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9日,此时初秋的北京天气微凉,在北京医院的一所病房里,毛主席正虚弱地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医疗器械,面色灰黄,嘴唇也呈现出青紫色,病房外面乌泱泱地围了一群人,一个护士正在细心地照顾他
过了一会儿,主席突然呼吸急促,他艰难地张开口,轻轻地对孟锦云说了八个字,听完后孟锦云瞬间湿润了眼角。
接着主席再也没有醒过来,所有人轻轻抽泣起来,也有人控制不住嚎啕大哭。
这位护士是谁?毛主席对她说了什么?
陪伴主席到最后的人在主席晚年病重的生活中,是孟锦云时刻陪伴在主席身边,照顾主席的生活,两人之间的相识要从一场舞会说起。
孟锦云第一次见到主席是在1963年,彼时,孟锦云是歌舞团的一员,被安排去完成陪首长跳舞的任务。
孟锦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对眼前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十点多钟的时候,毛主席身穿一身灰色中山装走进舞厅。
孟锦云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主席,终于找到机会和主席共舞。此后,孟锦云每周都去中南海,可是每次和主席跳舞她都很紧张。
主席非常善解人意,主动和她聊家常。
时间久了,二人渐渐熟识,孟锦云活泼单纯,在主席面前无拘无束,常常引得主席开怀大笑。孟锦云也不再惧怕毛主席,只是觉得主席十分亲切,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
不仅如此,在得知孟锦云是湖北人后,经常亲切的叫她“半个小老乡”。
正是有这样的初识,1975年,孟锦云经过了十多年的曲折后,应毛泽东的要求来到她身边工作。
时隔多年,孟锦云再次见到毛主席,不仅有些感慨,她还是那个活泼开朗的姑娘,可是毛主席身体却不像之前那么硬朗了。
孟锦云就留在主席身边当他的贴身护士,经常和主席有说有笑的,每逢饭后茶余主席都拉着孟锦云陪他散步聊天。
毛主席非常爱看书,从他青少年时期就博览群书,就算走在路上也经常捧着书看。到了晚年的时候,他的卧室里到处都是书,连床上都铺满了书。
即使工作繁忙,主席也会抽出时间读书,他读书的时候善于思考,经常写下自己的感受。
他有一本《资治通鉴》已经翻烂了,书页泛黄,纸上写满了批示。有一天,毛主席对孟锦云说:你猜这本书我读了多少遍?
不等孟锦云回答,主席就自顾自地说:17遍了,每读完一遍我就会产生新的感受,书本的知识太令人着迷了,小孟,你有空也可以读读这本书。
孟锦云回答说:那我试着读一读吧,我没读过这种书,我怕坚持不下去。
主席听了认真说:小孟,这本书里有很大的学问呢,有人读的浅,就觉得书不好,有人觉得写的好,奉为真理,我不这样认为,任何事情都得辩证的看待,你说对不对。
孟锦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主席,我看的书不多,我不明白这些,但是我觉得您说的都对。
毛主席笑了笑说:你这话不对,我说的话也不是真理,不一定都对,从来没有完全对的人,以后也没有。
孟锦云将毛主席的话记在心里,每次读完书,主席就像老师一样提出问题,两人经常展开师生般的讨论。时间久了,孟锦云也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经常请教主席。
晚年毛主席身体不好,但是还不忘读书。他说,饭可以少吃一顿,觉可以少睡一次,书却是不能不读的。
有一次,他出门着了凉,发烧很严重,孟锦云让他好好休息,主席仍然捧着书不放:我就这一个爱好,你不让我读书,躺在这里整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你不知道我有多难受。
不得已,孟锦云只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顺势劝到:主席,您别老不拿身体当回事儿,书什么时候都能看。
主席把生死看的很开:人老了,比不上从前的精力了,不要想的那么多嘛,没有人能长生不老,不管是谁都不能生老病死相抗衡。
所以晚年的毛主席没有在休养中度过,依旧全身心放在工作中。
主席病中处理工作孟锦云到主席身边工作的时候,主席已经是82岁的高龄了,疾病缠身,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依旧关心着国家大事。
只不过毛主席的工作地点已经不是办公室,而是自己的房间里,更准确地说,是在自己的病床上。
这个时候毛主席不能轻松地握笔了,每次都是眯着眼凑近看完批示后,用颤抖的手,十分费劲地握着笔在纸上写着。
1975年7月,毛泽东看完电影《创业》之后,像往常一样靠在床头,抬手从柜子上拿起了一根笔,顺手又拿起了一张纸。
“主席,您要写什么,不如您念,我来替您写”孟锦云连忙走到主席面前。
“不行,还是我自己来,”
孟锦云连忙从桌子上拿起一本厚厚的书放在主席腿上,让他垫着写字。
主席的脸上非常严肃,拿着笔轻轻摩挲一会儿,仿佛在思考什么,随后用抖动的手寄宿地写着,好大一会儿才写完。
写完后小孟拿过纸张一看,是写给电影发行的建议,电影的编剧曾给主席来信,主席看过信后并没有说话,而是看完电影后才进行回复。
在毛泽东晚年的生活中,他除了读书外,批示了大量的文件,不管是请示还是报告、信件,毛主席都亲自回复。
这就是毛主席的性格,他时时刻刻关心着工作,绝不假手于人,尽力去做。
