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8字,皇帝看后落泪:状元就他了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2-20 14:16:36

【前言】

在咱中国的科举制度中,但凡能夺得状元的考生,那都能流芳百世,成为某个时代风尚的代表。1895 年,正值清朝末年,有个来自四川的穷苦考生骆成骧,他在殿试答卷上写了八个字,就把光绪帝给感动了,从而在众多考生里崭露头角,成了这一年的状元。骆成骧这辈子遇事沉着冷静,历经了从繁荣到混乱的时代变化,他那沉稳可靠的品性,在清末民初的艰难时期,给人留下了令人敬仰的深刻印象。

【一、穷苦状元,张睿见的赏识】

在四川郫县大安镇西街口,住着一户骆姓的穷苦人家。这家人虽说日子过得穷苦,但是有两个特别机灵聪慧的儿子,其中一个叫骆成骧。骆成骧这人打小就特别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不一般的天赋。从五岁起,他便跟着村里私塾的老师学习认字读书。

每次老师教给他几个字,没过多长时间,他就能把这些字熟练地写出来,还能把文本上的文章给背下来。平常的识字这事,到了骆成骧那里,简直是轻而易举。私塾老师发现了骆成骧的过人天赋后,就劝说他的父母,务必要让骆成骧认真读书,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

骆成骧的爹妈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日子过得特别艰难。为了能让骆成骧念书,他们居然把家里仅有的那一头牛都给卖了。不过呢,骆成骧的爹妈一点儿都没为这个决定感到后悔。为啥呢?他们心里清楚得很,骆成骧可是家里的希望,只有让他读书有出息了,才能把这个家的命运给扭转过来。

有了父母的支持,骆成骧勤奋苦读,没多久就凭借出色的成绩考进了县城首屈一指的学校。15 岁时,四川学政张之洞来到骆成骧就读的学校视察,还亲自阅览了骆成骧的文章。张之洞对骆成骧的文采极为赞赏,认定他日后肯定会有“大出息”。

在当时的四川,张之洞身为最高学官,阅历丰富,眼光独到,很快就察觉到骆成骧的非凡之处。张之洞的一席话,让骆成骧想要通过科举崭露头角的想法愈发坚定。为了不辜负家人和师长的期望,骆成骧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殿试中获得好成绩。

【二、殿试现身,八字感动帝王】

1893 年,骆成骧投身四川乡试,凭借出色表现,荣获第三名的好成绩。1895 年,骆成骧总算抵达北京,开启了他人生当中的首次殿试之旅。

殿试乃是每科进士都得经历的一场重要大考。考生们需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的金銮殿中,当面应答皇帝所出的题目,待考试结束,试卷将由皇帝亲自审阅评阅,这对一个书生而言,着实是莫大的荣耀。

这一年的殿试对骆成骧来讲极为重要,原因在于此次殿试首次推行的是以时事政治作为主要课题的新式考试,而不再是以往那种一味拘泥于八股文章、经书义理的传统科举模式了。

光绪皇帝出的题目是:军事、节俭、民生以及水利。这些恰恰是当时清朝所直面的实际问题。骆成骧对于这些热门问题早有自己的见解,当下毫不松懈,迅速挥笔写就了近两千字的答卷。

“据骆成骧的同窗好友回忆,在所有考生中,只有骆成骧是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回答的,而其他人要么是照葫芦画瓢地照本宣科,要么就是完全不知该怎么办,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光绪帝亲自审阅试卷后,发现骆成骧针对每一个题目都给出了切实有效的提议,特别是文章末尾那“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大字,深深打动了他。

这八个字把身为君主的光绪帝和身为臣子的考生各自的责任与担当给讲明白了。主忧臣辱,就是说君主得为国家操心担忧;主辱臣死,意思是要是臣子让君主受辱了,那臣子就只能以死来赎罪。

“陛下瞧见这八个字后,眼眶泛红,当下便拍板决定,把骆成骧列为该届头名状元。”一位在场的大臣这般回忆道。就凭一个贫寒书生的八个字,居然打动了居于权力中枢的帝王,而骆成骧也凭借这场殿试,成为四川近百年来的首个状元。

【三、维新变法,稳重保全性命】

光绪帝称得上是一位开明且迫切想要推行改革的君主,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利,使他深切地意识到维新变法已迫在眉睫。就这样,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维新的人士暗中筹划变法维新之事。

1895 年,骆成骧夺得殿试状元之位后,被光绪帝召至京城,参与到变法维新的秘密谋划当中。光绪帝一心想要借变法让清朝变得强盛,因而对骆成骧满怀期待。然而,骆成骧对待变法的态度较为稳健,他提出步子不宜迈得过大,应当逐步推进。

“我跟康有为他们讲,变法得一步一个脚印,稳着来。可他们根本不听啊,一门心思就想着赶紧推进。”这是骆成骧后来回忆时说的话。

正如骆成骧所料,1898 年的百日维新没过多久便以失败收场。不过,骆成骧在变法期间行事低调,从而逃过一劫,慈禧太后并未向他问责。而其他不少维新人士却遭到了杀害或者被流放。

“成骧啊,还好你没跟康有为他们牵扯太深。要不然,这一回可就麻烦了。”骆成骧的父亲满心忧虑地对他讲道。骆成骧听后点了点头,心里也清楚,正是自己沉稳的行事作风,才让自己得以安然无恙。

【四、奉命留学,宪法建言献良策】

1905 年,历经多年的停滞不前,慈禧太后总算应允预备立宪。为了研习各国的议会制度,骆成骧受遣前往日本,学习法政知识。在东京,他成为了清政府首批派去的留学生当中的一员。

在一年多的时间当中,骆成骧勤奋学习,针对清朝未来宪法的制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应该把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加以融合,汲取其中的精髓,从而构建出契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宪政体系。”一位和骆成骧一起在日本求学的学生表示。

【五、民国议长,一生清廉持重】

中华民国建立后,四川省临时议会召开了首次会议,会上众人决定推选骆成骧担任议长。骆成骧担任议长之时,全力保障地方政权的安稳。他四处奔走,大声疾呼要停止内战,提倡各省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军阀之间的混乱争斗。

作为议会议长的骆成骧,一直都以身作则,坚决做到廉洁奉公。有一回,一个商人带着价格昂贵的礼品,想要赢得骆成骧的欢心,结果被他断然拒绝。骆成骧严肃且坚定地表示:“我这辈子都是清官,绝对不会收取任何不正当的好处。”

到了骆成骧的晚年时期,四川的老百姓依然时常念叨着他的事儿,以此来激励自己。“骆先生这辈子清廉正直,就算变法失利了,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他可是咱做人的榜样呢!”这是老百姓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1933 年,骆成骧在成都的住所里与世长辞,享年 79 岁。这一噩耗传来,数万四川乡绅纷纷赶来,齐聚一堂为这位清末民初的知名人士送行。大家全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以此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意。骆成骧的一生充满波折,但他凭借着沉稳庄重的品德,赢得了普通百姓的敬重与怀念。

【结语】

总的来讲,骆成骧是清末民初那个动荡不安时代的一个鲜活写照。当时外患不断,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骆成骧以沉着的姿态踊跃投身维新变法,想要挽回清朝的艰难局面;等到进入民国时期,他又尽力倡导停战讲和,全力守护百姓的平静生活。

虽说骆成骧最终没能扭转大时代的悲剧,然而他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展现出了一位儒者该有的心境与责任。他的整个人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写照,也会化作鼓舞后人铭记初心、奋勇向前的一面镜子。

0 阅读:1
此刻尽是空虚

此刻尽是空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