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杨广最后时刻真的有那么“刚”吗?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4-17 21:26:45

隋炀帝作为历史上最知名的帝王之一,饰演过他的演员不少,如吴启华版的,邵峰版的,鲍国安版的,周野芒版的,还有谢君豪版的,但要说最深入人心的,无疑还是富大龙版的,尤其是杨广死的那段,简直演绝了,他最后时刻表现出来的“刚”也让隋炀帝这个千古暴君圈粉无数。

面对大臣的相逼,杨广慷慨愤言:“朕自登基以来,掘长壑,筑长城,营东都,开运河,贯通南北。朕兴佛,办道,倡儒,开科。朕北御突厥,精通西域,朕通使海洋,交通文化,万国来朝……今日之事,谁为主谋?”

当有大臣拔刀向前:“普天同怨,何止一人!”杨广双手抱胸,不屑一顾:“武夫造反也就罢了,一个穷酸腐儒也配提到弄张杖,给我滚下去!”

当宇文护及拥众骑马上殿,杨广依旧面不改色,还与他开起玩笑。明知难逃一死,却依旧坚持帝王尊严:“天子有天子的死法,怎可刀剑加身,身首异处不合帝王之仪。”

最后选择自缢的杨广,还要将自己悬于朝堂之上,“自门而入,自窗而窥者,一望之下,顿生苍穹豪迈之感,妙合画里,朕万古圣王,理当如此!”

自缢前,杨广还整理了自己的头发与胡子,断气时,为了不让舌头吐出来,有失帝王之仪,他牙关咬紧,只留一口唾涎流下来。

正如一些网络达人所说:这哪是自杀,分明是一代帝王最后的尊严。

可以说,富大龙将杨广的无奈与霸气演绝了。

但,小编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杨广最后的“刚”到底是剧情需要,还是历史真实如此?

为此,小编查了不少史料:

《隋书·炀帝纪》只有十七个字:“骁果作乱,入犯宫闱。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

别说叫嚷十八年后又是条好汉,干脆话都没说一句,就被迫驾崩了。就连萧皇后、陈棱、唐朝分别埋葬他的事,也要比他被杀时详细,有六十多字。

至于《隋书》中其他地方的记载,更是寒碜:

比如,带头大哥宇文化及的传记里,有一句——“遣令狐行达弑帝于宫中,又执朝臣不同己者数十人及诸外戚,无少长害之……”

再如,肇事者司马德戡的传记里,也只有一句——“既获炀帝,与其党孟秉等推化及为丞相。”

总之一句话,在《隋书》里,杨广死得太简单,也太窝囊了。

还是几百年后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得引人入胜,也更符合杨广一生所立的“人设”。

大业十二年(616年),杨广不顾臣下反对,在国家即将土崩之时,再次巡幸江都,司马光说他弃江山社稷于不顾。

夜间,躺在楼船之内,杨广隐约听见外有歌声:“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少。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杨广惊起,派人查询唱歌之人,回报说无人吟诵,他惊疑彷徨,通夕不寐,以至于常无故打杀左右……

虽然宇文护及、虞世基等压下了所有的告急求援文书,但杨广内心深处,也预料到自己的天下已无法收拾。

每当酒后阑珊,杨广便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历宫内舞榭歌台,汲汲顾景,唯恐不足。由此已见其心事重重,内不自安。

杨广通晓占卜相面,爱说江浙方言,经常半夜摆宴,抬头仰望星空,他对萧后说:“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然后倒满杯喝得烂醉。

当然,此语也就是自我宽慰而已,根本骗不了人,一天,他边照镜子,边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皇后大惊,问何以言此。他苦笑回道:“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即便已有了自知之明,但为了面子,他依然不肯承认,尤其是在外人面前。

当时粮食告罄,将士多亡,官将斩诛多人,也止不住逃亡潮,于是有宫人向杨广告发外人谋反,他当即大怒,立斩之,而后再有人告变,连萧后也劝说宫人不要再冒死进言:“天下事一至于此,无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忧耳!”

多少年后,元军出征花刺子模,那个大胡子国王日夜忧心,也是厚赐报平安者,立斩道实情的臣下。其心情想法,和杨广彼时一模一样,正所谓掩耳盗铃也。

虎贲郎将司马德戡一向深得杨广信任,因而得以统领骁果军,但他见天下纷乱,跟着杨广迟早会有族灭之灾,因此与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此人原是杨广为晋王时的亲信)商量,想裹挟骁果军同去,“骁果若亡,不若与之俱去。”

然而却被宇文智及阻止,他认为:“卿等亡去,正如窦贤取死耳……因行大事,此帝王之业也。”

司马德戡等被成功说服,于是共推怯懦的宇文化及为首,密议弑帝。《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宇文化及当时的反应:“闻之,变色流汗,既而从之。”

