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号称来自法国的服饰品牌梦特娇突然爆红,成为富有的标志。几乎每个男人都希望拥有这件左胸口印有小花的POLO衫。穿上它之后,你可以在街上自信放光芒,你可以听到路人的一声声“靓仔”夸奖,甚至还能轻松泡到喜欢的妹子。毕竟在90年代初,上海全市职工的月均工资才276元左右,而一件基础款的梦特娇衬衫价格是900多元,稍微上点档次的款式能够卖到3,000多元。这就意味着,哪怕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当时想买一件梦特娇,都需要不吃不喝工作几个月。而对于有钱的老板们,梦特娇那必须是标配。有个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一名北方的商人坐火车到上海谈业务,中途不小心被小偷抢走了钱包。下了火车,身无分文的他就直接在站台上把身上的梦特娇脱掉,大喊“谁要买,1,000块!”结果,这件混合着汗味的旧衬衫,最终以800元的价格成功卖掉。然而时过境迁。
如今的梦特娇,即使价格已经降到两三百元一件,也很难卖得出去。曾经的顶级大牌,终究是昙花一现。在大家的认知里,包括各种宣传,梦特娇都是一个法国品牌。这种说法对,但也不完全对。在梦特娇中国官网上,是这样介绍自己的:“1880年成立于法国南部梦特古省的金索沃尔山区,至今仍是一间家族营运的成衣品牌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最著名的法国男士服装品牌之一。在国内已有超过2,000个销售点。”不用怀疑,这说法完全没有问题。梦特娇确确实实是个地道的法国品牌。但如果你到法国去问问当地人,可能大多数都没有听过这个牌子,或者不认可它的地位。因为这个牌子从成立至今,在法国一直都是个小透明。
梦特娇法国官网上能找到一些视频或文字介绍,翻译过后大概是这个意思:梦特娇85%的营业额来自欧洲以外地区,尤其东南亚。梦特娇30年前进入中国市场,是最早开拓中国市场的品牌之一。梦特娇在法国有两家自营店,均在巴黎,其余以百货公司零售的方式呈现。所以总结一下,在国内号称“百年法国品牌”的梦特娇,其实在法国压根就卖不动,哪怕是像样的店铺也仅仅只有两家。那为什么一个在法国普普通通的品牌,能在30多年前就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呢?
事情还得从二战说起。众所周知,欧洲是二战最激烈的战场之一,尤其是爱投降的法国,开战45天就沦陷,大半个国土被希特勒占领。战争结束后,被炮火洗礼过的法国民生凋敝,经济颓废,众多物资短缺,其中就包括制造服装的天然真丝。1964年,为了应对物资短缺,梦特娇的工人就用尼龙和人造丝混合成一种新的材料。这种独特的材料表面具有光泽,同时穿在身上会有凉感,不变形、不褶皱、不沾身。于是将其取名为“亮丝”。亮丝刚开始被梦特娇拿来制作丝袜和内衣,后来又因凉感和吸汗等特征,慢慢演变成做POLO衫的材料。但这种人造纤维做的衣服在法国并不受欢迎,梦特娇的日子过得很惨淡。
然后不知道是哪个大聪明,给梦特娇的高层献了一个妙计:“既然我们的衣服面料又滑又凉又吸汗,那为什么不把它卖到常年高温多雨的东南亚地区呢?”梦特娇具体在东南亚的战绩如何,不得而知。总之在东南亚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梦特娇看上了中国市场。1971年,梦特娇跑到香港,成立了梦特娇远东有限公司。1979年,改革开放之际,梦特娇开始将亮丝系列服装转向内地市场销售。但刚开始,梦特娇在内地更多的是观望和走访,并没有大规模开发销售渠道,基本只有珠三角一带的消费者能够买到。
转变发生在1984年。另一个法国服装品牌皮尔·卡丹高调开辟内地市场,并且在北京接连举办大规模的时装秀,引起轰动。皮尔·卡丹的示范作用,让梦特娇的高层明白,中国服装行业,品牌和时尚都太稀缺了,是时候真正秀一把了。于是从1984年年底开始,以香港作为桥头堡,梦特娇通过代理商成功切入北上广深等内地主要大城市。注意,这就是梦特娇在国内起飞的契机。
在那个年代,香港的商品总是自带光环。不管是啥,只要你说来自香港,直接就是一种高大上的感觉。梦特娇的香港代理商,甚至内地人慕强的心态,就大规模打广告,结合香港加法国的双重地域优势,给国人留下一个高端大品牌的印象。接着就是具体的产品了。当时梦特娇的衣服其实是男女款都有的,但输入到内地的产品中,百分百只卖男装,并且主打亮丝POLO衫,精准抓住男性消费市场。特别是梦特娇那独特的亮丝面料,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新颖了。
很多人都被那丝滑的触感所折服,甚至后来民间还给梦特娇的衣服专门取了一个“娇衫”的名字,来特指这种面料。当然,打广告也是必不可少的操作。除了常见的户外和电视广告外,90年代的梦特娇和皮尔·卡丹一样喜欢办时装秀。只不过相比皮尔·卡丹的平民时装秀,梦特娇要高端太多。比如1992年,梦特娇在上海最高端的酒店之一波特曼酒店举办时装表演会,一张门票75元,表演会午餐150元。这几乎要花掉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种种操作加持之下。
从1985年到1995年十年间,是梦特娇在中国发展最快的时期,销售额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到90年代后期,梦特娇逐渐失去了光环。首当其冲的就是仿冒品太多了。一件衣服而已,并没有什么核心科技。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轻轻松松仿制出来。这也导致在90年代末,大街小巷上几乎人手一件不知真假的梦特娇。有钱的老板们和追求个性的富哥们怎么会愿意和劳苦大众撞衫呢?
