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儿子一起去市图书馆看书,路过广场时,看见一对年轻父母正在教孩子走路。
那个不到两岁的小女孩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父母则微弯着腰,张开双臂护在两侧,随时准备接住她。
小女孩跌倒了好几次,每次父母都立即把她抱起来,轻声安慰。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女孩虽然摔倒了,却没有哭闹,反而笑着又站起来继续走。
这一幕让我想起儿子小时候。那时我刚创业,忙于工作,很少抱他。
直到有一次带他去游乐场,看到其他孩子摔倒后都往父母怀里钻,而我儿子却只是默默爬起来,继续玩。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抱抱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情感联结的方式。
01
安全感的建立
在北大做研究生时,我的导师经常分享她的育儿经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说:"抱抱是给予孩子最原始的安全感。"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带儿子去游泳。第一次下水,他紧紧抓着我的手臂,眼神里充满恐惧。
我没有强迫他放手,而是一直抱着他在水中缓慢移动。
半小时后,他渐渐放松下来,开始好奇地拨弄水花。再过了一会儿,他主动要求自己漂浮。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怕水了。
这件事让我明白,安全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反复的身体接触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建立的。
经常被抱的孩子会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他们知道父母就是自己的避风港,遇到困难时敢于寻求帮助。
这种安全感会伴随他们一生,影响他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我的邻居家有个女儿,从小父母工作忙,很少抱她。现在上初中的她,性格有些孤僻,很少与人交流。
她妈妈经常感叹:"也许当初多抱抱她,她就不会这么内向了。"
02
情绪调节能力
上个月,我带儿子去参加一个机器人比赛。比赛中他的作品出现了故障,眼看就要失败了。
他没有慌乱,而是深呼吸几下,冷静地检查程序。最后发现是一个小零件松动,及时修复后获得了第二名。
赛后,评委专门找到我说:"你儿子的心理素质很好。"
我想,这与我这些年的改变有关。儿子六岁那年,我开始每天睡前抱着他聊天。不管工作多累,这个习惯我都坚持着。
渐渐地,我发现他变得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心时会和我分享,难过时也会说出来。
这种情绪表达的能力,让他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调节自己的状态。
反观我的一个朋友家的孩子,父母认为男孩子不能娇惯,从不抱他。现在这个孩子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情绪很不稳定。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研究表明,婴儿期获得充分的拥抱和安抚,对于日后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03
认知发展与学习能力
去年暑假,我和儿子一起参加了一个亲子科学营。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他特别喜欢问"为什么"。
带队的老师说:"这孩子很有探索精神,逻辑思维也不错。"
回想起来,这可能与我们的亲密互动有关。从他会说话开始,我就养成了抱着他读绘本的习惯。
即使现在他已经十岁了,我们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只是内容从图画书变成了科普读物。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靠得很近,还会讨论书中的内容。这种亲密的互动不仅促进了语言发展,也培养了他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我认识一对双胞胎,哥哥从小就特别受宠,常被父母抱着。弟弟则相对被忽视一些。
上学后,哥哥的学习能力明显比弟弟强,特别是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
这让我想起美国教育学家蒙台梭利的观点:早期的身体接触和互动对大脑发育有重要影响。抱抱不仅给予孩子情感支持,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
写这篇文章时,我又想起了那天在广场上看到的那对父母。他们的耐心和关爱,将会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这让我更加确信:抱抱不是溺爱,而是给予。它能让孩子在温暖中获得力量,在爱护中学会独立。
每个孩子都像一棵小树,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我们的拥抱,就是他们成长路上最温暖的阳光。
昨晚,我又像往常一样抱着儿子聊天。他说:"爸爸,我觉得你的怀抱特别温暖。"
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原来我们给予孩子的每一个拥抱,都在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铺设一条温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