋军在渡过阇黎江后,林邑兵就各乘巨象,四面围攻,一战之下隋兵登时就吃了大亏。不仅隋朝兵士看见大象害怕,从中原带去的战马也没有见过这种长着两只长牙的巨兽,遂人仰马翻,践踏而死者无数。
刘方见此情形,只得令将士退守阇黎江,待想出应对之策后再战。
十天后,经过苦思运筹,刘方决定将林邑兵诱入谷地,以扼制其“象兵”。
不能说华夏兵法博大精深,只能说林邑小国寡民见识不远,在中原已渐渐失去威力的诱敌深入之计,竟将林邑兵耍的团团转。
刘方命秦雄率一万隋军为前驱,与敌接战,临战前,告诉他:只许败不许胜。
于是,甫一接战,隋军将士便纷纷拿出了上乘演技,秦雄倒拖马槊而逃,兵士弃甲的弃甲,抛兵的抛兵,旗帜、财货遍洒一地,“大胜”的林邑军主帅当即就命“象兵”、步兵浩浩荡荡、有恃无恐地直扑隋军大营。
哪知,刘方早已在谷内营地上遍挖小坑,用草覆盖,林邑兵乘势前冲,座下大象纷纷陷入地坑之中,横倒一片,战阵大乱。
随后刘方又下令以大弩射象。虽然大象披甲且皮糙肉厚,劲弩也只能射进半寸,但大象毕竟不是人,疼痛之下根本不顾塔楼上驭者的号令,转头就冲入己方军阵,踩死大量林邑士兵。
刘方见敌军已溃,遂令精锐趁势出击,斩首万余,又乘胜追击,“济区粟、度六里”,破南栅,连战连捷,一直追过汉代大将马援所立铜柱的南面,八天后攻入林邑国都。
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王师力战,贼奔于栅,因攻破之,俘馘万计。于是济区粟,度六里,前后逢贼,每战必擒。进至大缘江,贼据险为栅,又击破之。迳马援铜柱,南行八日,至其国都。
——《隋书·刘方传》
林邑王梵志吓得弃城奔海,隋兵大肆掠夺,“污其宫室”,并缴获林邑国王家庙中纯金所铸的十八座金人,在林邑刻石记功而还,堪比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窦宪的燕然勒石。
可惜,由于水土不服,很多士卒在返程路上染上疾病,一路死亡近半,“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刘方也因舟车劳顿,感染重疾而亡于途中。
对于刘方的中道而卒,隋炀帝也甚为伤惜,下诏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同时赠上柱国、卢国公,以示哀荣。
结语刘方征林邑之战,历时四个月,斩首三万,毁都灭国,跨境万里,是中国古代作战最南边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境最靠南的一次(当然指陆上,不包括南海)。
隋军撤走后,林邑王上表求降,遣使称臣,隋炀帝也在此置比景、海阴、林邑三郡,直属中央管辖,这也是越南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属时期”(郡县时期),只可惜,此局面只维持了数月即告放弃(这是刘方功名不显的原因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