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养废儿子,才惊醒:最愚蠢、最消耗孩子的教育,就是不停纠正孩子

老六谈天说地 2025-01-20 17:22:52

昨天儿子在写作业时,我又一次忍不住说:"你这个字写得太丑了,重写!"

儿子抬起头,眼里充满了委屈和无奈。这个表情让我想起小时候自己被父亲责骂时的样子。

我突然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慢慢"养废"我的孩子。

站在书桌前,看着儿子一笔一划地重写那些字,我开始反思:这种不停纠正的教育方式,究竟在帮助孩子,还是在消耗他?

01

不停纠正的背后,是父母的焦虑

我们家客厅挂着一面镜子。有天路过时,我看到自己对儿子说话时的表情 - 眉头紧锁,嘴角下沉。

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变成了当年最害怕的样子。"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作业写得太慢了。""你这个答案怎么又错了?""为什么每次都要我提醒你?"

这些话语像是设置好的程序,每天循环播放。我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却忽视了这种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上周和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聊天,她说:"过度纠正往往反映了父母内心的不安全感。他们害怕孩子犯错,害怕孩子落后,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会通过不断的纠正传递给孩子。"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击中了我的内心。

02

纠正过度的代价

邻居家的小明让我看到了过度纠正的后果。

他妈妈是个对孩子要求极其严格的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把小明的一切行为都置于显微镜下:作业必须字迹工整,说话必须滴水不漏,走路必须笔直。

现在小明上初中了,性格变得极度敏感和自卑。他总是反复确认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害怕犯错,甚至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

我儿子最近也出现了类似的迹象:画画时反复擦掉重画,因为"不够完美"做数学题时手心冒汗,生怕算错和同学玩时畏首畏尾,担心被批评

这些变化让我警醒:我们的教育是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03

转机来自一次意外

上个月,我出差回来。儿子兴奋地拿着一幅画给我看,那是他在美术课上画的一棵"歪脖子"树。

我刚要开口说"树干怎么画得这么歪",忽然想起美术老师曾经说过:"孩子的创作需要被尊重,他们眼中的世界和大人不一样。"

我改口问:"这棵树有什么故事吗?"

儿子眼睛一亮:"这是一棵被台风吹歪的树,但它还是活下来了,而且长得更茂盛了!"

这个回答让我惊讶。原来在我们大人眼中的"不正确",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蕴含着独特的想象和理解。

04

改变从父母开始

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不再动辄批评指责,而是先倾听孩子的想法。

把注意力从"纠正错误"转移到"发现亮点"。

允许孩子犯错,把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

去年冬天,儿子第一次自己叠被子,虽然歪歪扭扭,但他很自豪。

我本想重新帮他叠一遍,转念一想:完美的被子重要,还是孩子的自信心重要?

我选择夸奖他的主动性,告诉他:"真棒,你自己完成了这件事!"看到他脸上绽放的笑容,我知道这个选择是对的。

05

教育的真谛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启发;不是改变,而是激励。"

我们总是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却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扼杀了他们的:

创造力

自信心

探索欲

独立思考能力

前几天,我看到儿子在尝试用积木搭建一座"怪房子"。以前的我一定会说:"房子怎么能这样建?"但这次我问他:"这座房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兴致勃勃地解释说,这是一座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形状的房子。炎热时,屋顶会张开散热;下雨时,墙壁会伸出来挡雨。

听着他天马行空的想象,我第一次真正理解: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把孩子纠正得多么"标准",而在于保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06

新的教育理念

现在,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与其不断纠正孩子的"错误",不如:

给予理解和支持

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上周和儿子一起整理书架,发现他把科幻小说和历史书放在了一起。我正要说"书要分类摆放",但转念一想:也许这是他的一种分类方式?

果然,他告诉我:"这些书都是讲述人类故事的,只不过一个是未来的,一个是过去的。"

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正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吗?

回顾这段改变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是不停地纠正,而是在适当的引导下,让孩子保持那份天真和创造力,让他们在犯错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我不再看到那个总是皱眉的父亲,而是看到一个在学着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人。

0 阅读:1
老六谈天说地

老六谈天说地

80后宝爸,家有男孩一枚,陪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