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44岁肺癌晚期,靠自己达到治愈,凌志军的抗癌经历,值得借鉴

严医科普羊生 2024-11-17 17:34:44

参考资料:

1.本刊综合.凌志军的重生手记[J].人人健康,2016,(21):24-25.

2.罗屿.凌志军:向死而生[J].小康,2012,(11):88-91.

3.王庭岳.与癌共舞伴癌生存[J].健康博览,1998,(07):5-6.

一位癌症晚期患者,若不愿配合接受手术切除,同时还拒绝化疗和放疗,那么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这个人在自暴自弃,时日无多。凌志军便是一位这样的人,确诊肺癌晚期并且拒绝化疗的时候,医生直接给他下了死亡通知书,说他活不过三个月。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都是,五年后他涅槃重生,从生命垂危的癌症晚期患者,一跃成为了“抗癌第一人”。

1953年,凌志军出生于上海,没读过中学、也没读过大学的他早年生活并非一帆风顺。15岁在工厂做工,16岁在田里做农民,19岁参军入伍,而凭借着这些经历和对文学的热爱,他最终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在新华社担任记者,后来成为《人民日报》的高级编辑。

凌志军的著作也颇丰,《交锋》《变化》《追随智慧》等作品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但就是这样一位事业成功的人士,在2007年,44岁的壮年时期患上了肺癌晚期。

人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总是容易忽略自身的健康问题,凌志军白天奔波于各种新闻现场,饮食不规律,晚上又得熬夜赶稿,长期的这样的高强度的工作,很快让他的身体频繁各种微小的不适,比如咳嗽、胸闷等。但他自以为这些都只是普通的感冒或疲劳所致,从未放在心上。

2007年3月,凌志军发现自己最近的咳嗽有些过于频繁了,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肺里挠痒痒一样,让他总想咳嗽。但饶是如此,他也只是喝了一口止咳糖浆,便继续专心致志的伏案编写新书《中国的新革命》。一直写到凌晨,凌志军忽然感觉有些头昏脑涨,胸口也闷闷的,便抬起头来做些简单的上下晃动、左右旋转的头部运动。

凌志军本还想着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就休息,可腰背和肩颈部却因长期伏案而变得酸痛不已。此外,凌志军突然间还感到胸口传来一阵刺痛,咳嗽声也如雷鸣般响起,每咳一下都震得胸膛生痛。凌志军吓坏了,不由将胸痛和熬夜联系了起来,连忙上床睡觉,担心他这个记者明天会因为猝死上新闻。

可他的脑袋沾到枕头后,睡意却迟迟不来,大脑里乱的跟浆糊似得,后脑勺隐隐作痛。凌志军还发现自己对夜灯柔和的光线、以及窗外轻微的狗吠声都变的异常敏感,直到戴上眼罩和耳塞,他才沉沉睡去。这天也许是凌志军睡的最安稳的一觉,因为第二天起床时,他脑袋痛的仿佛要撕裂开一般,胃里还升上了一股强烈的恶心感。

妻子正好推开房门来叫他起床,当看到房间里的景象后,她不由双眼圆瞪,露出了惊恐万分的表情。原来凌志军突然从床上摔下来,陷入了半昏迷的状态,一旁还有不明呕吐物。妻子吓坏了,连忙拨打了120将丈夫送到医院。

经过抢救,凌志军的生命特征很快就稳定下来,为了弄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昏迷,医生给他做了颅脑CT和磁共振检查。凌志军心里担心自己是发生脑梗了,可医生在拿到结果后却眉头紧皱,表示他的头颅内存在两枚可疑占位性病灶,需要再做一个全身的检查看看。

妻子和凌志军面面相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也只得听从医生的指示。三天后,所有的影像结果的出来了,确定原发灶为肺部,左肺上叶可见一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呈分叶状。医生遗憾的对凌志军说道:“你的肺癌已进展到了晚期阶段,生命周期也许只有两到三个月,需要尽快接受治疗,才能尽可能的延长生存期。”

妻子泪如雨下,不明白自己的丈夫平日日健康壮实,怎么会突然患犯如此严重的疾病。凌志军也微微恍惚,眼眶很快就湿润了,没想到他平日里不抽烟不喝酒,竟也会被肺癌找上门。

近些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直线上升。肺癌在男性群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哪怕是在女性群体中,也排列在第二位或第三位,死亡率仅此乳腺癌。长期大量吸烟虽然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但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接触二手烟和厨房油烟、职业暴露以及免疫力下降,同样会增加肺癌的风险。