1976年的时候,一场严重的地震给河北唐山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地震高达7.8级,爆发的时候,就连北京中南海也能感受到颤动,此时的毛主席刚刚用完药睡着了,对此毫无知觉。
因为毛主席患有白内障眼疾,所以很多报告都是孟锦云念给主席听的,但是唐山地震的报告送来的时候,主席的心情非常沉重,坚持自己将报告看完。
看到伤亡情况时,主席不禁流下了泪水,他能从容地面对生死,但是无法看着人民离他而去。
距离唐山地震过去一个月后,主席仍时刻记挂着唐山人民,时不时询问灾情和恢复建设情况。
这一年,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了,但是主席仍然撑着衰弱的身体接见外宾。
毛主席第八次接见基辛格的时候,基辛格提出自己的夫人敬仰主席已久,想见一面,于是毛主席欣然同意了。
此时毛主席说话已经非常困难了,视力也不好,因此他尽量少说话,说的也很简洁。
尽管如此这次交谈仍然持续了一个小时左右,使团的人都特别震惊,毛主席身体状况这么糟糕的情况下,思维还尤其清晰。
1976年5月12日,毛泽东接着又会见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
这天,孟锦云从衣柜里拿出了一套灰色的中山装,主席穿上后将衣服抻的平平整整地,孟锦云前后左右地看了看说:主席,您现在看着特别有精神,之前生病的样子看多了,现在突然觉得很新奇呢。
毛主席此时也有心情开玩笑了:去接见外宾代表的可是我们国家的形象啊,可不得好好打扮一番。
时间一到,在贴身秘书和孟锦云搀扶下,毛主席走到大厅坐在沙发上。
当李光耀进来的时候,毛主席示意二人将自己搀扶起来,为了不打扰主席工作,二人将主席扶起来后,就立刻退到屏风后面了。
毛主席刚起身和李光耀握手,身体一软就支撑不住“咣”地一声坐下了,目睹这一切的孟锦云吓了一跳,差点喊出身来,她焦急地望着毛主席的方向,生怕主席出什么问题。
毛主席和李光耀寒暄了几句,就匆匆回到病房了。
孟锦云心里明白,由于常年累月地躺着,主席太久没出来走动,身上的肌肉都退化了,如果没有人在一旁扶着,是无法站立的,更不用说走路了。
和李光耀会见不久后,巴基斯坦的总理布托就来了,他一直非常崇拜毛主席,抵达中国后就申请见毛主席一面
此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不能再折腾了,但是在他离开之前,毛主席还是答应了这个请求。
这个时候毛主席非常憔悴,行动不便,连站着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秘书用轮椅将他推到接见外宾的接待室。
布托进来的时候,毛主席独自无法起身,只能坐在沙发里,布托虽然知道主席身体虚弱,但没想到已经病到这么严重的地步,他深受感动,忙走过去和主席握手。
自从这次会谈后,毛主席的身体更差了,时不时出现一点问题。
6月初,毛泽东突发心肌梗塞,经过抢救后才转危为安,医生告诉他,不能再这样长时间工作了,必须安心静养。
此后,毛主席就不在外交场合露面,也不再会见外宾。
最后一句话毛泽东的身体日渐恶化,但是依旧不愿意打针吃药,他坚持了一辈子,相信自己可以扛过去、战胜疾病。
但随着身体越来越虚弱,孟锦云看不下去了,她劝到:主席,您不能再这样了,我们每天看着您独自承受病痛的折磨,是很心疼的,医生说了鼻饲管是很有用的,您必须得好好配合医生。
多次劝说后,毛主席这次没有再坚持了,他点了点头,轻轻地说:那就试试吧。
毛主席终于同意了。插完鼻饲管第二天,主席就感觉身上有点力气了,他非常开心:小孟,在这方面你懂得比我多,以后我就听你的。
可是毛主席的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趋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好的,这是是周围的医生和工作人员都清楚的事实。
从八月底开始,毛主席就经常陷入昏迷中,身边的人轮流守在主席身旁,医护人员也在主席身边寸步不离,观察主席的病情,量血压、测脉搏等一刻也不敢停歇。
9月的一天,毛主席睡下后,孟锦云终于请了一会儿假,打算回家一趟。
为了照顾毛主席的起居,她已经很久没回家了,丈夫和孩子看到她回来的那一刻,都过来抱紧了她。
久违的见面让孟锦云很开心,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这个温馨时刻还没持续多久,门口突然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看到门外是主席身边的人,孟锦云心里一惊,顾不上其他,匆匆赶回中南海。
回到中南海,孟锦云才知道,原来毛主席刚刚突然呼吸急促,喘不上气,医生立马将主席推进了手术室。
中央的各个领导人都守在门外,孟锦云紧紧地盯着手术室门,手指不自觉地收紧, 紧张的等待在门外。
经过医生半个小时的抢救,主席才终于脱离险情。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孟锦云不敢再离开主席身边半步。
9月8日晚,孟锦云正在房间里守着,突然毛主席的呼吸再次急促起来,她连忙过来给主席按摩,主席此时色发黄,嘴巴微微张开,像要说话的样子,孟锦云连忙凑上去
“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孟锦云听完,眼泪止不住地掉落,立刻站起身来冲向客厅。
医生不敢懈怠,赶紧进行了抢救。所有人都焦急地等在门外…
然而,命运的齿轮不再转动了
9月9日零时整,毛主席停止了呼吸,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