只好纷纷抛弃梦特娇,选择更高端的货。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们终于搞清楚了,梦特娇并不是一个多高端的品牌。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企业来华的经营环境更加宽松,法国真正的奢侈品——爱马仕、香奈儿、LV、迪奥等大规模席卷一线城市的商场。有钱的大老板们这才恍然大悟:“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呀!梦特娇所谓的大牌,只不过是服装批发商们炒作出来的。”另一方面,伴随着国内的经济发展,本土也崛起了越来越多的优秀男装品牌,比如七匹狼、雅戈尔、海澜之家等,让普通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所以总结一下,梦特娇能在八九十年代在国内火起来,完全是打了个信息差。当国内没有品牌和时尚的概念时,率先找到市场空隙,营销出大牌形象,割一波韭菜。等到国内的消费水平上来之后,目标人群要么转向了真正的奢侈品品牌,要么找优秀的国产品牌平替。梦特娇逐渐沦为弃子。在梦特娇被冷落后。
曾有记者对梦特娇集团主席皮埃尔·罗格斯提问:“这朵小花,是否也会像当年与他一起并肩开拓中国市场的皮尔·卡丹一样,最终被出售?”皮埃尔·罗格斯回答道:“皮尔·卡丹先生出售品牌的事情,我不想做什么评论。皮尔·卡丹先生做得很好,我很尊重他,他是前辈,在中国赚了很多钱。但是我还很年轻,梦特娇不会出售自己的品牌。”于是梦特娇在2006年开展了一系列的自救。首先,收回部分产品的代理权。皮埃尔·罗格斯解释:“中国市场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以前梦特娇是通过大型分销渠道来销售产品,这种模式有时候会扭曲我们的品牌。在小众市场的背景下,梦特娇必须与消费者面对面,因此B to C的直营店必须要做。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护品牌,提升管理和服务。明年以后,梦特娇的直营店、旗舰店数量将会增加到上百家。”
其次,在产品线方面,梦特娇初进中国市场时,产品线单一,以男士T恤衫为主,后来也扩展到了男装、女装、童装,甚至眼镜系列等多个产品线。而且为了改变人们心中“老男人专属”的形象,梦特娇还推出了LATIKILL的系列男装产品,主要面向35岁左右的中高端男性消费者。然而站在今天回头看,梦特娇上面全部的自救措施虽然基本都实现了,但并没有带来销量上的逆转。甚至如今的梦特娇已经彻底放飞自我了。
他们自己并不生产衣服,而是把品牌授权给国内的服装厂,让代工厂们自由发挥。理论上,除了品牌还是法国的,其余如设计、生产、推广、销售等全是中国公司在做。然后中国公司根据品牌实际情况和中国城乡结合部消费者的选择,重新定位。结果就成了目前这种不伦不类的三四线品牌。最后,看到这里明白了吧?梦特娇压根不是什么法国大牌,从始至终都不是。如今更是沦落为贴牌货。追究其本质,还是那个年代文化自信不足情况下崇洋媚外惹的祸。但今天这些都不复存在了。不知道已经老去的梦特娇男孩再一次看到这个品牌,会不会想起第一次穿上它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