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嘉靖八年,京城里有位名叫张柱的小贩,专门卖水果,具体的水果种类并没有详细记载。某天清晨,张柱挑着满满一担时令水果,准备去热闹的市场叫卖。当他走到一条小巷时,突然被什么东西绊倒,摔了个四脚朝天,扁担也飞了出去,水果更是散落一地。平日里他很少摔跤,但今天天色尚早,光线昏暗,古代没有路灯,导致他没能看清路面。这一摔,张柱不仅鼻血直流,眼冒金星,衣服也弄脏了。他一边骂着,一边爬起身来,低头想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把他绊倒。可当他看到地上的东西时,吓得魂飞魄散——竟是一具女尸。那具尸体大约五十多岁,死状惨烈,显然是被人杀害的,小巷里满是鲜血,场面令人毛骨悚然,张柱顿时脑中嗡嗡作响,惊恐之下哭了起来。想想看,早晨出门,突然遇到这样的情形,实在是太可怕了。然而,更糟糕的事情接踵而至。张柱哭着哭着,天渐渐亮了,街上人也多了起来。恰巧巡逻的衙役经过这条小巷,目睹了这一幕。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得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你我都知道张柱是因为惊吓而哭泣,但衙役们却看到一位死去的老人和一名浑身是血的男子,心中立刻将张柱视为杀人凶手,认为自己恰好目睹了案发现场。于是,衙役们急忙上前,将张柱抓住,立刻押往东厂。更不幸的是,负责抓捕的正是东厂的衙役。被带到东厂后,张柱渐渐冷静下来。虽然他平时胆子小,但逻辑思维却很清晰,很快便详细交代了自己早上的经历,包括几点出门、出门的目的、如何走到小巷里以及发现尸体的经过,言辞清楚。然而,照理说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张柱没有作案动机,东厂应该放人,但实际上,一旦进了东厂,想要轻易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东厂,全称东缉事厂,是一个权力极大的机构,拥有超越《大明律》的执法权,东厂的领导往往是皇帝的亲信太监,负责抓捕、审讯甚至处决。众所周知,东厂的权力比锦衣卫还要大。张柱一旦被抓,仿佛进入了鬼门关。即便是再强大的人物,进了东厂也难逃一劫。张柱的运气更是糟糕,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江成,是个恶劣的官吏,面对张柱的解释,他根本不听,直接将张柱视为凶手,开始对他施加严酷的刑罚,用鞭子抽、用烙铁烫、用棍子打、用刀划,张柱在几天几夜的折磨中遍体鳞伤,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真是受尽了苦楚。即便如此,张柱依然没有屈服,始终坚称自己无辜,自己没有杀人。张柱的坚持让江成十分头痛,东厂的主要职责是替皇帝监察百官,执行秘密任务,审案并非他们的强项。经过一段时间的折磨,江成无法定案,只好将案件移交给刑部。
东厂的权威无人敢惹,刑部拿到卷宗一看,东厂的推论是张柱有重大嫌疑,极有可能就是他杀了巷中的老妇。刑部一想,这不明显是东厂的暗示吗?东厂的权力巨大,刑部不愿与之结怨,既然东厂要定张柱的罪,那就定吧,反正他只是个平民,生死与我们无关,刑部顺水人情,乐得其所。因此,案件移交后,刑部并未进行审理,直接认定张柱为杀人凶手,罪大恶极,择日处斩。张柱不认罪?没关系,总有办法让他认罪。东厂和刑部都对此满意,张柱的感受无关紧要,反正他很快就会被处决,死去的人再也无法辩白。然而,刑部没想到,刚刚定案,就有人来翻案。

这位翻案者是一位平民女子,正是被杀害老妇的女儿。她并不认识张柱,但却坚定地说杀母凶手另有其人。刑部问她,既然张柱不是凶手,那凶手是谁?女子跪下,泪流满面,称凶手正是她的亲哥哥张福。她讲述,张福游手好闲,赌博成性,家中因他欠下了不少赌债,案发当天,张福因想去赌博与母亲发生争执,最终失手杀了母亲。她还表示,自己有张福行凶时用的匕首和藏匿的血衣,邻里也目睹了这一切。亲妹妹指控亲哥哥,证据确凿,事情变得复杂起来。更要命的是,这桩案子不知何时已经引起了皇帝的关注。时年,明世宗朱厚熜,即嘉靖皇帝,聪明而果断。
嘉靖一看此案,立刻要求重审。他指定了刑部郎中魏应召来负责此案。魏应召在历史上并不显赫,但这并不妨碍他公正地处理案件。经过调查,魏应召得出结论,张柱无辜,真凶是张福。他向皇帝报告,认为针对张柱的指控完全是推论,缺乏实质证据,而张福的罪证则确凿无疑。嘉靖在审理过程中态度明确,要求公正处理,坚决还张柱一个清白,并要将真凶绳之以法。然而,当魏应召将结案陈词送到嘉靖的办公桌上时,皇帝却勃然大怒,质问魏应召为何愚弄自己。于是,嘉靖决定调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共同审理此案,并指定亲信大臣熊浃主持。

熊浃是嘉靖的亲信,正直而忠诚。嘉靖心中默念,熊浃一定会公正审理。然而,熊浃在审理后依然判定张柱无罪,张福为真凶。嘉靖怒火中烧,决定亲自审理此案,最终认定张柱为真凶,张福则无罪。张福因此逍遥法外,而无辜的张柱在一个无人问津的日子里被执行了死刑。魏应召和熊浃则被嘉靖惩处,前者被发配,后者被剥夺官职。
朝廷中有两位官员陆粲和刘希简,看到此案的不公,向皇帝提出异议,结果被廷杖并关入诏狱,刘希简被贬,陆粲则被贬为县丞。嘉靖的处理迅速而有效,朝野间再无人敢议论此案,而张柱的冤屈也无人问津,最终被草草埋葬。故事到此结束,但有一个问题始终令人困惑:张柱和张福皆为平民,皇帝与他们并无私怨,何以嘉靖要冒着巨大压力,冤杀张柱,袒护张福?
在《明史》中,有一句不起眼的记载或许能给我们答案:张柱曾是正德皇后夏氏的仆人。夏氏作为前皇后,身为外戚,嘉靖以藩王身份继位,深知朝中对他的不满与压力,因此对与正德相关的人物心存恨意。嘉靖明白张柱是冤屈,但当他得知张柱的身份后,心中怒火中烧,最终将张柱当作发泄的工具。即便他只是个仆人,亦难逃一死。因为在嘉靖眼中,张柱的身份成为了他施加权力的理由。原来,所谓的王法,不过是自私自利的嘉靖,朱笔一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