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拿别人东西,并非“偷”这么简单,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船船说文 2022-09-24 20:18:26

老话常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所以从小,父母就会严格要求孩子: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走,就算再喜欢也不行。就算父母如此严格,还是有一些孩子架不住好奇心,经常会拿别人的东西。

这个时候,父母就会将他们的行为定义为“偷”。确实,没有经过他人的允许,私自就拿走别人的东西,确实和“偷”没有两样。只不过孩子的思维不像成年人,他可能会有别人的想法。

因此,父母不要直接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凡事必有因,想要孩子彻底和“偷拿”说再见,自然就先了解原委。接下来,只需要针对原因,父母就能不费一兵一卒,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孩子改变。

“偷拿”背后,隐藏着孩子的小秘密

1、物品概念不清晰

年龄越小的孩子,他们的物品概念越不清晰,再加上被家人宠溺的原因,总觉得只要自己喜欢,就应该据为己有,压根没有“你我他”的概念。当然,这并非孩子的错误,只是他们还没有形成物品概念而已。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更不应该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耐下心来慢慢讲解,直到他们清楚“你的”、“我的”和“他的”为止。一旦清楚物品权的概念,能为孩子省去很多麻烦,减少小朋友之间的摩擦。

2、希望被身边人关注

平时总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关注孩子,只有他们犯错的时候,父母才愿意抽出时间去管教。所以很多孩子“拿”别人东西,就是为了求关注,哪怕会被父母责骂,甚至打骂,也没有关系。

孩子的这种行为,说明他们没有安全感,通过“以身试险”的方式,获取想要的关注。其实想想,这些孩子真的很可怜,他们何错之有呢?只是想让父母抽时间陪陪自己,如此小的要求,都无法被满足。

3、内心的“英雄”情节

孩子的世界太过单纯,总觉得“拿”东西是一件很勇敢的事情,会被周围人崇拜。在这种错误心理的加持下,他们“偷拿”的行为愈加严重,殊不知这种行为错的离谱。

说真的,有“英雄”情节是好事,说明孩子有表现的欲望。但前提是,父母要学会引导,一定要改正他们错误的想法,避免将来犯更大的错误。

写在最后:看似简单的“偷拿”行为,背后居然有这么多小秘密。好在只要及时发现,都有转圜的余地,父母可以针对性引导和教育。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