肺癌在早期时缺乏特异性症状,可能仅表现为普通的咳嗽、胸闷。而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是肺癌转移扩散的主要途径,癌细胞能够通过流动的血液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肝脏、骨骼、大脑等。临床上有很多像凌志军一样的患者,在确诊时即发生了远段转移离开原发灶,并在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肿瘤。

凌志军就这样开始了艰难的抗癌之路,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先切除肺部和脑部的肿瘤,然后放化疗清除残留病灶。凌志军接受了左肺的切除术,却觉得在头颅开刀风险太大,成功率低,化疗对身心和精神都是巨大的折磨,因此迟迟没有决定下来自己的治疗方案。

凌志军不断的转院求医,却没想到得到的回复统统都是一样的:先进行手术,然后化疗。为何医生们的治疗手段都出奇的一致?凌志军终于意识到国内肿瘤治疗领域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端,太多癌症患者们病急乱求医,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最后人财两空。

于是,凌志军拒绝了风险极高的开颅手术和化疗。很多人都说他这样是在自寻死路,可他固执己见的坚持着自己的决定。万万没想到他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不仅打破了医生所说的三个月“死刑”,半年后复查时,还发现大脑里的病灶出现了明显缩小,这让他看到生存的希望。

2012年,在凌志军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他体内的肿瘤几乎完全消失,癌胚抗原回落到正常范围。医生对于这种情况也感到震惊,一位癌症晚期的患者,不手术化疗熬过3个月的生存期,一直坚持到现在,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程度,这无疑是一次医学史上的奇迹!

回想起过往5年来的经历,凌志军深切地体会到了癌症病人的艰辛与痛苦,他意识到自己真的活过来了。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在历经这么多风雨后,凌志军决定回头拉一把那些还在抗癌路上艰难前行的人。于是他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新书《重生手记》,给许多癌症患者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抗癌经验。

在新书发布会上,凌志军神采奕奕,完全颠覆了记者们对癌症病人刻板的印象。许多的癌友们也来了,都希望能得到凌志军的抗癌秘籍。凌志军也毫无保留的说出了自己治疗癌症的心得:“对于癌症,要用我们的脑子而不是腰包,有时候做一个聪明的病人比做一个听话的病人更重要,而我之所以能抗癌成功,不过因为我做到了这3件小事。”

第一:做一个聪明的患者。许多癌症患者在患癌后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觉得自己得了绝症,于是开始病急乱投医,吃各种昂贵的“特效药”,看各种专家会诊,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此外,也有一些自以为是的患者,觉得医生说什么都是错的,拒绝任何治疗,偏信各种民间偏方。

但其实这两类人的心理都存在问题,盲目求医可能会造成过度治疗,而完全不信任医生可能会延误病情,引起病情恶化。做一个聪明的病人比做一个听话的病人更重要,因此患者一定要明辨是非的能力,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凌志军在切除肺部肿瘤后,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建议他进行开颅手术和放化疗,但他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体抵抗力明显下降,若接受开颅手术和进行放疗、化疗,肯定会给身体的免疫系统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最终反而无法抵御体内癌细胞的侵袭。

第一:增强身体免疫力。凌志军的父亲也是一名肝癌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却在癌症的抗争斗争中惨败。于是他在患癌后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抗癌症,他找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运动能够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新陈代谢。凌志军每天都会让自己处于“动起来”的状态,夏天游泳,冬天滑雪,几乎每天都会步行5公里,五年来他大约走了8000公里的路程。

凌志军始终认为,癌症不是一种绝症,它只是一种病因较为复杂的慢性病,如果能够找到与癌共存的方法,是可以带癌生存的。人为什么会生病,通常是因为机体的免疫系统减弱或受到病原体的侵害所致,那么如果能增强身体免疫力,便可以与体内的癌细胞进行抗衡。

第三:重视吃喝拉撒睡。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学会关心和照顾自己的身体,避免让身体处于长期劳累的状态。自从确诊癌症之后,凌志军就时常会发反思自己患癌之前的生活方式,每天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导致吃不好喝不好,还有憋尿的坏习惯,这些不良的习惯的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的健康。

于是在患病后,凌志军每天最重视的五件事就是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在饮食上确保自己吃的健康,规律清淡,营养均衡;每天的饮水量要达到2400ml;保持大小便规律,观察粪便的颜色、量以及间隔时间;每天早睡早起,睡眠时间不低于8小时。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态下,凌志军成功击退了癌症,并且至今仍未复发。

(注:《回顾:44岁肺癌晚期,靠自己达到治愈,凌志军的抗癌经历,值得借鉴》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0 阅读:0

严医科普羊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