真实的宇文化及在骁果兵变中就是一个被加上炉火的驽怯傀儡而已,与演义中的手狠心辣大相径庭。

随后,他们散布谣言,说炀帝听闻骁果军欲叛乱,正多酿毒酒,欲杀尽关中之人,独与南人留此。

骁果军惊骇,互相转告。司马德戡趁机召集众人,放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豁出去要造反保命。

三更时分,司马德戡于东城集兵数万人,举火与城外相应。杨广望见火,问何事?裴虔通诓骗说:“草坊失火,外人共救之耳!”杨广竟然信以为真,自顾饮酒。燕王杨倓惊觉有变,欲入宫面圣,被裴虔通所囚。丙辰时分,司马德戡授虔通兵,以代诸门卫士,有警觉宿卫传呼有贼,右屯卫将军独孤盛赶来相问,亦被虔通所杀。

千牛卫独孤开远欲率殿内官奴数百诣守玄武门,叩阁请曰:“兵仗尚全,犹堪破贼。陛下若出临战,人情自定;不然,祸今至矣!”

然而却久久不得回应,于是军士溃散,无一应者,独孤开远亦被贼所擒。

外面乱哄哄,这时的杨广才发觉有变(酒醉又无人提醒),慌忙换上侍者衣帽逃入西阁,裴虔通与元礼引兵入左阁,炀帝宠妃魏氏赶忙为兵士开门。杨广再逃入永巷躲藏,美人王氏又告之其躲藏之处。

校尉令狐行达拔刀直入,杨广隔着窗子问:“汝欲杀我邪?”对曰:“臣不敢,但将士思归,欲奉陛下还京师耳。”杨广也不敢强项,只得言道:“方欲归,正为上江米船未至,今与汝归耳!”

于是,兵士牵来一匹马,逼迫杨广乘马入朝慰劳百官,而这时的他还嫌马鞍敝旧,换上新鞍后才勉强骑乘。

于是兵士挟刃,虔通牵缰,出了寝殿,乱兵见事变成功,欢声雷动。

宇文化及望见杨广,也一反当初惶恐之态(就在刚才他还被孟秉派来迎接他的骑兵吓得浑身颤抖,靠在马鞍上连呼:“罪过”),对左右说:“何用持此物出来,杀掉算了。”

于是,兵士们又乱哄哄地将炀帝带回寝殿。

面对披甲执锐的兵士以及环刀提立的裴虔通、司马德戡等人,杨广叹道:“我何罪至此?”

叛将中有个叫马文举的,善于辞令,答道:“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

杨广说:“我确实是对不起百姓,但你们这些白眼狼,哪个不是高官厚禄,位极人臣?从百姓那里搞来的钱,还不是养了你们?今日之事,谁是主谋?”

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为首邪?”

——《资治通鉴》

司马德戡答道:“溥天同怨,何止一人!”

宇文化及更是一副小人得志嘴脸,他狐假虎威的派封德彝数斥杨广罪恶。

炀帝漠然道:“卿乃士人,何为亦尔?”封德彝愧然而退。

赵王杨杲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一直跟在炀帝身边。他见如狼似虎的兵士亮刀弄剑,吓得号哭不止。

裴虔通怒火陡起,一刀砍掉其脑袋,鲜血溅炀帝一身。

事已至此,众人一拥而上,欲砍杀炀帝。

与电视剧中的一样,此时的杨广倒真不失天子威仪,他厉声言道:“天子自有死法,怎能加以锋刃!取鸩酒来!”

其实杨广对此早有准备,他身边常带有一盛有毒药的小瓶,《资治通鉴》记载,他常对身边宠姬言:“若贼至,汝曹当先饮之,然后我饮”,只不过事起仓促,左右又一时逃散,一时间没能找到毒药。

马文举等人不答应,令狐行达上前一推,杨广摔坐于地。

于是,他自己解下白练巾,交给令狐行达,就这样,几个人用练巾绞死了炀帝,“帝自解练巾授行达,缢杀之。”

自解二字,说明什么?

说明杨广虽然将死,却并没有被吓尿,这要比历史上那些临戮之前哭爹喊娘的胆小之辈不知强了多少倍。

他虽然昏庸,但至少保持了帝王的尊严。

应该说,富大龙的演绎基本还原了司马光对杨广之死的描述。

《资治通鉴》完成之时,距杨广之死,已经快500年了,说他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加工,倒也说得过去。

毕竟,杨广死时,在场的不少,一传十十传百,终会留下点文字记载,传于后世,成为司马光的材料。

以司马光的治史态度,大概还不至于无中生有吧?

至于《隋书》对杨广之死描写的轻描淡写,可能正是因为唐王朝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刻意丑化隋炀帝的缘故——一个暴淫的昏君死的不应该这么“刚”!

0 阅读:70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