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李鹏总理和儿子李小鹏、李小勇在北京家中,一张罕见合影

话事社 2025-03-31 17:38:47

2019年7月22日深夜23点11分,91岁的国务院原总理李鹏在北京离世。按照治丧安排,其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办。礼堂正厅挂着白字黑底的悼念横幅,写着"沉痛悼念李鹏同志",横幅下方摆放着他的遗照。

最新公开的告别仪式照片,首次披露了李鹏夫人朱琳及其子女的现状。李鹏夫妇共育有两子一女:大儿子李小鹏、小儿子李小勇以及女儿李小琳。与频繁亮相的李小琳不同,两位儿子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随着李鹏去世,他的家庭照片开始被外界看到。这里要讲的是1965年夏天拍的一张旧照,记录了他回北京家里探望两个儿子李小鹏和李小勇的情景。

这张照片拍摄时,37岁的李鹏刚当上阜新发电厂厂长,正值事业上升阶段,未来充满希望。他面容俊朗,左边站着6岁的大儿子李小鹏,右边是2岁的小儿子李小勇。对李鹏而言,这样的全家福很难得,他平时很少回北京。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这得从李鹏的早年经历讲起。1954年冬天,时任燃料工业部副部长的刘澜波带着电力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当时李鹏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学水电专业,同时还是中国留学生会主席。那时他刚完成学业,正准备收拾行李回国。

代表团工作繁重,便找了些中国留学生协助。恰好在被邀请的优秀留学生中就有李鹏。这段时间他和刘澜波同吃同住,还当过刘澜波的俄语翻译。

尽管两人年纪相差不少,但在长期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毫无保留。刘澜波认为李鹏不仅勤奋上进,而且未来大有可为,应当早日回国贡献力量。1955年年初,李鹏完成学业回到祖国。

1955年3月,刘澜波特意找李鹏谈工作去向问题。在仔细询问李鹏的想法后,他提出两个选择:要么留在北京当自己的秘书,要么下基层从最基础的岗位开始锻炼。

很多留学生都渴望在北京发展,但李鹏却毅然选择了基层岗位。他在回忆录里提到,这个决定源于对水电事业的热爱。在苏联留学期间,他掌握了丰富的水电理论,但缺乏实践经验。基层工作正好能让他学以致用,快速提升业务能力。

刘澜波很认可李鹏的选择,便安排他去吉林任职。1955年3月下旬,李鹏接到调令,被派往吉林丰满发电厂当见习厂长。这座电厂建在吉林市松花江边,是伪满时期修建的,新中国成立时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主要给东北地区送电。

李鹏接到任命后,感到压力不小。尽管只是个实习厂长,但他每天天不亮就到厂里报到。他放下架子,挨个岗位学习技术,主动向工人师傅们讨教,很快就和工人们混熟了。

在9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李鹏深刻体会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价值。他的表现获得了发电厂厂长李旭的高度评价。李旭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在厂里所有管理人员里,李鹏的发展潜力最大。"

李鹏在自传中记录了这件事:"当时的市长张文海发言时,特意点名让'小朱'做翻译。这时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从第二排站起来,她穿着紫红色职业套装,扎着两条辫子,眼睛明亮有神,长相清秀,举手投足间透着自信。"

当时李鹏29岁仍未婚,母亲赵君陶常催他找对象。他对朱琳可以说是一眼就相中了。朱琳来自上海,在哈尔滨外语学院学俄语时就是个用功的学生。

朱琳大学一毕业就被安排到吉林市102化工厂当翻译。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她很快得到上级赏识。后来她认识了李鹏,两人交往不久,李鹏就向她提出了结婚的请求。

18 阅读:17747

评论列表

自由客

自由客

14
2025-04-05 14:19

优秀了

刘长城

刘长城

9
2025-04-06 20:24

满门英烈

话事社

话事社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